關於自律與思考這件事,你有沒有被打過臉?想想真可怕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一面去緬懷時間的流逝,一面去任意的揮霍浪費時間。我們每次都是一邊打臉,一邊又舔著臉對自己妥協。理性與感性之間永遠在選擇,自律與放任天天在打架,就像一道沒有是非的選擇題,梗在面前。突然想到電視劇情節裡的衝突:孝難、生死、道義、名利、愛恨、離別、決擇、愛與剋制等這些生命因素,無不時刻都是在向我們昭示著一種好似生命本來就應該有的狀態“衝突”。

關於自律與思考這件事,你有沒有被打過臉?想想真可怕

螞蟻的組織效應是來自於主觀意識還是基因?

是如何被打臉的

佛教裡有一個句:事不欺心睡自安。短短七字卻也道出了內心的追求,不為別的,就為了睡自安。但一個安字,又是何其的難。

想早起,但卻不自學的到子夜才入睡;

想把最艱難的工作啃掉,卻最怕動腦筋去思考;

本只想看三個小視頻,結果刷到停不下來;

想減肥,看到美食結果一掃而光,還寬慰自己不吃飽那來的力氣減肥;

定好的計劃,卻始終不能如期所至,以致對延誤脫敏;

這些,還只是生活工作當中最經常能見到的事例,為什麼我們一邊立FLOG,然後一邊又情願打自己的臉呢?難道打臉不痛麼?於此,我們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想這樣,我也想做好,但現實他不允許呀。直到最後,我們終將會把原因歸結到現實,這一向是我們甩鍋的最後根據地。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有毛病,即使缺點,也會被我們找到相當的理論給合理化。

不然, 如何能做到心安理得呢。 這咱自恰的邏輯實現方式,能讓我們不會因為計劃行動的失敗而蒙上損失的影子。雖然沒有早起,但是我晚上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啊,、計劃趕不上變化 、視頻實在是太好看了、本來就是放鬆時間,搞那麼緊張那麼累幹嘛、咱活著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舒坦麼、就應該把時間浪費在讓自己爽的事情上等等,這發自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規條,足以讓我們相信,其實這樣也挺好的。 由此可見,事物的兩面性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這樣是挺好的,每個人都是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能夠按照自己的生活去生活這難道不是我們的追求麼?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這種方式。只是實現就是選擇一種方式,就必需要求你放棄更多的條件。既然你的稟性你的內心幫你做出了選擇,那我們大可安心的朝著內容篤定的方向去走,但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都想要。因為我們太貪婪了。

人只是在不斷的掘取中,又不斷的迷失。我們因為大腦認知吝嗇本能,而缺乏安全感,卻又不能摒棄因為安全感的需要而帶來的焦慮感,也正是因為焦慮,所以變得貪婪。

關於自律與思考這件事,你有沒有被打過臉?想想真可怕

想用最小的油,發最亮的光

認知吝嗇鬼

直到此刻,這幾個認知吝嗇、安全感、焦慮感、貪婪等詞在我腦海裡不斷的交織在一起,甚是混亂。就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大腦的本能一直在提醒我,今天先不想思考了,就這樣吧,後面還有那麼多的時間,還可以慢慢的想。當我意識到這一層的時候,我不禁寒顫起來。我是如何產生這種想法的?難道是潛意識裡的聲音?即使是本能,那就不能通過理性的思考來改善麼?

記得美團王興說過大概意思:人們為了避免深度思考,可以去任何事情。

想想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本能或者說潛意識的能量實在是太大了。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身體耗能最大的機體,大腦無時無刻不都在踐行著最省力的法則,這是自然規則,也是大腦的機體本能。節能,才是生存的最大基礎。 如此,造就了我們的大腦變成了一個認知的吝嗇鬼,能不動腦的,決不動腦。因為動腦,意味著我們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這個時候,我們的思維慣性、本能、潛意識、舒適區等這些讓大腦覺得舒服、節能的方式就會大行其道。這就是我們不自學覺的陷入到自動駕駛的狀態,恢復人的動物性本能。而這咱本能,只會讓我們陷入動物性的深淵。

畢竟,我們人類是為了意義而存在的。

大腦的認知吝嗇鬼狀態至少會給我們帶來如下的損害:

一 思考的幻覺

花幾秒鐘看透事物的本質與花半輩子才看透的的人,註定會有不同的命運。

其實大腦的這種狀態可以說是一種本能,即使是本能,我們就無從苛責。但偏偏真實的情況就是有些人卻能打破這種本能,而成為一個真正的思考者。而這一切還不是最可怕的地方,它的最大的惡來自於給了你在思考的幻覺。也就是達克效應裡的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初級的愚昧狀態。大腦就像一隻小鳥,而我們天天在誇他的羽毛是多麼的漂亮,但卻從來不教他飛翔。 直到我們想讓它獨立飛翔的那一天才發現,自己的翅脈相當於折掉了。這就是現實,他終有一天會要你加倍的償還那些不爭做為的時光。更可惜的是,我們都像那個沒穿衣服的皇帝一樣,同樣醉心並且樂於相信這些虛假的幻象。就像雷軍說過: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只有深度的思考,才能翻越認識吝嗇這堵高牆。

真正的思考者,他們都會深研一層,直抵事物的本質。而揭露本質,不就是思考的樂趣所在麼。

二 飛走的好奇心

當我們習慣依靠經驗來判斷事物的本質的時候,我們最寶貴的好奇心就會飛走。

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人,工作了十年,但實際的工作經驗卻才依然只有一年。因為他只是一年的經驗用了十年而已。當我們到達了自己的舒適區之後,自己所謂的經驗會讓大腦產生一種錯覺,會錯誤的預估自己最真實的實力,往往會讓人覺得自大。經常給感受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遠。即便如此,那又怎樣呢?多就意味著質量好麼?量變產生質變的前提就是一直在不斷的變化,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變化,才能達到質變的效果。 而那些我們最享受的所謂舒適區,最大的惡就是趕走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沒有慾望去探索深度那些新鮮的事物,而僅僅只是通過自己過往的經驗來做判斷,往往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

從這個層面來說,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避免。

關於自律與思考這件事,你有沒有被打過臉?想想真可怕

深度思考就像給你了顆指南針,撥開雲霧

深度的思考,才是最節能的有效方式

不管認知吝嗇還是習慣舒適區等,其實都是大腦節省能量,提高效率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過往的經驗總結成一套自己的處事方法與原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提高我們決策的效率,就像動物熟練掌握的捕獵技巧一樣。但這裡又會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出現,作為個體的人想要取得成就,就必須要找到新的突破點,按照過往的經驗與方法,我們很難去發現或者改變既定的社會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處理的信息愈發的繁雜,更需要去尋找並適應這種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

而這一切,只能是通過深度思考去習得,只有看到本質,才能在底層解決掉問題,做最有效率的思考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