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我是餘歡水》是正午陽光最近出品的一部網劇,在2020年電視劇一片頹勢的當下,豆瓣評分8.3異軍突起,現實主義手法反映中年男人生存現狀,收到觀眾一致的共鳴和好評。

真正的好劇一定是紮根生活,引發共情。

但是本文不想從中年危機去談論此劇,而是著眼於餘歡水隱瞞自己沒有得癌症的實情,利用“悲情英雄”人設欺騙大眾的角度,去深究烏龍事件背後的真相和現實意義。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01 餘歡水成平民英雄

餘歡水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被醫生告知身患胰腺癌晚期,不久將離於人世。

心灰意冷的他走在路上,恰巧碰到一起惡性傷人事件,周圍有很多圍觀群眾,竟然無一人敢上前制止暴行。本來已有自殺意圖的餘歡水上前奪刀,無意間打暈歹徒,救了被害者。

餘歡水一炮而紅,誤打誤撞成了見義勇為的英雄。電視臺安排白副主任採訪餘歡水,無意之間又得知英雄竟然是罹患癌症晚期的病人,悲情英雄的人設更使得餘歡水成為輿論光環的中心。

這時,有企業出資免費安排餘歡水治療。

餘歡水入院全面檢查後,發現當初胰腺癌是誤診,白副主任為保自己升職機會,封鎖真相。

同時,資助企業那邊拿出100萬,讓餘歡水做15場事蹟報告,表面上是表彰見義勇為的行為,實際上是利用餘歡水的影響力為自己品牌做宣傳。

就這樣,在白副主任、企業、餘歡水三方共同的表演中,大眾被矇在鼓裡,被營造出的虛假人設欺騙。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02 烏龍事件背後,隱藏著傳播學原因—— 擬態環境

“擬態環境”是沃爾特·李普曼在著作《輿論》一書中提出的概念。

沃爾特·李普曼稱得上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記者,曾經獲得過新聞傳播界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

第一 什麼是擬態環境

李普曼認為:在現在社會中,人們沒有能力直接瞭解他所生活的世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媒介塑造擬態環境。

但是這種擬態環境並不是現實世界的全完寫照,它往往過分簡化,還會受到其他利益的干擾,因此就無法為輿論的形成提供充分的參考信息。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我們瞭解世界很簡單,人們一輩子生活的範圍可能就是一個村子範圍那麼大而已。

想知道什麼消息,問問村東頭大槐樹下乘涼的張二狗,他就會告訴你李寡婦家裡的牛死了,村長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但是現在社會,人們活動範圍擴大,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面面俱到瞭解世界,這個時候互聯網就幫助我們解決燃眉之急。

我們想了解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內容生產者都可以在那個地方設立一個記者站,然後我們通過互聯網去了解世界。

但是內容生產者也有自己的難處,世界上每天發生的事情那麼多,根本不可能都寫在報道里。

這時,就要把最有價值的部分呈現給觀眾,於是,不可避免的,呈現給我們的就是一種經過挑選加工後的社會現實。

這個經過挑選加工後的環境就叫做“擬態環境”。擬態環境應該是當代人無法避免的宿命。

第二 擬態環境中,信息容易失真的原因

李普曼在著作《公眾輿論》中認為:在擬態環境中,會面臨很多無法解決的難題,其中兩個尤為重要,一個是過分簡單化;另一個是人為干預。

擬態環境之所以有時候不能呈現事情的真相,是基於簡單化邏輯,所謂的簡單化邏輯就是“人設”標籤化。

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講,我們總是在尋求認知的簡潔性,被稱為“自發類別化”,即通過把客體歸入不同的類別來組織世界。這樣做之後,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時候就會很輕鬆。

所以就不難理解我們為什麼總是習慣性地給別人貼標籤

回到《我是餘歡水》的劇情中,媒體和大眾給餘歡水貼上了見義勇為的標籤,大眾對他的認知就是英雄。

但是後來餘歡水自己說出實情,他當時敢奪歹徒的刀,不是因為勇敢而是自己被檢查出絕症,對生活的絕望透頂,本來自己想跳樓自殺,但是沒有勇氣。

在馬路上碰上暴力事件後,反正不想活了,不如借歹徒的刀結束自己,可沒想,誤打誤撞竟然成為見義勇為的英雄。

我們習慣貼標籤,是因為每天面臨的信息太多,標籤容易讓我們記住,思考上比較輕鬆。

但是這個心理學上的偷懶,卻讓我們只看表面看不清本質和真相。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擬態環境另一個可能的掩蓋真相的原因,是受到人為干預以及各方面利益影響。

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貝塔巴斯欽,到越南調查當地的NIKE工廠,發現廠裡的女工遭受虐待和體罰。

他的報道一經公開,便引起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於是他準備重新回越南繼續對這個新聞深入調查。

不過,讓她沒想到的是,哥倫比亞公司突然通知她節目取消了。

原來,當時的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正在為獲得冬奧會的轉播權尋找贊助商,這是NIKE跑過來說願意出這筆錢,不過,既然你拿了我的錢就不能再報道我的負面消息了。

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冬奧會新聞時,節目中的主持人都穿著NIKE夾克。

巴斯欽感到十分絕望,他諷刺道:NIKE說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讓記者從監督者變成廣告牌。這件事情讓巴斯欽失去了工作。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我是餘歡水》中,讓真相掩蓋的三方利益是白副主任、企業、餘歡水本人。

白副主任,他在副主任位子上幹了12年,領導評價他做事情四平八穩,沒有創新精神,直到老白挖出了餘歡水癌症的大料,讓熱點和關注度上了一個大臺階。

領導對此事件很重視,同時這也是白副主任升遷的唯一希望。

另一個利益的主導就是資助餘歡水的企業,CEO拿出100萬獎勵英雄餘歡水,但是前提是為企業做15場巡迴演講。

別說一個身患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就是正常人也身心疲憊。企業這樣做,不過是藉著餘歡水的知名度,宣傳自己企業形象。

最後一個利益主導者是餘歡水自己,他因為貪婪,接受了100萬,積極配合白副主任和企業炒作自己,掩蓋事實真相,消費大眾的感情。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餘歡水被誤認為“悲情英雄”的烏龍事件,隱藏著傳播學真相——“擬態環境”。

擬態環境下,餘歡水被簡單化、標籤化;

同時老白、企業、餘歡水三方人為干預和利益糾纏,種種原因導致了公眾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03 餘歡水烏龍事件,荒唐背後的兩點現實啟示

第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應該克服刻板印象,保持中立客觀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李普曼認為:人們對於公共事務的觀點,往往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基於刻板印象的結果。刻板印象是造成非理性輿論的罪魁禍首。

我們經常受限於刻板印象,不信就看看下面的例子:

小明的媽媽是超市收銀員,有一天,小明從媽媽的超市裡面出來,一不小心被車撞倒。

送入醫院。護士看到手術檯上的小明,發現竟然是自己的兒子,請問,小明與護士之間是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護士就是小明的父親。

但是如果我們在回答時候猶豫了一下,很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在聽到護士這個職業的時候,馬上就假定這個職業都是女性。

刻板印象最大的壞處就是,它忽略了個體差異,給我們造成了判斷上的失誤。

在公共事務的討論中,這種誤導會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對某一種種族有刻板印象就會造成種族歧視。

現在全球疫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某些國家的老百姓對華人無故的指責咒罵,這種帶有歧視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刻板印象下的偏見。

我們應該如何儘量避免刻板印象呢?

美國作家威廉·詹姆斯在《思維盲點》一書中說:一個人所持的刻板印象跟他所處的社會階層關係密切。

一個人如果受教育程度高,那麼他就有更多的可能性與世界接觸,比如旅行、購買書籍。這時他可以把儘可能多的事實納入自己的視線之中。

換而言之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擴大自己的視野和認知邊界。

曾經一提到德國人,我覺得應該是嚴謹的;一提到法國人,我覺得應該是浪漫的。

2018年,我有機會被公司派往歐洲國家學習3個月,去之前,公司安排學習一段時間的歐洲歷史文化課程,再加上那3個月,我們走訪了歐洲幾國,這段經歷打破了我之前認知的刻板印象。

這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多面的複雜的,不能用單一標籤去定義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種族。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第二 要有批判精神,保持獨立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輕易做出判斷

但是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獨立思考的人很少,很多事情上我們其實都喜歡隨大流。

別人孩子學游泳,我們也趕著學;別人孩子上個演講培訓班,我們也立馬給孩子報一個;網上流行啥東西,不管是否合適,自己趕緊先買一個;網上有熱點新聞的時候,網友們討論,我們也覺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該支持哪一個。

為什麼會這樣呢?

《烏合之眾》裡說: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因為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個人在群裡意識下,存在從眾心理,所以,大多數人怎麼幹我就怎麼幹。

這就需要我們先學會批判,先有質疑的態度,不要輕易做出判斷。

比如,你有一個朋友,你一直把他當成偶像,他出國去A大學留學回來後,去一家更好的公司工作,還升職加薪了。你就也想去A大學留學,但是A大學適合你朋友,就一定適合你嗎?

你應該先去了解A大學的優勢,再看看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同時,你朋友升職了,只是因為去A大學留學嗎?不一定吧?我們必須先調查,看看升職加薪和A大學是否有必然的聯繫,這些信息都是我們不瞭解的。

如果不清楚這些事情,就貿然去A大學留學,回來以後不但找不到好工作,有可能連以前的工作都丟了。

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由於我們的大腦限制了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掌握不了出奇制勝的方法,往往會簡單的放棄,但是,深入一步就能增加思維深度,有效突破,因此深入一步就是人們獲取成功的一柄利器。

《22種黃金思維》中認為:縱向思維,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的做出判斷,瞭解真相。

豐田汽車總經理大野耐一認為,他之所以能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於他從不滿足,善於在沒有問題中找出問題。

在豐田工廠裡有著這樣一個口號,不斷髮問就是進步之母,豐田汽車要求員工對現狀不滿,但是要求將這個不滿與改革結合起來,而不是和牢騷結合起來。

大野耐一本人就是一個善於在不滿中發現問題,加以改進的人。他總結自己發現問題加以改進的秘訣在於,凡是要問5次為什麼。

有一次生產線上有個機器老是停轉,修了多次都沒有效果,大野就問:為什麼機器停了?工人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燒斷了。

大野又問,為什麼超負荷呢?工人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大野再問:為什麼潤滑不夠?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再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答:油泵軸承磨損,鬆動了。

大野還不放過,又問,為什麼磨損了呢?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削。

於是大野下令,給油泵安裝上過濾器,終於使得生產線恢復了正常運轉,倘若不是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只是滿足於換一個保險絲或者換一個油泵軸,過一陣,仍然會出現同樣的故障。

大野說,反覆使用這種,問5次為什麼的科學生產方式,創造出了豐田之光。

避免刻板印象,保持中立;凡事多問為什麼,不要輕易做出判斷;

這是我們面對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應有的原則和態度,也是《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之中,給到我們的兩點現實啟示。

《我是餘歡水》烏龍事件背後,揭示出1個傳播學原因和2點現實啟示

04 結尾

本劇裡,在媒體的“擬態環境”下,餘歡水被塑造成道德意識至高的精神符號,真相被由老白、企業、餘歡水三方利益掩蓋,民眾的情感被欺騙消費而不自知。

從這個荒唐事件裡,應該有所啟發,面對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要保持中立,避免刻板印象造成的價值誤判;同時,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保持質疑態度和獨立思考,不要輕易做出隨大流的判斷。

馬克斯韋伯:當我們做出判斷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的思考徹底結束了。

願我們在不斷思考的探索中接近真實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