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每天都吃的一日三餐 這個習俗你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嗎

據史料記載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漢代按禮儀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平民兩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

中國人每天都吃的一日三餐 這個習俗你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嗎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中國人每天都吃的一日三餐 這個習俗你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嗎

到了宋代,由於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老百姓也正式開始一日三餐制。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三餐制也直接帶動兩宋時期的餐飲業的繁華,也帶來了市坊餐飲間的競爭。一般著名的酒樓如樊樓、白礬樓會不惜千金請人賦寫詩詞以增加自家酒樓的名氣;而一些不知名的小店也會打出“孫羊肉”、“李家酒”等特色招牌廣告,生動表現了酒樓旗肆飛揚,叫賣喧嚷不息的宋代飲食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