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殘忍的事,到底是不是反社會人格?

做出殘忍的事,到底是不是反社會人格?

最近一名殘忍的虐貓者被網友人肉繼而被學校開除,同時一條“虐貓”產業鏈逐漸曝光……

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為ASPD)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必須超過18歲才能夠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理性、高EQ、善良、隨和、低調、謙遜、無害的印象,甚至顯得更有魅力,但他們缺乏同理心、悔恨和羞恥的心理特質,使得他們為人處世自私自利又衝動,同時他們善於偽裝欺騙,也善於操縱人際關係。不受約束的態度讓他們看起來更有魅力。在他們幼時的成長過程中,往往能找到許多生活紊亂或反社會行為的經歷。

精神病態(Psychopathy)和反社會人格在行為上相似,但兩者並不是同義詞。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反社會人格障礙、

A.從十五歲開始,廣泛的“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或行為模式,以下七項診斷準則中至少三項(或以上):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表現於一再作出侵犯法律或社會規範的違法行為。

狡詐虛偽,表現於一再說謊、使用化名、或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詐欺、欺騙、哄騙愚弄他人。

易怒且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所有一切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行為或想法

經久的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經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

缺乏悔恨,羞恥和內疚感,表現於無動於衷或合理化對他人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C.有證據顯示個案十五歲以前為品行疾患的患者,即通常十五歲前即有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一種持續性的行為模式,此行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破壞了社會規範)。

D.反社會行為不僅僅只發生于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發作的病程中。

這類病症最主要的特點是缺乏悔過感,患者對很多正常人的情緒和感受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惱。無法被“感化”,他們體會不到諸如:感動、羞恥、悲痛等。

綜上所述,虐待動物的行為不能簡單歸結為反社會人格,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也可能是在生活中無害甚至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