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旅遊業會報復性反彈?需理性看待

中國網4月21日訊 2020年4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線發佈了《旅遊綠皮書:2019~2020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

《2019~2020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即“旅遊綠皮書”No.18),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第十八本旅遊發展年度報告。全書圍繞“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這一主題,通過兩篇主報告和近20篇專題報告,對2019~2020年中國旅遊發展進行了透視和前瞻,同時設立“特別專題:疫情下的中國旅遊業”板塊。

綠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改革開放以來對我國旅遊業影響範圍最廣、程度最深的一次衝擊。面臨巨大沖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旅遊企業做出積極應對。除關注疫情對旅遊業的短期影響和總體影響外,還要關注其長期影響、結構性影響、對旅遊從業者的影響、國際影響和間接影響,要理性對待疫情結束後的“市場反彈”。

“旅遊綠皮書”指出,由於此次疫情的複雜性,對其旅遊影響需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尤其要關注以下六個問題。

一是關注疫情對旅遊業的長期影響。關於此次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目前人們的關注點主要在當期影響和短期影響,對長期影響尚未有足夠重視。要關注此次疫情在未來數年內,對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旅遊格局、我國旅遊地位、旅遊業發展模式等的長期影響,並在“十四五”規劃中做出相應的規劃,做出科學應對乃至積極引導。

二是關注疫情對旅遊業內在結構的影響。除關注疫情對旅遊業的總體影響外,也要關注其對旅遊業內在結構造成的衝擊。在這方面,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就不同細分行業而言,此次疫情的影響大小、市場恢復的時間早晚等有所不同。相對而言,航空業(尤其是國際航空)、郵輪業、以傳統團隊業務為主的旅行社業等受損可能最為嚴重。在制定相關政策和市場振興計劃時,應加以區別對待。二是就旅遊業的產業鏈條而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產業鏈震盪,關注某些領域可能出現的兼併收購、行業洗牌或投資爛尾;要平衡好“不可抗力”情境下退訂背後的法律、行規與道義問題,思考如何在頭部企業率先垂範建立新規則的前提下維護好產業生態體系乃至實現產業鏈協同等等。

三是關注疫情對旅遊從業者的影響。旅遊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2018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2826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9%。疫情之下,旅遊業是穩崗壓力最大的行業之一,特別是考慮到旅遊就業的特性,更應引起關注。總體來看,旅遊就業有如下特徵:一是除個別重資產行業外,旅遊業中的大部分細分行業(如旅行社、住宿接待、餐飲、購物、娛樂等)均屬勞動密集型行業,且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二是旅遊業中存在大量非傳統就業崗位和非全日制、臨時性、自由職業、平臺型就業和彈性工作等就業形式。靈活的非傳統就業在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面臨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三是吸納特殊群體就業。旅遊領域的就業對社會重點人群就業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對於年輕人群體、女性群體、農村勞動力群體以及邊遠地區的弱勢群體有很強的吸納能力。在此背景下,要特別關注旅遊就業市場的穩定。

四是關注疫情對旅遊業的間接影響。就影響的傳導路徑而言,除直接影響外,也要關注間接影響。所謂間接影響,就是因疫情給其他領域(如居民收入、醫療等支出、就業狀況等)和其他產業(如農業、金融業、製造業等)、其他要素(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帶來的衝擊對旅遊業的影響。比如:若疫情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減少,則旅遊需求會出現萎縮,所謂的報復性反彈便難以實現;若疫情帶來金融市場較大波動、資本市場普遍悲觀,則旅遊投資會面臨縮減,大量旅遊在建待建項目可能淪為爛尾等等。

五是關注疫情對旅遊業的國際影響。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性大流行。世界旅行與旅遊理事會(WTTC)於3月25日指出,此次疫情將導致全球5千萬旅遊業者失業,相當於旅遊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2%-14%,全年全球國際旅遊可能減少25%。世界旅遊組織(UNWTO)3月26日預測,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次將減少20%-30%。實際上,上述預測仍偏於樂觀,實際情形可能會更糟。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必然給全球旅遊業造成重大影響。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和重要的入境旅遊目的地國,我國應對此有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並對相關政策和發展目標予以必要調整。

六是慎重對待疫後的旅遊市場反彈。圍繞疫情結束後的旅遊市場發展態勢,不少人認為會出現反彈,尤其是在大小長假、暑期等重要時點甚至會出現所謂的報復性反彈。對此要理性看待。從經驗主義的角度看,至少2003年“非典”時的反彈並不顯著。當年6月份疫情全部結束,而“十一”國慶節期間的旅遊人次僅比上年度增加了1%左右,旅遊收入的增幅則更低。考慮到此次疫情走勢的複雜性、波及地區的廣泛性和對學校開學時間的影響等各種因素,恐怕不宜對“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時點的反彈有過於樂觀的預期。

(伍策 楠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