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通江糧倉” 發展特色產業 巴中通江鐵佛鎮趟出產業脫貧新路子

尹苒 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

空山新雨後,滿目盡蒼翠。四川巴中市通江縣鐵佛鎮補巴石村,新植的千畝茶園初吐新芽,大佛寺村的青花椒果實滿枝。阡陌縱橫,屋舍儼然,良田美池,勾勒出一幅美麗小康鄉村的幸福圖景。

通江縣鐵佛鎮,與平昌縣接壤,是通江“南大門”,境內多為平壩、淺丘地貌,是巴中優質糧油主產地,素有“通江糧倉”之譽。近年來,該鎮走產業脫貧之路,通過“長期+中期+短期”相結合,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產業發展路徑,全鎮6個貧困村全部如期脫貧摘帽。

打造“通江糧倉” 發展特色產業 巴中通江鐵佛鎮趟出產業脫貧新路子

“1234”構建區域產業發展主線

鐵佛鎮九龍廟村,平均海拔約700米左右,山勢平緩,是該鎮最早發展茶葉產業的村。2016年,全村種植茶葉2000多畝,今年進入採摘期。

貧困戶張從銀一家六口人,栽種茶葉5畝。他算了一筆賬,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一畝地一年最多收入兩、三千元,除去成本幾無利潤。今年第一季春茶採收,畝收入已經有2000多元;長遠來看,進入豐產期後,每畝年收入五千元以上不是問題。

臨近的大佛寺村,600多畝青花椒枝繁葉茂,畝產鮮青花椒預計在3000斤以上,全鎮青花椒種植面積已超2萬畝。

鐵佛鎮擁有大面積的優質良田,是巴中市重要“糧倉”。“中國好糧油”項目在鐵佛鎮發展態勢良好,出產的“通江大米”深受市場歡迎,因此獲得“北無常、南通江”的美譽。

鐵佛鎮還是通江“青峪豬”能繁基地,目前,該鎮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中,年出欄一萬頭以上的1個,五千頭以上的2個,一千頭到兩千頭的有30多個。

鐵佛鎮黨委書記伏雲介紹,目前,全鎮已建成“一線三片”特色產業區,重點發展1萬畝茶葉、2萬畝青花椒、3萬畝優質糧油、4萬頭生豬,“一二三四”戰略已基本成型。

“長中短”相結合 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4月中旬,張從銀突然接到村裡的“通知”,今年九龍廟村不得繼續採摘春茶,要留夠枝葉培育茶樹冠幅,來年茶葉產量才能提高。張從銀二話沒說,和村民們一道,將茶簍束之高閣。“村上說了,發展茶葉產業是個長期的過程,要有長遠眼光。”

在大佛寺村,這裡不僅有花椒產業園,還有大片的桃子、櫻桃、梨子等優質水果園。每年水果成熟時節,來這裡採摘水果的遊客絡繹不絕,水果根本不愁銷。

而在青花椒產業園,樹下的空地已經整理好,即將套種大豆。大佛寺村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這是通江縣為鐵佛鎮配套的“萬畝大豆項目”,當年種植當年收穫,僅此一項每畝年可增收1000元左右。

“我們還引導貧困戶每戶養30只雞、30只鴨,儘量多養豬,每人至少1畝套種地,充分利用邊角地、撂荒地等利用率低的土地,投資小、見效快。”伏雲介紹到,當地群眾長期以來都有種養殖的習慣,“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口糧,最起碼不能讓他們掏腰包自己去買。”

伏雲介紹,早在2016年,鐵佛鎮便確定了“長期+中期+短期”的產業結合發展思路,其初衷就是為了彌補產業發展短板,防範產業發展風險,確保產業穩定發展。在此思路的引領下,全鎮6個貧困村均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打造“通江糧倉” 發展特色產業 巴中通江鐵佛鎮趟出產業脫貧新路子

青花椒產業園即將進入收穫季

激發內生動力,讓老百姓得實惠

在大佛寺村青花椒產業園,20多位村民正在除草,他們大多是當地貧困戶,每天約有80元工資收入,進入青花椒採摘季,每天務工收入可達100元。

與其他地方單純流轉土地不同,鐵佛鎮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大佛寺村青花椒產業園就採用了“企業+集體+農戶”的模式,土地變股本,貧困戶成“股民”,佔股最高可達4成。群眾收入更高了,幹勁更足。

鐵佛鎮鎮長李勁松介紹,為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政府要求產業園區在用工方面,必須優先照顧貧困戶,應用盡用。常年在園區務工的人員,最低年收入五六千元,高的可達八千元。

“量的目標達到了,但實現‘高質量’發展還任重道遠。”伏雲表示,下一步,鐵佛鎮將依託“中國好糧油”“百里茶鄉”等項目,著力提升全鎮產業發展質量,進一步促農穩定增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