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對於韓信之死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他後悔過嗎?

桂樹可嘉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關於這句“

且喜且憐之”,它是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描寫劉邦在韓信被處死後時的心情和狀態。

那劉邦為何是這種心情和狀態呢?那還得從韓信的死說起。


韓信之死

韓信本是西漢開國功臣,他最厲害的便是帶兵打仗,漢初三傑中的蕭何稱讚他“國士無雙”,漢高祖劉邦更是說韓信每戰必勝,自己都比不上韓信。

後人更說他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的旗幟人物,奉為“兵仙”、“戰神”,而且“王侯將相”他韓信一人全任。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是怎麼死的呢?

根據史記記載,韓信死於謀反。

那韓信一直追隨劉邦,是什麼時候有反叛之心的呢?

這便要從辯士蒯通說起,當年在韓信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同時又派了酈食其去勸降齊王,而事實上酈食其確實口才好,僅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便勸說了齊王投降,齊王一投降,便是不動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復七十多座城,這與韓信率領幾萬大軍,才攻下趙國五十座城相比,簡直對“兵仙”韓信是一種羞辱。

於是蒯通就用了“亂齊之策”勸說韓信,在酈食其說服了齊王,準備喝酒慶祝的時候,殺到臨苗城,齊王以為酈食其欺騙了自己,便把酈食其煮死了。

後來韓信平定齊國後,就自立為代理齊王,然而當時劉邦真在榮陽被圍困,於是派了張良冊立韓信為正式的齊王,讓韓信堅定這跟著劉邦。

蒯通曾經告訴韓信,劉邦會要回他打下的齊國,於是勸韓信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韓信不相信劉邦會待他不薄,婉言拒絕了蒯通的建議。當韓率兵和劉邦會師打敗項羽後,劉邦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了他的軍權,然後讓韓信到下邳當楚王。

當韓信將項羽的舊將鍾離昧的人頭拿到劉邦處時,劉邦就以有人告韓信叛變為由,抓捕了他。然而當韓信到了洛陽後,劉邦又赦免了他,將他降為淮陰侯。

由此看來,韓信的謀反可能是被逼的。

後來被任命鉅鹿郡守的陳豨,到韓信處辭行時,韓信鼓動他叛變,自己會作內應。結果沒過多久,陳豨真的叛變了,劉邦親自去討伐,韓信卻稱病沒有隨同。

呂后得知韓信準備叛變的情況後,讓蕭何騙韓信,然後伏兵捆住韓信,後用竹劍將他殺死在了長樂宮的鐘室。韓信後悔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最終落被誅三族的下場。

等到劉邦平叛了陳豨回來後,看見韓信已經被殺死,就出現了題目中的“且喜且憐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劉邦之喜,是因為除去了韓信,且非自己親手所殺。

咱們再回到主題,劉邦為什麼看到韓信被殺死後,態度是“且喜且憐之”呢?根據這幾個字,軒羲大膽揣測,當時劉邦應當先是嘴角上揚,接著一聲嘆息。

從前面說的韓信之死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劉邦對除去了韓信,心中是高興的,主要又幾個原因:

一個是項羽自刎之後,國家大局已定,劉邦已然不再需要韓信這麼一個實力之人在身邊了,畢竟他太厲害,自己也承認過帶兵打仗絕對不是韓信的對手,所以當自己為天子後,怎麼會願意比自己牛逼的人存在呢?

二是劉邦知道從奪取了韓信的齊王之位,又從楚王之位降為淮陰侯,韓信一定心中不滿,畢竟當時打天下時,出力最多的便是韓信,又加上已經認定了韓信有背叛之意,也希望能除掉他。

三是曾經劉邦在韓信替自己打下了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後,承諾過,“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看到韓信被殺,不是天殺而是人殺,也不是自己親手殺,也不是用鐵製兵器殺的,算是沒有食言,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怎能不喜?

劉邦之憐,不僅僅是可惜韓信的才華

劉邦面對韓信被殺,出現的憐,表面上是可憐,其實是可惜,更多的是嘆息。

因為劉邦在韓信死之前,是很想韓信死的。在韓信為楚王時送上鍾離昧的人頭時,他就起了殺心,我想當時劉邦是希望的得到活的鐘離昧,然而韓信自作主張,得到的是被以背叛之名套上了刑具。當得知韓信慫恿陳豨叛變時,他便鐵了心要殺韓信,只是聰明的呂后替他做了而已。

然而,當韓信真的死後,自己卻有莫名的失落。所以才有了覺得韓信可憐,為韓信可惜,為自己嘆息。

那種失落感是很複雜,有嘆息往日同生共死的日子;有嘆息韓信雖有一生才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有嘆息身邊像張良、韓信這樣的人都漸漸離自己遠去;也有嘆息往後沒有人再敢親近自己的孤獨。

劉邦對韓信的死,不存在後悔不後悔一說,頂多可惜。

既然劉邦早已因韓信的尾大不掉,居功自傲,想除掉韓信,那麼當他面對韓信的死,就不存在後悔了,因為這正合他的心意。頂多可惜韓信的才能,嘆息人生罷了。

縱觀歷史,歷來都有伴君如伴虎,哪有君王讓作臣子的功高蓋主呢?秦昭王對待白起,秦始皇對待蒙恬,漢景帝對待周亞夫,宋高宗對待岳飛,崇禎對待袁崇煥,不都是韓信所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嗎?

所以劉邦為了自己的帝位,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不管韓信反與不反,他都要除掉他。韓信不反,他也會逼韓信反。

後記

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他的死與劉邦有著莫大的關係。

儘管不是天殺是人殺,但這人不是劉邦的人嗎?劉邦貴為皇帝不就是天子嗎?雖然不是劉邦親手所殺,卻是劉邦老婆殺,沒有劉邦的授意可能嗎?雖然不是用鐵兵器殺,卻被竹劍所殺,難道竹劍就不是置人於死地的利器了嗎?

就這樣吧,我最後想用一句話來結束回答,“這是歷史會有的結局,也是劉邦想要的結局。”

我是軒羲十三,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個關注,謝謝。


軒羲十三


"且喜且憐之"說明劉邦第一是心頭大快,終於除了心頭之患。第二免不了還念一點舊情,動了一點側隱之心。他並不後悔。對待他二人的關係和結局,一般人都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結論來評價,責任全在劉邦一邊。其實,劉邦固然有對功臣薄倖的一面,而韓信確實也不斷犯忌,惹下了取死之道。千不該,萬不該私通陳豨謀反,證據確鑿,無法抵賴。韓信大概在政治上是個文盲,不知道如何與君主相處。也不知如何明哲保身去避嫌,反而整天誇耀自己的功績,並口出怨言。即使對自己過去的老部下,還是頤指氣使,儼然還是當年的大將軍。即使對劉邦不恭維,也不能言語相譏,畢竟人家是皇帝啊!所以韓信犯了皇家大忌,能善終嗎?


天山月3


韓信死了,去了劉邦的一塊心病,按道理劉邦應該十分高興才對,但是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劉邦得知韓信的死訊後,他的反應很耐人尋味,他先是高興而後又有點憐惜韓信。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穩固自己的統治,為此對於那些曾經和自己一起圍剿項羽的盟友們,必須痛下殺手才行。這裡面最有實力的人就是韓信、彭越和英布,劉邦最先對付的也是韓信,先是把他從齊王遷為楚王,把齊國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肥。而後又找了個藉口,讓陳平派人誣告韓信謀反,把韓信貶為淮陰侯,並且留在了京城,就在自己的身邊,嚴加管束起來,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成為了劉邦的階下囚,無兵無權之人,就好像拔掉了獠牙的猛虎,基本上失去了威脅。

至此劉邦終於放下心來,因為韓信對自己已經不構成任何直接威脅了,但韓信非凡的軍事才能始終是潛在的威脅,因為他可能為他人所用,關於這一點劉邦不得不防。因此在離開京城去討伐陳豨叛亂的時候,留下蕭何和呂雉在京城來主持大局。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結果這個時候,韓信串通陳豨謀反的實證被呂雉挖了出來,這下子韓信百口莫辯了,當然呂雉就沒有給韓信替自己辯駁的機會。通過韓信舍人的供詞,坐實了韓信謀反的實據,但是韓信平時一直稱自己有病在身,不聽從呂雉的召喚,為此呂雉找到了丞相蕭何,讓他出面請韓信入宮。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對於蕭何並不是信任,而是在他看來,蕭何和自己處境類似,都遭到劉邦的猜疑,這個時候的蕭何,似乎沒理由和呂雉串通,一起對付他。但是韓信對於蕭何而言,不過是一枚棋子,捨棄了並不會滿盤皆輸,但如果不捨棄卻隨時有性命之憂。蕭何代表了整個功臣集團的態度,如果他不對付韓信,就表示功臣集團和異姓諸侯是一丘之貉,恐怕劉邦的屠刀就會落在他的頭上。

對於韓信的死,你說劉邦完全不知情,我是不相信的。在離開京城去討伐陳豨的時候,對於京城的安排,就是給了呂雉和蕭何臨機處置之權,至於用不用那就是呂雉和蕭何的事了。對於韓信,劉邦相殺又怕揹負罵名,這下可以安心了,理由呂雉替自己找到了,韓信串通陳豨謀反,人證物證具在,因此劉邦高興是發自內心的,呂雉做了他想做而沒做之事。

至於憐憫,劉邦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韓信死了以後,劉邦終於可以用朋友的角度來看待韓信了,可惜,天妒英才!

因此劉邦的高興和憐憫,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只是因為角色和角度不同而已,劉邦和韓信之間既是君臣,也是朋友,因此才有了劉邦複雜的情緒和矛盾的表現。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