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微博隱私數據遭洩露,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何去何從?

網絡購物、在線外賣、遠程教育、共享單車……如今,這些數字化的消費場景在個人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然而數字經濟在給我們帶來便捷和效率的同時,也催生了諸多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問題。


日前,微博名為 " 安全_雲舒 " 的用戶發微博稱:通過技術查詢發現不少人手機號已經洩露,根據微博賬號就能查到手機號,並表示已經有人通過微博洩露查到手機號碼以加他微信。


5億微博隱私數據遭洩露,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何去何從?


在其微博下,不少人留言表示自己也疑似遭遇了數據洩露,更有網友表示,發現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在暗網出售,其中,1.72億條有賬戶基本信息,售價0.177比特幣。涉及到的賬號信息包括用戶ID、賬號發佈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


很快,微博針對數據洩露事件回應承認屬實,並表示這起數據洩露不涉及身份證、密碼,對微博服務沒有影響。微博安全總監羅詩堯回應稱:" 洩漏的手機號是19年通過通訊錄上傳接口被暴力匹配的,其餘公開信息都是網上抓來的。"


據微博官方透露,此次數據洩露應該追溯到2018年底,當時,有用戶通過微博相關接口通過批量手機批量上傳通訊錄,匹配出幾百萬個賬號暱稱,再加上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信息一起對外出售。因此,此次非法調用微博接口匹配出的信息即為微博賬號暱稱,不涉及其餘隱私數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交應用不斷更迭,所涉及的個人隱私信息成了"寶貴的財富"。然而在目前中心化架構的互聯網服務下,儘管各大互聯網公司盡力防備,數據洩露事件層出不窮。再加上在這個時代,數據慢慢變成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同時獵奇之風盛行,「販賣隱私」的灰色產業鏈也就應運而生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保護好個人的隱私數據,已經成為了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安全不僅涉及到個人隱私和企業數據安全的保護,也涉及到國家數據主權的維護,因為只要數據安全受到威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商業前景就會受到挑戰,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做好數據安全防護都是必須要做的事。


然而當下很多企業單位在提到做安全建設時,幾乎毫無例外的認為安全是成本,不願意做。尤其是在發展初期,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活的好不好,沒有精力也沒有資源管。所以在產品、業務發展成熟時,安全問題已經無法填補。


可以說保護隱私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要以制度構建立體防禦體系,只有形成個人、企業與相關部門共同發力的監管網絡,方能阻斷竊取隱私的"不法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