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在位期間知人善用,內閣大臣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三楊”,還有夏元吉和蹇義這些良臣的輔佐。重視整頓官場的風氣,使貪汙之風得到收斂。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發展經濟,減免稅賦,國家國泰民安。和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創造出了一個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史稱仁宣之治。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朱瞻基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喜歡鬥蛐蛐兒。作為一個普通人,你鬥個蛐蛐,不會影響國家的發展。但是皇上一喜歡鬥蛐蛐兒就麻煩了。皇上最好是沒有任何愛好,只專注國家大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當時朝中很多喜歡拍馬屁的人,投其所好,從民間收集無數的蛐蛐去進貢給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當時朱瞻基喜歡鬥蛐蛐到什麼程度呢,野史<>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宣宗皇帝喜歡鬥蛐蛐,向江南索取上品的蛐蛐。當時江蘇吳縣楓橋有個糧長,接到郡守的公文,為皇上尋找最好的蛐蛐,就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精力去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個集市上發現了一個品質非常好的蛐蛐,為了得到他,他拿自己騎的馬去交換,可見這個蛐蛐有多麼珍貴。

然後就把蛐蛐裝罐子裡了,自己就去向自己上司彙報。他把蛐蛐放在家裡,糧長的娘子比較好奇,自己的相公拿一匹馬換了一個蛐蛐。這蛐蛐有什麼特殊,我看一下吧,就把這罐子掀開來看。沒想到一掀開蓋子這蛐蛐就蹦出來了,被他們家養的雞就把他吃了。結果糧長的娘子就嚇壞了,自己相公拿一匹馬換了蛐蛐,讓我給弄沒了。太對不起自己相公了,就上吊自殺了,糧長一回來看到蛐蛐被吃,自己的娘子死了。蛐蛐也沒了,沒法跟上司交差,自己也上吊自殺了。所以上有號者下必甚焉,造成糧長這家的悲劇。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還有就是蒲松齡的《聊齋》裡面寫了一篇《促織》來諷刺朱瞻基鬥蛐蛐,講了華陰縣有個縣官,獻了一隻蛐蛐給上級,這隻蛐蛐勇敢善鬥,結果上司經常責令縣官上供給他。縣官又層層下派,就攤派到各鄉里正。有個叫成名的人,被狡猾的小吏攤派了里正的活。如果交不上蛐蛐,就得用錢賠償,他差不多把家裡的錢給賠光了,這年又要徵收蛐蛐了。沒辦法了只能自己去尋找蛐蛐了,後來就去求神,在神靈的指引下找到了一隻健壯的蛐蛐,成名把他捉回家,非常周到的照顧蛐蛐。

成名有個兒子,看他爹不在家,就好奇地打開來看,結果蛐蛐跳出來了,等捉到他的時候蛐蛐奄奄一息,不久就死去了。成名兒子感到害怕,就跑出去了,後來成名在井裡找到他兒子的屍體。準備埋葬但是發現有一絲氣息,就帶回家照顧,在天明的時候聽到蛐蛐叫,就去找這隻蛐蛐,終於捉到但是這隻蛐蛐比較瘦小,但總算可以交差了。村裡有個多事的人,他有一隻蛐蛐,和別人鬥蛐蛐沒有敗過。後來他找上成名說要和他的蛐蛐鬥一鬥,結果這個人的蛐蛐被成名的蛐蛐咬脖而死,成名大驚。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成名就把這隻蛐蛐獻給了縣官,縣官對成名的蛐蛐產生了質疑,但成名說他非常好鬥。縣官試著與他的蛐蛐鬥一鬥,結果確實是只上品的蛐蛐,縣官就把蛐蛐獻給巡撫。巡撫又獻給皇上,在皇宮這隻蛐蛐鬥敗所有進貢的蛐蛐,皇上就賞賜了巡撫,巡撫賞縣令。縣令高興吩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巡撫也賞賜成名,成名就成了富翁,他兒子也醒過來了。因此成名因為蛐蛐而飛黃騰達。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鬥蛐蛐的風氣比較盛行,皇上一個人鬥蛐蛐鬥不過來,皇上身邊的太監就陪著皇上玩。當時在宮裡,太監鬥蛐蛐這種場面比比皆是,太監先一決高下,再拿著鬥贏了的蛐蛐跟皇上鬥。當時的文官們非常不滿意,皇上應該是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的。奏章首先要送到內閣,內閣大學士的成員進行票擬,給一個初步的意見。之後交給皇帝批閱,皇上對奏章是同意內閣成員給出的意見,還是有自己的意見要給出答覆,這個就叫批紅。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現在皇上都沒時間批紅,官員就開始給皇上書,皇上覺得自己不能不批紅。但是批紅耽誤自己鬥蛐蛐,於是就找人代替自己批紅,皇上於是就看中自己身邊的太監,只有他們替我批紅自己才放心。本來太監在明朝建國的時候,朱元璋就防著太監,元朝就有太監作亂的事,所以朱元璋在宮中立下三尺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敢幹預政事者斬。太監不能干預政事,甚至太監不能讀書識字。

後來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房,教太監讀書識字,打破太祖祖訓。本來經過明成祖的大力培養,太監就掌握了以朝廷暴力為後盾,集監視、抓捕、司法於一身的東廠。權力就很大了,現在宣宗教太監讀書,太監就集文武權力於一身,一時之間是權傾朝野。但是權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把雙刃劍,嚐到好處的太監們已經是欲罷不能。

明宣宗朱瞻基英明神武,但有一個特殊癖好,讓明朝太監權傾朝野

所以自宣宗皇帝以後,明帝國不斷上演太監弄權的畫面,導致明帝國經常出現內鬥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