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與新民:獨立意志與自由精神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親民與新民:獨立意志與自由精神

徐愛問:“‘在親民’,朱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後面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似乎可以作為依據。先生認為應當按照舊本寫作‘親民’,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字含義不同,這怎麼能作為依據呢!‘作’字與‘親’字相對應,那就不是‘新’的意思。下面‘治國平天下’等處,對於‘新’字均未闡發。例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的話,都是‘親’的意思。‘親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謂‘親親仁民’, ‘親之’就是愛他的意思。百姓不仁愛,舜就讓契任司徒之職,恭敬地施行五種倫理規範,讓百姓互相親愛。《堯典》中說的‘克明俊德’即是‘明明德’, ‘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像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親民’。解釋成‘親民’便兼具了養育教化百姓的意思,解釋成‘新民’就有偏頗了。”

親民與新民:獨立意志與自由精神

“親”和“新”,很簡單的兩個字,背後卻極具深意。

北宋時期,有兩個皇帝分別是“親民”和“新民”的代表。“親民”的代表是趙禎(宋仁宗),其在位時期,大臣最活躍,他也往往憑著大臣之意行決斷之事。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臣包拯有一次不同意趙禎的建議,直接和趙禎對峙起來,包拯大談特談,特別激動時還把唾沫星子噴到趙禎臉上。雖然如此,趙禎後來還是同意了包拯的意見。後人評價趙禎:什麼都不會,只會做皇帝。“新民”的代表是趙頊(宋神宗)。他在位時期,用王安石變法,整頓天下的思想秩序,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但北宋就是從趙頊時代開始衰亡的。

“親民”和“新民”,應該合二為一,才是治國平天下的正道。既要有在偉大思想下統一的新民(讓百姓得到新知識,開拓新思路),更要有“民之所好好之”的親民(讓整個天下都成為一家人)。

王陽明的學說,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就是依良知做事,一切好的制度,都應該建立在良知基礎之上,凡是不發自良知制定的制度,就是壞制度。

以人情推之,你真愛一個人,就會給他自由,包括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每個人的天性都喜愛自由,這是良知的基本認識,違背這個,就不是真正的致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