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于謙,明朝的一位名臣。在中國歷史上名臣名將數不勝數,有的臣子能在危急時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卻有貪汙之實。有的臣子清正廉潔,聲名遠播,卻難有救國之能。像于謙這樣兼而有之的臣子是少之又少。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于謙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蕩氣迴腸的,比很多的電影電視劇還要精彩萬分。于謙在23歲就考中了進士,可以說是年少得志。在朱瞻基登基當年,藩王朱高煦想學他父親朱棣也來一個“清君側”,自己做皇帝,於是起兵造反了。朱瞻基御駕親征,把于謙就帶在了身邊。朱高煦雖然有他父親的野心,卻沒有他父親的能力,所以朱瞻基很容易的就把朱高煦的造反給平定了。朱高煦最後無可奈何,只得出城投降。

皇帝命令時任監察御史的于謙數落他的罪行,這是于謙第一次嶄露頭角。他義正言辭,聲色俱厲的數落著朱高煦的一樁樁罪行。這位不可一世的藩王,竟然讓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罵的跪在地上不住的顫抖,這讓皇帝是龍顏大悅。

之後,于謙到了地方上,在做地方官期間也是政績斐然。由於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加上他自己過人的能力。所以,他的官場之路走的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他在擔任地方官時期,每次入京議事,都是空著兩手,從來不給京城的大官送禮。不光不送禮,還寫了首詩《入京》來諷刺送禮成風。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在當時那種風氣下,于謙的行為可以說是特立獨行。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的首領也先以明朝拒絕貿易為由出兵攻打明朝,此時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唆使下,御駕親征也先的部隊。於是,朱祁鎮帶著50萬大軍,和100多名官員,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可是,不幸慘敗於土木堡,朱祁鎮被俘,66名大臣被殺。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消息傳回北京,朝野震驚,國家的高層沒人了,形成了權利真空,往常鎮定自若的官員們此時個個驚慌不已,不知所措。許多官員紛紛表示應該立刻南遷。此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這句話,真可謂是振聾發聵,得到了當時的郕王朱祁鈺和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的支持,於是朝廷內部的爭論停止了,所有人一致決定堅守。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保衛北京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因為當時北京最精銳的50萬大軍,其中還有明成祖朱棣創建的明軍三大營,明軍三大營那是跟隨著朱棣征討過蒙古,立下過赫赫戰功的部隊,都慘敗在也先的手裡。在這種情況下,能有多少人相信北京是保衛得住的?在這種情況下南遷才是多數人的想法。不過,也正是因為沒有南遷,才避免了南宋的命運。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于謙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朱祁鎮要挾朝廷,於是和大臣們一起說服了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之後,于謙組織了約20萬兵馬和也先的部隊打了一場轟轟烈烈北京保衛戰。這一戰,打了整整5天,最後以也先部隊的撤退而結束。北京保衛戰竟然大獲全勝,可能這連於謙自己都沒能想到。看來於謙不光是能造福一方百姓,還能領兵打仗,可謂全才。

也先覺得再打下去也佔不到什麼便宜,於是決定和明朝議和,放回明英宗。此時的皇帝朱祁鈺卻不願意接回他哥哥,因為接回來了,他怎麼辦?是繼續當皇帝,還是當郕王。這時,又是于謙的一番話打動了朱祁鈺,這才接回了明英宗,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大概明英宗只有死在蒙古這一條路。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于謙像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將死,被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在石亨和俆有貞等人的幫助之下,發動了南宮復辟也稱奪門之變。這場復辟的兵不血刃的完成了,第二天一大早,群臣們發現皇帝換人了。而朱祁鎮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把大學士王文還有于謙打入大牢。給的罪名是“謀立外藩”,這可是謀反,是滿門抄斬的大罪。

為什麼要給於謙定罪,因為師出無名。明朝是很講究皇帝合法性的一個朝代。而此時的朱祁鎮是太上皇,無論朱祁鈺的病能不能好,皇位都輪不到朱祁鎮坐,所以為了給自己的政變添加合法性就一定要有人來背這個黑鍋,最好的人選就是當時權利最大的于謙。但是,由於本身案件就是誣陷自然找不到證據。於是,在“謀立外藩”的前面加上了“意欲”二字。

在彈劾于謙的奏章裡有人這麼寫道:“欲召外藩入繼大位,事雖傳聞,情實顯著。”這和秦檜的“莫須有”有什麼區別呀。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在朱祁鎮復辟後沒幾天,這個為大明存續起到關鍵作用的名臣,在西四牌樓被問斬。于謙沒有死在也先的手裡,卻死在了自己服務了三十多年的大明王朝的手裡,真是諷刺。妻子兒女都被髮配了。朝廷在抄家的時候,發現這個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于謙竟讓是一個家無餘資的窮光蛋。

挽救大明危機之人——于謙

在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繼位後,給於謙平了反。在西湖仿照岳飛墓修建了于謙祠,還把于謙在北京住的房子改名為忠節祠,算是給了于謙一個交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