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評價隋煬帝即位最初五年的作為?

亙古懷念說史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七月,再造統一的楊堅死於今天陝西省麟遊縣境內的仁壽宮,次子楊廣即位,是為大名鼎鼎的隋煬帝。

如果我們問:“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暴君是誰?”恐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會回答說是秦始皇與隋煬帝。相比之下,隋煬帝似乎更為不幸。畢竟,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開創者,是“千古一帝”,而隋煬帝卻不過是個亡國之君,是後世帝王的反面教材。“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瓦崗軍領袖李密討伐隋煬帝的這句檄文,早將楊廣殘暴、荒淫的形象牢牢確立在國人的心目中。

千百年來,隋煬帝都是作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這樣的評判對他來說是否公平?真實的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這種形象是歷史的真實,還是後人的建構?他是真的犯下了那麼多的暴行,抑或只是後世“眾惡歸之”的結果呢?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隋煬帝和他的時代,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隋朝的制度創新——中央與地方官制的變革。開皇初年,一位叫梁彥光的官員被任命為相州刺史。如果在以前,臨近赴任的這段時間將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因為他需要自己挑選和任命僚屬,幫助他處理各方面事務。但從開皇三年(583年)之後,他再也不必這樣做了。因為隋文帝廢除了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制度,他的下屬以後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

從魏晉南北朝以來,地方官主要都是由當時地方長官自己來任命的,這樣就造成一個弊病,形成了一個一個地方小集團,這對中央集權、對中央的統一領導是非常不利的。楊堅看到了這種弊病,所以他當皇帝以後,實行了改革,把所有官員的任命權都收歸中央。

全國兩千多個縣以上行政建制的官員,不論由何種方式選拔出來,最後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任命、罷免、考核的文書都歸吏部處理。這樣,吏部不僅責任重大,而且事務繁多,以至吏部的官員抱怨說“年紀稍大的官員,會被需要處理的文書活活累死”。因此,在吏部官員忙碌的時候,地方官的上任反而顯得輕鬆很多。

在相州,梁彥光只能工作三年。三年後,朝廷會根據他的工作情況將他調往外地。從隋初開始,文帝就規定,州縣長官三年一換,下屬官員四年一換,且不得連任。因為官員在一個地方長期任職,很容易被地方豪強拉攏結交,進而互相勾結影響中央政令的推行。通過這些措施,中央不僅牢牢控制了地方官任用之權,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員和當地豪強互相勾結,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

南北朝時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頻繁,地方勢力各自為政,州、郡、縣三級政區的設置十分混亂。楊堅把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改變成州、縣兩級制。撤郡五百多個,裁減了大批的官員。

另外,由於王朝更迭頻繁,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官職和稱謂。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之後,想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對制度做出了重大革新,完成了從秦漢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轉型,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

“三省”即尚書、門下、內史。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其長官尚書令通常空缺,而以左、右僕射總其權。尚書省內設有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合稱“六部”,其長官稱為尚書。在六部之下,各有四司,負責各項具體的行政事務。

門下、內史兩省最初設置於內廷,是皇帝的秘書諮詢機構,到了隋代,它們正式成為國家的政權機構,這是三省制形成的重要環節。

內史省主要負責皇帝詔令的起草,而門下省不僅要簽發內史省起草的皇帝詔令,還要對尚書省呈交的奏案進行審核,因此成為政務運行的樞紐。

隋朝最終擺脫了秦漢“家國一體”的體制。在外朝,形成了與皇家事務徹底分離的政權機關。三省成為國家政務運行的不同環節,而皇帝自己則成為政府的最高負責人。與此同時,三省六部中的所有官員,無論職務高低,都已不再是三省長官的僚屬,他們雖然在工作上受到宰相的監臨,但其關係卻是比肩的同僚性質。

隋朝統一前,連年的戰亂產生了大量流民和荒廢土地,而且地方豪強直接控制著當地的人口,這既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徭役兵役徵發的對象,也給國家穩定造成了隱患。再加上當時的賦稅制度、徭役制度不合理,很多農民隱瞞戶口。這些都導致了政府控制的戶口大為減少。

通過大索貌閱以整頓戶籍,隋朝政府清理出隱漏人口一百六十四萬,還有大量逃亡農民通過申報戶口重新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國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農,並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1969年在洛陽發掘出了隋朝糧倉——含嘉倉。今天在一些糧窖裡還能找到大量已經炭化的穀子。含嘉倉面積四十五萬多平方米,有糧窖約四百個,每個糧窖可以存放多達五十萬斤的糧食。而這只是隋朝儲存糧食的一小部分。當隋朝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後,國力迅速增強,國庫充盈。隋朝的農業獲得長足發展,人口迅速增加。開皇九年(589年)國家控制的戶口為七百萬戶左右,到文帝晚年的仁壽四年(604年),戶口就已超過了八百九十萬戶,短短十五年時間內,增加了近二百萬戶,這無疑是個驚人的成就。

從晉王到皇帝。偉大的君主除了要讓國家強盛,還必須為帝國挑選一位理想的繼承人,一向幾乎無所不能的楊堅在這個問題上卻犯了難,因為太子楊勇太令人失望了。

首先,太子楊勇生活奢侈,這與向來提倡節儉的楊堅的觀念就很不相同。其次,他的一些做法觸動了楊堅敏感的神經,比如說,有一年冬至的時候,他在東宮接受百官的朝賀,這在當時是很敏感的一件事情。

楊堅和獨孤皇后一共有五個兒子,三子楊俊封為秦王,出鎮洛陽;四子楊秀封為蜀王,出鎮益州,幼子漢王楊諒則留在長安。而此時楊堅的第二個兒子楊廣在幹什麼呢?

開皇十一年(59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揚州總管府的大殿香菸嫋嫋,一場隆重的受戒儀式正在這裡舉行。這場法事極不尋常,因為主持受戒儀式的,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創始人——智顗,而接受菩薩戒的,正是隋王朝在江南的最高長官晉王楊廣,這一年楊廣二十一歲。作為隋朝的皇子,楊廣為什麼要紆尊降貴和僧人雜處呢?

就在兩年前,平陳之役完成了中國的政治統一,但南方並不平靜。第二年,江南各地相繼爆發大規模反隋叛亂,楊廣又受命出鎮揚州。叛亂雖然很快平息,但如何儘快消除江南士人、百姓對新興王朝的敵視,無疑是一項緊迫的課題。於是,楊廣把目光投向了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力的佛教。

幾百年來,江南社會都籠罩在濃厚的佛教氛圍中,而智顗則是當時江南最著名的佛教領袖,對僧俗各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對於智顗來說,能夠在故國覆滅之際,為佛教僧團找到楊廣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親王作為外護,實在是求之不得的幸事;而對於楊廣而言,能夠藉助這位名重一時的高僧的名望,擴大自己的影響,更是收取江南民望的方便法門,何況,佛教本來就是自己的家傳信仰。

楊廣、智顗二人的交往,可謂一拍即合、相得益彰。楊廣為智顗奉上“智者大師”的尊稱,而智顗則不僅盛讚楊廣鎮守江南的功業,甚至將其視作“總持菩薩”再世,這無疑對江南的百姓產生了巨大影響,楊廣平陳以來那種“征服者”的形象也漸漸得以改觀。

楊廣隨後鎮守揚州達十年之久,其間江南社會穩定,經濟文化日漸繁榮,而與智顗等佛教高僧的交往更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

事業的成功往往伴隨著野心的滋長,楊廣開始覬覦太子之位。此時的楊勇日漸失去了文帝與獨孤皇后的寵愛,太子地位發生了動搖。在這種情況下,楊廣一方面培育自己的勢力,併成功取得了朝中重臣楊素的支持;另一方面矯飾言行,處心積慮地騙取了父母尤其是獨孤皇后的信任。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的一天,大隋皇宮裡的氣氛突然緊張起來,一件影響大隋王朝命運的事情發生了,經過長時間考慮,楊堅終於下了決心,他更換了皇位繼承人。太子楊勇被廢,取而代之的正是楊廣。

仁壽四年(604年)六月,一個隱秘的消息溜出仁壽宮厚厚的宮門,迅速在隋帝國蔓延:六十四歲的皇帝楊堅病倒了。一個月後,為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楊堅去世了。楊廣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帝寶座,這一年,他三十六歲。

為了鞏固皇位,楊廣剛一登基,就立即派人趕回長安,以文帝遺詔的名義將長兄廢太子楊勇賜死。此前,三弟秦王楊俊早已離開了人世,而四弟蜀王楊秀也因楊廣的誣陷,被文帝廢為庶人。因此,當楊廣即位時,只有幼弟漢王楊諒有能力表示反對。

楊諒時任幷州總管,今天山西、河北、山東的五十二個州都在他的管轄之下。早在楊勇被廢、楊廣入嗣東宮時,楊諒就非常不滿,到蜀王楊秀被廢之後,他心裡更加不安,因為楊廣的下一個清算目標顯然就是自己。果然,在隋文帝死後,楊廣秘不發喪,隨即以文帝的名義召楊諒入朝。

以前,隋文帝曾擔心京師發生叛亂,若皇帝與太子身遭不測,而領兵在外的漢王卻被偽詔徵調回京,這無疑會使隋王朝陷入巨大的危險。這種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當年隋文帝就是用這種方式把北周的五位親王騙回長安並一網打盡的。於是,文帝跟楊諒訂下一個密約:如果是文帝本人召他回京,璽書上的“敕”字旁邊會別加一點作為暗記。

楊諒在璽書上沒有發現暗記,心知京城有變,於是立即起兵造反。可是,追隨楊諒起兵的卻僅有十九個州,由於實力的差距,這次叛亂很快被楊素平定。通過短短的平叛戰爭,楊廣不僅清除了那些異己勢力,又發現了一批能幹的將領,如楊義臣等人,使得最高權力的過渡順利完成。

“尚秦漢之規摹”——志向遠大的隋煬帝。楊堅給太子楊廣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業。

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三年中,除了平陳之役及開皇末年對高麗和突厥的兩次小規模戰爭之外,社會是相當安定的。楊堅一直推行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的政策,農民除交租調、服徭役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負擔。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獲得長足發展,人口也迅速增加了。

楊廣即位的次年改元大業。登上帝位的他,能否像他父親楊堅那樣大有作為呢?面對著這個古老的中華帝國,楊廣開始了他那波瀾壯闊而又譭譽不一的帝王生涯。

千名美女划著龍舟,緩慢前行,她們各自手執雕板鏤金的船槳。這就是託名唐代顏師古所撰的《大業拾遺記》中所載隋煬帝的一次江南出遊。明代小說《隋煬帝豔史》中的描寫則更為細緻,除了一千名美女之外,又添上了一千隻羊。在香豔化的過程中,隋煬帝下江南的故事也被妖魔化了。

實際上,楊廣是一位胸懷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以“大業”兩個字作為自己的年號,便可窺見他的雄心。《隋書•煬帝紀》說他“尚秦漢之規摹”,處處以秦皇、漢武的功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了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成為歷史上的又一位千古一帝,他必須要有所作為。

當楊廣還是晉王的時候,身邊就聚集了許多青年才俊,楊廣首先繼承和完善了父親楊堅創立的人才選拔制度。早在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詔每州歲貢三人,當時主要是明經與秀才兩科,時稱“貢舉”,正式確立了後世所謂的科舉制。大業之初,楊廣又創立了進士科,它實際上是一種文學科目。此後,形成了秀才、明經和進士三科並列的常貢。進士科取人頗多,隋朝的進士房玄齡、侯君集和孫伏伽等人後來甚至成為唐初的名臣。

楊廣曾經在南方生活很長時間,他深刻認識到江南陳朝故地與北方在文化上還沒有真正融合,山東地區也不安定,國家的統一局面並不鞏固。此外,作為都城的長安人口眾多,關中物資供應不足。他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楊廣需要重新選擇一座居於華夏中心、地勢險要,而且具有良好交通和經貿條件的城市作為都城,以便加強對東方和江南的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

隋朝統一以後,東部河北、山東的地方勢力是有很強大的反彈。南方也一樣,開皇九年(589年)楊廣平陳之後,第二年,陳朝舊境全叛。鞏固統一是楊廣面臨的一個很現實、很嚴峻的任務。如果國家的核心建在關中、在長安,指揮起來不是很方便,而洛陽是天下之中,相對來說,對於控制河北、山東、江南,是比較有利的。

最終,楊廣和他的大臣們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洛陽。東都洛陽三面環山,地勢險要,有豐沛的飲用水源,而且鄰近山東、河北與江南等產糧區。最重要的,洛陽居於國土中心,是隋朝的交通和經貿中心。

王朝的都城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和氣質,誰能夠擔負起設計建造洛陽城的重任呢?這個重任最終落到了宰相楊素、楊達及主管工程的將作大匠宇文愷的肩上。接到皇帝營建東都的詔令,幾位大臣立即行動起來。

楊素等人沒有讓楊廣失望,僅僅用了十四個月,一座巍峨的都城拔地而起。東都洛陽城周長約二十七公里,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內建成這樣規模的城市,也是很難實現的。人們不禁好奇:這樣的奇蹟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在東都洛陽剛剛建成的時候,河北地區的三千多戶工匠就被官府遷入洛陽定居下來。同時楊廣又將幾萬戶富商遷入洛陽,為洛陽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從那以後,洛陽又重新成為古代中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南北物資交流的樞紐。東都洛陽城在我國的城市建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其他國家的城市建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營建東都的工程開工沒多久,楊廣又有了新的決定——開挖大運河。在動用數百萬人修建東都的同時,還要動用大量人力開挖大運河,楊廣的目的是什麼呢?

江南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產出的財富,卻不足以供養一個龐大的人口和朝廷,這使得加強整個南北之間的水路交通運輸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而水路運輸的便利、低成本又使開挖大運河成為最佳選擇。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楊廣徵發百餘萬人開通濟渠,以溝通黃河與淮河。同時又發淮南十餘萬百姓開挖邗溝,以溝通長江與淮河。大業四年(608年),又令百餘萬男女百姓開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又下令開江南河,溝通長江與錢塘江之間的水上交通。僅僅六年時間,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組成的大運河就全部完工。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全長約兩千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近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大運河連接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文明,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至今仍在造福炎黃子孫。大運河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

與南朝那些“面傅脂粉”、坐於深宮的皇帝不同,精力旺盛的隋煬帝喜歡四處巡狩。即使是對煬帝持激烈批判態度的初唐史官也不得不承認,楊廣“志包宇宙”,“威震殊俗,過於秦漢遠矣”。而在《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徵群臣》一詩中,煬帝這樣表達了他的心聲:“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可見,對隋煬帝的巡狩活動,不可一概以遊山玩水視之。

在西部的古絲綢之路,即使擁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在此行進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楊廣曾經不辭辛勞地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西巡張掖。

自五胡十六國以來,由於戰火綿延、各地政權更迭頻繁,漢代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煙塵斷絕,曾經的繁榮早已衰敗。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西巡河右,這次出巡主要是為了解決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軍事威脅,維護邊境安全,因為就在一年之前,吐谷渾的軍隊屢屢侵擾張掖等邊關重鎮。楊廣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取得全勝,絲綢之路重新打通。隋朝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祁連山海拔近四千米,楊廣曾經率軍隊從這裡穿過,他是中國曆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到過西域的帝王。據史料記載,隋煬帝曾在燕支山大設宴席,款待高昌王麴文泰及西域二十七國來朝見的大臣和使者,來自武威、張掖等地的許多士女百姓也盛裝出席。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絲綢之路”重新繁榮。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曾經兩下揚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經略越南,招撫流求。他真正住在長安不足兩年,住在東都洛陽不足四年,其他時間都在各地巡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為了建立一個幅員廣闊的帝國,成就他的大國之夢,建立一番足以比肩秦皇、漢武的“大業”,煬帝始終在不停奔走,但這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隋王朝的速亡埋下了禍根。

東征高麗——隋王朝開始步入險境。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就曾派漢王楊諒率三十萬大軍反擊了高麗與靺鞨對遼西的聯兵進犯。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決心徹底解決遼東問題,這年二月,楊廣下詔討伐高麗。

為什麼要打高麗?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是打遼東,當時“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個部分。遼東沒有統一進來,國家的統一就沒有最後完成。所以說,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個皇帝都打遼東。為什麼要打?就是要完成國家的統一。對一個帝王來說,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鞏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大業七年,為徵遼東,全國各地的軍隊、水手乃至糧草、輜重等,都匯聚到涿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以大隋當時的強盛,平高麗將會像平陳戰爭那樣順利,甚至比平陳還要輕鬆許多。楊廣對戰爭結果更為自信。然而,此時的他根本不會意識到,東征高麗這個決定最終拉開了隋王朝空前危機的序幕,當然,也是他個人悲劇的開始。

煬帝忽略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特殊的地理環境。隋朝的軍隊出海作戰,並沒有什麼優勢,他們不擅長水戰,儘管有一支來護兒的水軍,但最後基本上全軍覆沒了。戰後清點,渡過遼河的三十五萬隋軍,回到遼河以西的才兩千七百人!

損失慘重的隋煬帝很快組織起第二次東征,就在高麗馬上要棄城投降、幾近成功的時候,有人卻從後方匆匆趕來,向楊廣報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楊玄感起兵叛亂了。楊玄感時任禮部尚書,負責在河南督運糧草,他扣下了即將運往前線的軍糧,起兵造反。很多關隴勳貴子弟紛紛響應,叛亂的兵力一度多達幾萬人,直奔東都殺去。楊廣聞訊後立刻下令從高麗撤軍。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他叛亂的原因就是隋煬帝繼位以後,曾經對楊素有過猜疑,說楊素如果沒有死的話,我也會把他滅掉。因此作為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心裡自然就覺得很害怕,擔心有朝一日隋煬帝對他下手。

隋帝國的各路重臣得知楊玄感造反,怕危及權貴勢力,不待楊廣命令,即紛紛起兵討逆。雖然楊玄感吸引了近十萬各路農民軍前來投奔,但是這些農民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不過一個月,就被消滅,楊玄感自殺身亡。第二次徵遼東就這樣被叛亂打斷了。

當時追隨楊玄感起兵的,還有一大批像李密和李子雄這樣來自關隴集團核心家族的成員,這個現象表明隋朝的統治階層已經發生了很嚴重的分裂。另一方面,楊玄感起兵使第二次徵遼戰爭很快就失敗了,這樣就動搖了隋朝的統治基礎,使之後的農民戰爭獲得了更大的一個發展空間。

大業十年(614年),楊廣三徵高麗。此時,高麗歷經三年的戰爭,國力早已不支,只好向隋煬帝認錯,並稱臣求和。這次東征大隋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但是隋朝國內早已怨聲載道,天下騷動。據史學家考證,攻打高麗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了隋代幾項大工程的總和,達到幾乎全國就役的程度。

徵高麗前後動用一百三十萬軍隊,除了軍隊以外,還要徵發大量民工為戰爭服務。拿造船來說,當時就在沿海地區設立了幾個造船廠,比如在東南就徵發了很多人日夜不停地為他建造戰船,這些民工就站在水裡,天天造戰船,結果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了差不多一半。

徵遼大軍中的大規模逃亡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逃奔到山東、河北的深山大澤之中。走投無路的百姓高唱《無向遼東浪死歌》:“忽聞官軍至,提劍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吶喊。很快,全國就形成了三個農民軍集團,即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以及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

百姓搖旗吶喊的時候,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爆發了。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國公李淵、武威富豪李軌、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權的大臣不約而同紛紛起兵,割據一方,眾多世族也加入其中。

國破身亡——隋煬帝身後事。大業十二年(616年),楊廣在萬念俱灰之下,帶著蕭皇后,第三次乘龍舟經大運河來到江都,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一次卻是逃避,而且這一次他再也沒能重返關中故土。

楊廣把在長安時就一直置於案頭的名貴銅鏡也帶到了南方。他有時依然會攬鏡自照,面對鏡中的自己感慨道:“這麼好的一顆頭顱,將來會是誰來砍下呢!”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四日,全副武裝的叛軍闖進楊廣的寢宮,最終楊廣死於江都。丟了江山社稷的楊廣,早就想過自己會丟了卿卿性命,想過後人將會批評自己,但他無法預料,後世人們提到他時往往會聯想到“殘暴”“奢靡”等詞,最終他還丟了名譽。楊廣的悲劇不只是國破身亡,更在於他的形象被後世刻意地貶低。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隋煬帝的統治是一種急政,而不是單純的暴政,事實上,他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要求的。只不過,在當時的情形之下,他推行得急了一點,也早了一點。畢竟,經過了幾百年的割據戰爭之後,廣大百姓需要的其實是安定,他們最基本的要求,是要過上平穩富足的生活。

隋煬帝墓誌

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打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開發西域,乃至攻打遼東,都是為了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楊廣還進一步推行政治制度改革,完善了三省制與科舉制度,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大業,這個昭示楊廣滿腔抱負力圖創建宏圖大業的年號,最終只走到了第十四個年頭。應運而起的唐朝繼承了隋朝的物質和制度成果,繼往開來並進一步完善,中華民族的歷史即將走向又一個鼎盛的朝代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評價隋煬帝楊廣,可謂虎頭蛇尾!“蛇尾”部分想必大家都已經爛熟於心,那他的“虎頭”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隋煬帝初登皇位時,確實幹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大事。

▲隋煬帝下江南

第一、完專善科舉制,用考試選拔人才。

第二、開鑿大運河,打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大運河示意圖

第三、滅掉陳朝,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統。

▲隋滅陳之戰

第四、修訂了法律,主要是針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

第五、興辦學校,訪求遺散圖書,並加以保護。

第六、幾次派遣使者去琉球和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關係。


【書齋雜談】楊廣,儘管你攻城略地開疆擴土,儘管你修建京杭大運河,儘管你改革官制開創科考,儘管你尊儒重道弘揚聖學,但民不聊生,一個“煬”,絕非妄評!


魚羊讀史


先來看看隋煬帝做皇帝后,最初的五年做了什麼

楊廣剛做皇帝,弟弟楊諒就叛亂,然後下令修洛陽為東都,下令修運河,巡遊江都。威震塞北,打通河西走廊,使西域各國臣服。開通科舉制。楊廣很累,當時的百姓更累。

時代背景

  • 對東邊和南邊的政策

楊堅結束了近300年混亂的南北朝,社會並不是很安定,攻打楊諒的時候楊廣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南方還有西北方剛劃到大隋,不穩定也在情理之中,而東部也不穩定,楊諒叛亂,東邊有十九個州回應,士兵大多是南方人,可西安離東邊路途遙遠,為了安撫東邊和南邊,楊廣決定修東都,開運河。

《資治通鑑》裡說,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衝,不可久居”。又讖雲:“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為然。

這個說法增大了楊廣的昏庸度,其實楊廣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從他的年號“大業”就可以看出來。

之所以選了洛陽為都城,除了方便安撫東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廣想把洛陽變成一個倉儲中心和經濟中心,他在洛陽建立了好3個糧倉,總計達到了130多萬噸糧食。同時洛陽城修好後吸引了大批的富商前來,洛陽一下子繁華了許多,人口也達到了一百萬左右,這在當時屬於特大城市,用了兩百萬人工花費了10個月的時間就修好了,這其中死傷了不少百姓。

而修運河同樣是為了社會的穩定,穩定江南百姓。水運在當時是最經濟划算的交通方式,而運河又能使南北連接起來,運輸糧食和人力都非常方便,還能促進運河周邊城市的發展。這項大工程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男性人數不夠用了,女性也要參加修運河的工作,耗費百萬人力,花了六年建成。

建成之後他又花費不少錢財去下揚州,其實也是為了安撫南方,到了揚州,他就下令揚州城裡的百姓五年內可以不用交稅,以此來討好當地的百姓。

  • 對西北的態度

東南的問題解決了,那就要西邊和北邊了

為了展示國力,使這些地區的部落和國家臣服,楊過在北巡突厥,親自走河西走廊爬焉支山舉行萬國博覽會,焉支山惡劣的天氣凍死了不少嬪妃,還包括楊廣的姐姐。不論是巡視突厥也好,在焉支山下舉行盛會也好,就是為了彰顯隋朝國力。除了安撫和團結,更重要的是希望和西北合作,繁榮隋朝的經濟。

一向大手筆的隋煬帝這幾次仍然捨得花錢,大街上全是繁華景象,連老百姓穿的衣服都必須華麗。可有胡商卻看出了問題,他說隋朝的樹上都纏著絹帛,可為什麼偶爾還是能看到窮人呢,這也暴露了強大的背後,都是百姓的負擔。

小結:隋煬帝有雄才大略可是卻急於求成,不知道體恤百姓,這也為以後隋朝的滅亡打下了隱患。

為了打擊關隴貴族

楊廣之所以修東都,也是為了打擊關隴貴族。當時的西安是關隴貴族的大本營,他們的勢力範圍都在這裡,為了打破他們的壟斷,分散他們權力,東都的作用更明顯了。

而開創科舉制也是如此,科舉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做官的約束,也有力地打擊了關隴貴族在隋朝的勢力,也為隋朝輸送了許多平民人才。

總結:隋煬帝前期短短几年的時間文治武功,雄心壯志,也為後來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唐朝也使用兩都制,而且有大運河的存在才讓唐朝更有活力,黃巢斷絕運河河道,唐朝隨之滅亡。楊廣正如後世評價的那樣“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當代利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