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般若,不必求真,只需除妄,若“求真”還是在“妄想”

學習禪宗的思想是為了讓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清涼劑,讓自己的心可以更好地沉浸下來,可以更好地明白自己,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

可是如果抱著這樣一個目的去學習禪宗思想,本就已經起了那顆“妄心”,你越是追求,越是想要反而得不到,反而沒有辦法成全自己。因為那是心中的執念,你所向往的那份“清淨”永遠在那個幻想的世界當中,你覺得你求到了,自己心裡面好像安靜了,可事實上沒有,那份躁動不安時刻存在著,因為自己心中還有那個分別心,有這顆分別心,就還有那些個概念,還是會被“煩惱”困住,還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

禪宗般若,不必求真,只需除妄,若“求真”還是在“妄想”

如何真正保持一顆“清淨心”,這是需要修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不是自以為是地讀了一些經典,就好像突然明白了一樣,哪怕是自己有這樣醍醐灌頂的感覺也有說明沒有真正的明白,若是真正明白了,無時無刻不是“醍醐灌頂”,哪裡還有這靈光乍現的感覺呢?

按照前輩智者的方法學習,很有必要去請教老師傅,欲知山中路,需問過來人。自己不懂不要裝懂,那樣的懂不是真的明白,而是裝作明白,最可笑的是自己還當真了。

這個“真”是這篇文字要講的主題,什麼是真呢?我們一輩子在求真,我們想要真鈔,想要真感情,什麼都想要真的,因為我們被“假”的弄怕了,在經歷過欺瞞、虛偽、惡意等等負面人性之後,見識到人心的可怕,實在讓人膽寒,因此我們想要“真”,凡事都想追求一個“真”。可真有確切的定義嗎,你能說我和一個朋友在一起聊天時就沒有付出過真正的感情嗎,真鈔就一定可以買到想買的東西嗎?這些都不見得,我們還是被這些表面的概念困住了,當我們有了“真假”的概念,就會習慣性的懷疑,習慣性的有猜疑心,習慣性地把那些人性中的不美好展現出來,困住自己,讓自己不能成長。

禪宗般若,不必求真,只需除妄,若“求真”還是在“妄想”

“假”的因素一直干擾著我們思考問題,不管是真是假,這些都是我們心裡面產生了一顆是非心,就是因為有了這顆是非心,我們才會胡思亂想,才把自己搞得很煩惱,才讓自己處於被動的情景下,不能安心地做自己。這些“真假”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妄想”,這世間一切事情本來就是那樣的,有什麼真,有什麼假,都是虛幻泡影,除了“道”以外,有什麼東西可以長久的流傳下去。

真也好,假也好是人類社會為了更好地發展做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人類制定道德,制定法律,這樣大家才能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制度下生存著。拿中國上古時期為例子,人人都可得到,法律只是一張紙,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友愛,生來有所教,老來有所養,社會非常的和諧。每個人都是懂“道”的,每個人都是有“德”的,人人都可禍百歲,自然死亡,天地萬物各按天命,遵循天地變化的發展而發展,極其的逍遙自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家擁有的是“真知識”和“假智慧”,這些都是人的妄想,妄心,多年之後,等塵埃落定,又是一段故事開啟。

禪宗般若,不必求真,只需除妄,若“求真”還是在“妄想”

妄想來自於自己心中,如何除妄靠自修,自己修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好行為習慣,目標是見到自己的天然本性,如此才算是上了“道”,破除了“妄”,佛祖講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教大家破除“妄”,這條路妄想越多越來,越少越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