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文丨橘媽

很久沒有出門吃火鍋,想的不得了,於是今天中午買了底料和配菜,擺了滿滿一桌子,福林也跟著一起跑來跑去。我不小心弄髒了桌子,喊福林幫我拿下紙巾。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結果這孩子原地轉了三圈,眼睛上下打量了幾遍,也沒看見就在自己手邊的紙巾,我只好走過去自己拿:“你看哪裡,就在你眼前呢……”

突然想到有一次魏大勳上《嚮往的生活》,黃磊讓他幫忙搬個鍋,鍋就在魏大勳腳邊,他也是找了半天沒找到,氣得黃磊老師忍不住吐槽:“長那麼大眼睛啥也看不見!”

網友紛紛評論:像極了我媽說我的樣子!

跟我今天和福林的對話何其相似。

不過,孩子真是看不見嗎?不是,大多數是因為他是沒動腦子,不操心。

身體接收到了指令,機械的開始動作,沒有上升到思考層面。

生活當中孩子這樣的場景多嗎?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還挺多的。

吃完飯對孩子說:“把你的碗送到廚房去。”

孩子只把碗送了回去。

“筷子就不用送回去了嗎?”

孩子再把筷子送回去,被廣大父母稱為“撥一撥,轉一轉。”

你以為說了讓送回廚房,孩子就能明白,這是為了把自己吃飯之後的局面收拾一下,而洗碗要把碗筷拿到廚房去洗,但是孩子並沒有接收到意會到這個意思,所以思想是不同步的,他只是完成了你說的話,並且不能明白媽媽為什麼要生氣。

最近幾年很多人把這種行為當成是“直男思維”的表現,但其實,這和性別以及性格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和父母的培養方式有關係:

孩子沒有一種在生活中的小事上進行思考的習慣,只不過因為很多父母對男孩子這一點並不在意,所以更多的是男孩子長大後保持這樣的“直男思維”。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孩子不操心,主要是媽媽給的環境太順利了。

有個朋友家孩子,從來沒吃過帶皮的蘋果,媽媽每次都給孩子削好切好端過去,孩子才會吃。第一次到小朋友家做客,孩子看見別人是直接拿著蘋果啃,還愣了好久,結果吃了兩口就不吃了,說“不好吃”,結合語境看,孩子的意思應該是不好咬。

蘋果都算是不好咬的食物了,孩子的咀嚼能力欠缺些鍛鍊。

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在一所中學,一個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們不吃煮雞蛋,食堂提供的食物中,很多雞蛋會被倒掉,他覺得很浪費,於是想給孩子上一堂班會課。然後老師發現,很多學生不吃雞蛋,是因為不會剝雞蛋。

當時看完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是有多缺乏生活經驗啊。可能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平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除此之外什麼都不用操心,即使生活經驗不足,以後用到了可以學啊,這不是什麼大事。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可是,孩子觀察一切,思考一切的習慣,卻需要從小培養。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當中,第一集探訪日本著名的藤幼兒園,校長和導演交談的時候,透露出很多細節,一個小小的幼兒園中,原來處處是”心機“,處處凝聚著校長的教育理念。

校長指著校園中間的草坪說:“如果你留心,會看到草坪並不平整,偶爾還會冒出小花。不平整是故意製造的,因為設置不方便能促使孩子思考。”

可能有人會說,走路有什麼需要思考的,學會之後不是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了嗎?

王陽明講格物致知,清風,竹子,都可以成為思考的對象,一條不平整的道路,也可以問出很多問題。而孩子不正是處在一個對於我們大人視若無睹的世界充滿興趣的階段嗎?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草坪的草是真的嗎?

為什麼人踩上去他們還活的好好的呢?

為什麼要種草坪?

草坪裡會長出其他草嗎?

校門口和教室中間怎麼走路最平坦?

用不平坦的草坪來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才會對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感情需,產生思考。

就像我們常說,經常生病的人會更加註重身體健康,更瞭解自己的身體,而身體器官生病的時候,才是我們意識到他們存在的時候。

這就是“逆境”帶來的影響。

所以說,不能讓孩子的生活太順利,偶爾給他來點小障礙,挺好的。

孩子成長,很多時候就是在先做、遇到障礙、然後發現問題、最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一個循環中實現的。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而障礙有兩種,一種來源於環境,一種來源於人。

具體怎麼操作呢?

一、製造環境阻礙

家裡不要舒心。很多媽媽致力於把家裡環境整理的非常有條理,冰箱裡什麼吃的都有,孩子玩具擺放的非常整齊,客廳的佈置非常適合躺著休息,結果就是孩子養成什麼都不需要動腦就能拿到的習慣。

魏大勳在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和爸爸兩個人經常癱在沙發上,看電視玩兒手機。魏媽媽是一個很賢惠的人,家裡收拾的非常妥帖,想幫忙的魏大勳和魏爸爸,都不知道哪裡還需要自己。

給孩子製造一點環境阻礙,可以不要把水果給孩子洗好放在手邊,孩子想吃什麼,需要自己去拿,去想怎麼才能吃到嘴裡。可以把傢俱的擺放弄的不科學一點,如果孩子走路不看路,很可能被絆倒,被磕著,有過這樣的經歷之後,孩子就會在走路的過程中專注於走路。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二、成為孩子的反作用力

爸爸媽媽也可以成為孩子的阻礙。

孩子有一個要求,可以在滿足他和不滿足他之外加上一個選項,就是讓孩子通過努力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讓孩子想辦法去達到。

在孩子比較順利的時候,爸媽也可以給孩子帶來一些阻礙和限制。

身邊有一位媽媽,她常常用自己的“毒舌”和孩子聊天,有時候還會打擊孩子,但是孩子卻和媽媽關係非常好。她就說自己常常打擊孩子,其實是為了給孩子出難題,孩子很聰明,所以有點自滿,她利用孩子自己認為聰明,願意接受媽媽的挑戰的心理,引導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思考更多的問題,並且接觸真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幫我拿下紙巾——哪呢?”為啥東西就在眼前,孩子卻死活看不見

三、鼓勵孩子主動尋找挑戰

克服障礙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能力,那麼一些對孩子來說是挑戰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課題。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比賽,或者只是一次才藝表演等。

或者去完成一件有想法但不敢去做的事情,比如主動去給老師做一個禮物在生日的時候送給她,或者是在週末出門給路邊的流浪狗都喂一次食物等等,當孩子有個目標,並且想要把它做好的時候,就會主動思考,最大程度的得到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