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總部怎麼找- 天時地利人和!

怎麼選擇品牌商總部呢?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都需要,才有可能選擇正確掙到錢;

先介紹一下不同階段的品牌商總部,然後分別說一下優勢和劣勢吧;

按照規模來介紹吧:

1) 品類中數一數二的品牌商總部:比如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正新雞排,華萊士,德克士,肯德基,太平洋咖啡;

這些品牌的加盟店鋪都很多,據說排第一的是正新雞排,超兩萬家,其實這也很少理解,一定是投資小,店鋪選址靈活的比較容易起量,正新雞排 5平方就能開店了,品類是炸雞,大家一般都愛吃,有肯德基打下的良好基礎,但是據說正新雞排的產品也是不斷在更迭的,一開始是正新小食店,慢慢的把品類精簡,變成了現在的產品品類:主打炸雞排;

優勢:品牌商實力比較強,加盟店鋪多,意味著收取的加盟費也多,拿到原物料的價格也會更便宜,公司服務應該會比較完善,同時品牌知名度肯定會對銷售產生好的影響,正新的代言人好像是明星黃渤,

劣勢:1.首先加盟費肯定是相對比較高的,如果和提供的服務相對等,也是合理,2. 同時因為店鋪比較多,要考慮競品的多少,附近有沒有已經開張的同品牌的或者同品類的店鋪,全國已經1萬家了,也意味著剩下給你的空間區域也沒多少了,都是正新雞排,真的沒辦法打差異化了;3.同時也有可能會存在店大欺客的問題,因為畢竟工作都是落實在員工身上的,大公司的問題就是員工的素質可能參差不齊,碰到一個不靠譜的員工那就比較倒黴了;4. 大象跳舞就是會很難,正新雞排已經出現負面新聞了,如下:

從2013年的500家,到現在的近2萬家,短短5年時間,門店數量暴增,這種激進式的擴張帶來的問題不少。正新雞排想要通過擴大規模來拉開與對手的距離,成為行業絕對的領導者,這種想法是沒問題,但是如果一味只求擴張,而不做加盟商管理,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門店混亂不堪,品質參差不齊,最終讓品牌形象大損,消費者日漸流失。對於正新雞排來說,目前的任務不是擴張,而是對加盟店優化,對於一些出問題,表現差的進行淘汰,在管理上了加大力氣,在品質做到始終如一,這樣才能走的更加長遠。

俗話說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像小肥羊,也曾經是全國火鍋的知名品牌,隨著店鋪經營不善的不斷倒閉,已經大不如前了,且不說消費者是很無情的,餐飲是個很特殊的行業,衝著牌子可能回來吃一次,不好吃你牌子再響亮也沒用

正常來說大品牌對於加盟商的考核也會非常嚴格,需要申請面試,最好還希望有餐飲經驗,這都沒毛病,因為店鋪運營者的素質很大程度決定了店鋪的成敗,如果可選的情況下,當然要選個靠譜的,我想到古茗老闆的一個演講,說他在創業初期辛辛苦苦選到了一個絕佳的位置,好像是一個步行街,果然開店就掙錢了,可是老闆是個愛夜生活的小年輕,晚上6點就關店了,結果這個點6個月就關門大吉了,當然不只是晚上6點就關店的問題,肯定經營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可惜了一個好位置;

2) 不算頭部品牌,但是也有一些店鋪,發展中的品牌:大概可能十幾二十家店吧,全國多少家這種宣傳語,大家聽聽也就算了,因為其實誰也不會無聊到去數到底有多少家,開了關,關了開是餐飲經營的常態;

優勢:店鋪數量還不太多,這樣更有機會選到合適的店鋪;同時加盟費用應該也相對會比較便宜,如果同樣能提供完善的品牌商的服務,那其實也是很有性價比的選擇,同時如果是上升期的品牌,作為加盟商可能還可以有區域代理的機會,品牌紅利會比較多;同時品牌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已經不是最艱難的時期,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和完善,出成績也比較容易;

劣勢:上不上下不下,可能各種大品牌加盟商總部的毛病都有,小加盟商的缺點也不少,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 剛起步的品牌: 可能就一兩家店, 剛剛起步的品牌,一切都在摸索中;

優勢:最大的優勢肯定是加盟費肯定相對便宜,因為品牌商成本可控啊,同時給與的扶持可能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如果剛起步的品牌商都不努力扶持加盟商,那這個品牌可真就完了,同時費用肯定是便宜的,成長的空間更大,看微商初期的創始人都是能掙到錢的,掙到了大錢,可是後面的人利潤肯定就越來越薄了,品牌和加盟商某種程度上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品牌商越強勢利潤越大,留給加盟商的利潤就越小,又想起古茗創始人的演講,說一個大的加盟商一年掙100萬的時候,他們自己的店算上品牌加盟才掙了35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利潤都讓給了加盟商,原材料不加價,機器設備不加價,管理費不收錢等等等等,讓加盟商做店鋪比自己做還省錢;店大了欺客,客大了欺店;

劣勢:那就是剛起步更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可能需要操更多的心;同時產品可能並不是很穩定,有很多品牌也有可能最後沒有發展起來,這些都是風險;

餐飲品牌有其特殊性,店鋪的運營管理是最重要的資產,所以所以品牌擴張起來並不容易,尤其中國區域遼闊,各地飲食都有自己的特色,東南西北喜歡吃的可謂是千差萬別,所以全國都能鋪開的連鎖品牌,一般都是像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在北方都不太好使,麻辣燙,火鍋,燒烤,漢堡西餐,這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品類,而太具有地方特色的,往往會水土不服,北上廣深的包容度還稍微要好一些,畢竟是移民城市,但是到一線,二三四線城市,餐飲就很有地方特色了,越往下走越有地方特色,如果你想在湖南的小縣城開一個東北菜館,恐怕生意不太可能好,如果是剛需的品類還好,如果是聚餐的品類,嘗試非本地菜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所以你會發現能走全國連鎖的要不就是小吃品類,比如炸雞,漢堡這種外來品,外國來的,沒有地方特色,中國小吃,燒餅,鍋盔,炸串,烤串(新疆羊肉串),飲品,即使這樣,各大連鎖品牌都針對當地的情況進行調整,這是非常對的策略,很增加消費者的品牌好感度,同時本地方的產品確實也會更受當地消費者的歡迎,所謂連鎖加盟模式就必須要統一化標準化,而如果單店就需要走極致的路線,吸引消費者,這個觀點我還挺贊同的,連鎖加盟就是要在標準和特色之間找一個平衡,特色肯定是更具吸引力的;四季麵條是瀋陽很有名的老店,模仿的更是數不勝數,可是四季麵條要是到了長沙,怕是基本沒人去吃吧,四季麵條招牌的雞湯麵,雞架都不是被長沙人民所喜愛的食物;而瀋陽,沒有一家正宗的湖南米粉店,這就是現實所在,長沙每個小區標配的米粉店,瀋陽一家都沒有,瀋陽的早餐店是沈老頭包子鋪,差異就這麼大;

這就意味著什麼呢?選擇加盟品牌的時候需要考慮地域性,或者有分公司的更好,不然就會有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覺,比如麻辣拌,是撫順的一個特色小吃,在遼寧還算能知道撫順麻辣拌,如果你在湖南,或者廣州,去加盟一個撫順麻辣拌的品牌,那估計消費者連撫順都不知道,能知道麻辣拌嗎?這生意能好嗎?瀋陽如果開一家真功夫,估計生意也夠嗆;所以加盟連鎖總部都會有些區域特色,拿飲品來舉例子,古茗和新時徹在福建一帶做的比較好,700CC在東北區域做的比較好,7分甜蘇州及附近區域比較多,喜家德的店南方相對也會比較少,本來南方人愛吃餃子的也少,所以選擇一個區域性的靠譜品牌是比較好的選擇,中國幅員遼闊,地方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沒必要捨近求遠了;

同時加盟完之後,就想著靠品牌商總部吃飯躺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你問品牌商總部:是不是開的每個店都掙錢,這是一個傻子問題,品牌商總部肯定告訴你,有賺錢的有虧錢的,但是賺錢的多,虧錢的少,即使是同一個店不同的運營團隊來運營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問什麼小而美的店鋪適合加盟的機制,因為大概率沒有人會比老闆更上心,態度更端正,品牌商總部需要做的是通過不斷的培訓來增強加盟商的能力,讓他掌握店鋪運營的能力並且通過督導的方式不斷的監督和優化;老闆自己就是店長,因為一個店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店長的管理和運營,所以很多即使是直營的公司也會給店長很大的權利和利益,也就為什麼會有海底撈店長年薪百萬的新聞了,加盟的店主,自己就是老闆,所有收益都歸自己所有,只有很少的管理費用和品牌使用費用上交給總部,自然是動力足足,很多直營的公司也會採用承包的方式將店鋪承包給店主,區別在於,店鋪的投資是來源於品牌商總部,所以店長的收益要減去投資的這個部分,如果店鋪經營的好,大部分的利潤是要上交給品牌商總部的,小部分的利潤留給店長,店長的收入肯定是和業績掛鉤的,店鋪業績越好,店長賺的越多;

這樣店長才能有動力使勁的幹啊,一般直營店店長上面還會有一個運營督導,因為人總部會有懈怠也想不到,公司越大,管理層級越多這也能解釋的通,店長上面還有運營督導,可能督導上面還有區域經理,區域經理上面是總經理,總而言之,公司越大,管理層級越多,但是現在越來越實行扁平化的管理,很多是帶業務的管理,純管理的崗位越來越少;這也是加盟商和直營體制下的不同,加盟商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對於品牌商總部的各種培訓要求配合度肯定沒有拿工資和獎金的店長高,很容易出現連而不鎖的情況,這也是對於品牌商的一種挑戰;小到出品的穩定性,員工服裝的統一性,大到營銷活動的執行,方方面面都需要品牌商不斷的監督和巡店,將好的管理措施一點點落到店鋪;如果是遠程,肯定是沒有到現場的效果好;

一個實體店鋪畢竟投資不算小,建議一定要去品牌商的總部進行考察,很多品牌商為了加快開店的速度,很多時候會放區域代理,區域代理就像公司的分公司,承擔了很多的管理職能,也能更好的幫扶新的加盟商,比如瀋陽區域的代理,就需要對下面加盟的門店負責,提供各種幫扶和指導,同時品牌商總部會把一部分的利潤讓渡給區域代理和分公司,畢竟鞭長莫及,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很多微商能夠快速的發展起來,其實也是相似的模式,層層代理,把大部分的利潤都分給手下的代理,讓代理有足夠的利潤來非常賣命的發展下級並且保證他們的存活也利潤,同時在這個機制下,優勝劣汰,有能力的人自然脫穎而出,同時也保證已經為公司帶來了足夠的利潤,公司再把這些利潤大部分都分給了代理,讓代理更有動力的給公司創造各大的價值,讓員工自主自動的努力幹活,人人都是老闆,人人都是為自己幹,公司沒有打工一說了,很多微商之所以做的好,就是把全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這在常規的公司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前期公司肯定把大部分的利潤都讓渡給代理,後期公司的平臺越來越大了,就會開始收緊對代理的利潤,慢慢把利潤回收到公司;

拿我朋友的內衣公司舉例,一開始的進貨價格大概是3折,現在店鋪越來越多,全國到400多家了,進貨價格就漲到了4-5折,有的時候甚至到了6折,公司的規定也越來越多;這和加盟商和品牌商也是一樣的,品牌商在開始的時候,加盟的條件都非常優惠,拿coco都可舉例,最開始coco都可的加盟費用是3萬塊,現在是150萬,6個店齊開,這個差別有多大;所以選擇品牌商,也並不是越大越好,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另外和品牌商各個部門的人也需要考察一下,是不是氣場相合,公司的整體氛圍怎麼樣,品牌是虛幻的,所以的事情都是需要人來落地的,是不是員工都是負責任的態度,交談起來順不順暢,這些都是很實在和重要的,畢竟後續開店會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合作的,做生意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人和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什麼品類是不考慮加盟的呢?大概客單越高的,投資越大的店鋪越不會考慮連鎖加盟,因為客單高的店鋪,單店如果不做到極致,是沒辦法吸引到客人的,你能想象客單1000的餐廳,每個餐廳都設計的一樣嗎?客單價高意味著單店需要各種極致來讓消費者覺得值得;所以這種特立獨行的餐廳,一般都會以單店出名,連鎖店開多了可能還會損失品牌的美譽度;

有時候想想呢,餐飲這個特殊的行業,如果是高度連鎖化的餐廳,其實也是挺沒趣的,這就意味著你幾乎很難吃到地方美食了,所有的餐品都是標準化的作業,現在都說餐飲的競爭已經不是菜品的競爭,而是供應鏈的競爭了,標準化的連鎖餐廳必然是要犧牲口味的,不會像個體戶的單店一樣任性;之後發展到想搜查當地美食,搜索到的全都是全國都有的品牌,也會是蠻無趣的一個事情;想起我澳洲來的朋友到青島,想要吃一頓好吃的美食,很可惜一頓滿意的都沒有吃到,看起來比較靠譜的,一查詢全是連鎖品牌;哪裡都能吃到的,好像吸引力就沒有那麼大了,中國餐飲博大精深,也真的不太希望走到哪裡都是一樣味道的連鎖餐廳;

所以連鎖餐廳也在適應當地的變化,推出當地的特色菜餚來找到平衡點,餐飲就地取材自然是最美味的,雖然現在大棚技術非常發達,但是真的覺得菜沒菜味,肉沒肉味,這大概就是工業化需要做出的犧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