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头条】第9期

编者按:

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


全文共2801字 | 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本期关键词:六稳与六保


背景速览: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议在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个“保”。

据财政部4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中的税收收入同比均明显下滑,降幅超过今年1月-2月。除环保税,其余各项税收收入均为负增长。财政支出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9749亿元,同比增长4.6%。尽管受疫情及收入下降影响,财政支出有所下降,但抗疫、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稳岗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

全球范围的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六保”,释放出一系列清晰而有力的信号,更强调夯实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复苏经济的确定性来对冲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Number1: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把稳就业放在首位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能不能做到公共风险最小化,百姓安居乐业,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来提振社会信心、防范公共风险。

要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考虑。大量中小微企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一方面,保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就是保就业岗位,减少疫情对就业存量的冲击,避免由经济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为招工提供帮助。特别是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要给与适当的帮扶,克服疫情影响。同时,助力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防止返贫。防范失业风险,稳就业也能实现稳增长。


Number2:稳定有效投资是以稳应变的关键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赵全厚 赵福昌 | 稳定有效投资是以稳应变的关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认为,政府投资的项目选择必须是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才能够形成有效投资,更有效地拉动社会投资。因此,讲究投资的有效性重点在于精准化政府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切实了解社会经济对政府预算投资的有效需求规模和有效需求结构,然后分轻重缓急有效分配预算投资资金和有效选择政府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要切实优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民生需求的投资项目短板,然后再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此外,要想做好投资的结构性调整,就需要政府预算投资决策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实施。


Number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应对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刘尚希认为,除了经济层面,全球疫情风险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长期考虑。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对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会产生较大冲击,但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冲,能够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前,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尽快恢复常态,回到正轨。但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有了充分准备,大变局中的风险就变成了战略机遇。


Number4:一揽子政策应围绕“人”来做文章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一揽子政策应围绕“人”做文章 用专门预算统筹资金使用

刘尚希认为,当前要推出应对疫情冲击的一揽子政策方案,主要用于救援企业、家庭和个人,激发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潜在需求,围绕“人”来考虑投资效果,而不是按传统“铁公基”的思路,围绕“物”去做文章,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有利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除了一揽子政策方案,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不仅是针对全局、解决长远问题,更能引导预期,解决眼前问题。尽管改革是一步步实现的,但只要改革方案端出来,就可以起到引导预期、增强信心的作用。市场预期不是看一年两年,投资至少要看三五年,创新要看更长时间。从历史经验也可以看到这一效果,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市场信心就大大增强。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举,来加力引导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Number5:财政政策加码助力“六保”

【财科头条】第9期

财政政策加码助力“六保”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认为,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要求,旨在对冲疫情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财政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以在实现“六保”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二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多路加码护航“稳”经济。稳定经济是“六保”的基础,除了逆周期调控稳定经济外,针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财政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直接和间接的支持政策,实际上有很多是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目的是要减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加其抵御外部不可控风险的能力。


Number6:财政政策既要保基本民生,还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王志刚 | 应对挑战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可以归纳为三点:对冲、买单和救助。这些财政政策直接针对微观主体,对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民生、保健康的同时,财政政策还要保企业的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促进经济循环,减少阻碍。

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这是中央提出的最新要求。如今,中国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但国际市场形势严峻,一些订单被延期、取消,争取新订单难上加难,内需的作用更加突出。


Number7:保市场主体需要重视维持“三链”的稳定

【财科头条】第9期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

刘尚希认为,要高度关注那些脆弱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其薄弱环节,防止疫情冲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要及时修复因疫情冲击而断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防止出现永久性损伤。政府与市场要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居高观测,科学指导,通过政策去解决堵点、痛点和弱点,而非派干部冲到一个个企业去搞什么排忧解难。

具体来说,要维持“三链”的稳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首先是资金链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而中小微企业涉及到大量的就业岗位,维系资金链就是维系这些存量就业岗位不因疫情出现而大量流失。其次是保障供应链,通过维持物流的畅通进而保障供应链的顺畅运转,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资金链、供应链得到维持后,产业上各环节趋于稳定,产业链才能保持稳定。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经济循环不畅通,是疫情冲击带来的最大问题。


【财科头条】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