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能夠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喜歡歷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封建王朝中的每一位優秀皇帝的文治武功。瞭解每一位皇帝的文韜武略可能是我們最津津樂道的。

今天我們說的是清朝的一位頗具傳奇的皇帝——康熙。

康熙能夠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康熙帝原名愛新覺羅·玄燁,8歲的康熙即位,14歲親理政事,他的一生 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葛爾丹。穩定了尚處於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為中國的穩定繁榮起到了定鼎之功。今天我們不說康熙的功績,我們來談談他的文學修養。

康熙自幼聰明好學,尚未親政時,跟隨濟世師傅學習經史子集,發奮讀書匿名與當代學子同朝應試,獲得探花。後拜伍次友為師,學習帝王之道,後學有大成而不自滿,可以說康熙的一生也是學習的一生。可以說康熙是學徹古今。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康熙能夠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首先說周培公,周培公可以說是古代學子的代表人物,擁有文人的骨氣,並且也可以說是學究天人。康熙第一次接觸他說的就是自己也是好書之人,希望可以探討一二,而正是這一次的交流徵服了周培公,讓他心甘情願的效力。要知道滿族少數民族入關做天下共主讓許多人內心不忿,所以當時時局仍然動盪,反清復明的心思仍存在於許多人的心裡。在這種局面下打動一顆士子之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其最得意的方面擊敗他,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年輕的康熙在文學方面已經大成了。

康熙能夠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當週培公身臥冰原時,康熙為其號脈後,就已經為其感到後悔惋惜了,因為康熙對藥理也十分精通,知道周培公已經無藥可醫了。所以在周培公死後為其停朝一次,守夜默哀。

康熙能夠被人稱為“千古一帝”,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個

還有啟用姚啟聖時也是以自身文學修養為矛,攻其種族歧視心理,無官而破格讓他參加庭辮,最終收服姚啟聖,為平臺灣的勝利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古語說:“一顆士子之心,往往聚的住一片民心。”正是康熙皇帝的文化修養讓他身邊聚集了無數的人才,讓少數民族的康熙能夠統領華夏億兆黎民,被稱為“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