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有位教育專家曾經說: 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母親,一定要謹記的兩個字,那就是“閉嘴”。一旦媽媽“閉嘴”,停止了對孩子的反覆嘮叨,那孩子的問題就少了50%。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卻非常喜歡嘮叨孩子,甚至是一天到晚對孩子喋喋不休。究其原因,是這些媽媽不會教育孩子。於是,以下就成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

媽媽:“寫作業沒有?還沒寫?你這麼長時間在做什麼?”

兒子:“知道了,一會兒就寫的!”

媽媽:“還玩手機?快寫作業去!”

兒子:“知道了,馬上就寫!”

“還不寫作業?你想什麼時候寫?”

兒子:“馬上寫,催什麼催,天天就知道嘮叨,煩死了!”

你是嘮叨型媽媽嗎?所謂嘮叨,就是指媽媽們將一句話重複地說,甚至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說個沒完沒了,或者總說一些孩子不愛聽,甚至指責、批評孩子的話。嘮叨是很多媽媽的通病。媽媽的嘮叨多種多樣,有批評與指責式,也有叮囑、關心式,有期望式。通常,當孩子3-6歲時,尚可接受媽媽的嘮叨。等孩子過了6歲,媽媽再喋喋不休地嘮叨孩子,他往往會開始反感,再大一點,孩子就會反抗。

既然孩子都不喜歡嘮叨,那麼,愛嘮叨媽媽絕對不是好媽媽。所以,你要想做個好媽媽,一定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你想管,但卻總是管不住的自己的嘴巴,不妨讀一下《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

《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他曾經從事教育多年,且開設了“媽媽心理學講座”,多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既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著身經百戰的實踐經驗,而本書正好是他教育知識與實踐經驗,比如“媽媽心理學講座”案例彙集的成果。

由於本書戳中了媽媽育兒時的痛點,引導媽媽緩解焦慮、發現嘮叨易怒的深層動機、從根本上扭轉情緒失控的育兒局面,提供瞭解決媽媽育兒痛點與難題的方案,因而,它深受很多媽媽的青睞,創造了24年重印多達137次的出版業績!

《不急不吼做媽媽》到底有多棒?提供了哪些解決媽媽育兒痛點與難題的方案?下面,我們就一起去解讀一下這本書中的亮點與教育價值所在。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01媽媽越喋喋不休,孩子會越“熊”

媽媽的嘮叨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哪些不利影響呢?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山崎房一指出,媽媽是給孩子天資定格的人,媽媽的言語能決定孩子的好與壞。而媽媽的嘮叨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或讓他產生不良情緒等。

(1)媽媽喋喋不休,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孩子是通過媽媽的評價,來認識自我的。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肯定,會讓他慢慢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比如,媽媽經常說“你是個好孩子”!他就會自信地成長,就能成長為一個好孩子。反之,如果在幼兒時期,媽媽總否定孩子,用批評或指責的語言與孩子溝通,他就不會形成較好的自我意識。

為什麼呢?這是由於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存在,是人類的基本社會需求。只要得到了他人的認同,個體就會感覺十分滿足,就會開心。反之呢,就會得不到滿足,就會心神不安。而媽媽

喋喋不休,是難以讓孩子有被認同感。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2)媽媽喋喋不休,會讓孩子有壓力,甚至有不良情緒

喋喋不休是一種變相施壓,有些媽媽常常利用孩子的弱點和自己的權威給孩子施加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以求孩子達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目的。而孩子因此難以有安心感。

有媽媽曾經山崎房一訴苦,說她的兒子天天看電視,無精打采,不愛學習。當她提醒他應該去學習的時候,兒子強詞奪理道,“就是因為你要我學習,所以我才不學習的”。

而之前,這位媽媽經常對兒子喋喋不休,“你這個笨蛋,竟然考這樣差!”“你是差生,我真為你感覺丟臉!”“你不行!”

通常,在孩子幼兒時,媽媽多喜歡用語言鼓勵他,肯定他,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媽媽失去了耐心,一旦發現孩心理需求。 子做得不好,就喋喋不休地否定他、打擊他,完全不知道,幼兒時期,甚至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獲得認同的需求。

而在這個媽媽的兒子,之所以說,“就是因為你要我學習,所以我才不學習的”。就是因為媽媽的喋喋不休,讓他的內心缺少安心感,從而變得焦慮不安,從而對媽媽有了反抗心理。

一個人如果焦慮不安是難以安心學習的。而對媽媽有了反抗心理後,他那句

“就是因為你要我學習,所以我才不學習的”就不難理解了。

(3)媽媽喋喋不休,不利於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媽媽喋喋不休,除了會讓孩子感覺緊張不安,也難免會感覺壓抑,時間長了,要麼對媽媽產生反感,事事針對;要麼,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當面一套背地裡一套,也容易養成孩子多重性格,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

而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讚、認同,對他之後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還可能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比如,他缺少自信。同時,也會不利於孩子勇敢、果斷等性格的培養。

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的開篇,山崎房一曾經給媽媽們講過他看過的一部電影,他記不清電影的名字了,但卻記得影片中的一個橋段:一對兄妹在逃避惡狼的追捕,可在逃避途中,兄妹倆遇到一道需要跳過去的深谷,在深谷前,哥哥一跳而過,妹妹不敢跳過去。哥哥不得不一個勁地鼓勵妹妹:“你能行的!快,跳過來!”

在哥哥的鼓勵下,妹妹鼓足勇氣,跳過了深谷。反之,哥哥不鼓勵妹妹,只喋喋不休對妹妹說,“你再不過來就會被狼吃掉的”,“你怎麼這膽小,一條深谷就不敢跳過,妹妹就肯定沒有勇氣跳過深谷,從而落得被狼吃掉的結果。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教育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告訴孩子,“你很棒”,“你能行”,不斷地給孩子肯定,鼓勵,從而讓孩子有前行的勇氣,且在不斷獲得自信、樂觀、果敢等性格。所以,喋喋不休的媽媽,不要再對孩子喋喋不休,不要再一味地否定或打擊孩子。

02做個合格的媽媽,從管住自己的嘴巴開始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媽媽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如果想做一個合格的媽媽,就請先閉上嘴巴,少嘮叨,少喋喋不休。

(1)降低對孩子的期許,就能少說兩句

很多媽媽之所以愛嘮叨孩子,是因為對孩子期許太高。一旦感覺孩子總達不到自己的期許與要求,一旦感覺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媽媽就會失落髮火,開始張口嘮叨,甚至衝孩子大吼大叫

這類媽媽應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卓爾不凡,總有孩子是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優秀孩子,甚至是學霸;也總有孩子會是最平凡最普通的那個,甚至是學渣。

作為媽媽,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不能太高太低,具體的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製作自己的育兒目標與計劃。當你明白了這一點,都不會再像原來那樣對孩子喋喋不休。

(2)接納孩子的缺點,就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有的孩子長得個子高, 有的孩子愛學習,有的孩子擅長體育運動。但一些媽媽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優點,總抓住孩子缺點不放,所以,就變得特別愛嘮叨。

這類媽媽應該明白,與其抓住孩子缺點不放,不如先心平氣和接納孩子的缺點,再設法引導孩子,學會揚長避短,發揮他的優勢。而當你接納了孩子的缺點,你就會坦然面對他的缺點,不再因此而喋喋不休。

(3)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說沒用的話

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孩子也會犯錯誤。很多孩子一犯錯,媽媽就抓住了錯誤不放,一次次地指責他。這是缺點過敏症型媽媽。

而媽媽抓住了錯誤不放的結果,是讓孩子不僅不承認錯誤,而且會說謊,或用其他方式逃避責任等,甚至產生與媽媽對立的情緒。

作為媽媽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孩子犯了錯,媽媽想批評他,一定要就事論事,告訴他錯在何處。如果他明白錯在哪了,我們就不用再說什麼;如果他不明白自己有什麼需要改變的,我們就明確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我們的期望。

(4)多信任孩子,學會放手,就能少嘮叨孩子

很多媽媽之所以愛嘮叨孩子,是想事事讓孩子聽自己的。這類媽媽完全不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己的想法與主見。她們只知道控制孩子,而且她們的控制慾比較強大,總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果孩子不聽,她心裡就會不舒服,就會不斷的提醒或者命令。但孩子越大越不會聽他的,甚至凡事與他對著幹,於是,媽媽的嘮叨就會變成吼叫,發脾氣。

這類媽媽要學會放手,要學會放權,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都放手讓他自己做主、做決斷,去獨自行動。

沒有媽媽不做個好媽媽,做個好媽媽,一定要接納孩子的缺點,允許孩子犯錯,當他犯錯了時,要以事論事,告訴他孩子錯在哪,用什麼方法提升自我;自己心情不好時,少與孩子溝通,等心平氣和時,再與孩子溝通需要溝通的問題。


03好媽媽,從來就是溫柔、好脾氣,會說好話

通常,當媽媽剛生下孩子,處於哺乳期時,會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這是媽媽在憑藉“母性本能”育兒。

“母性本能”育兒三大特徵是:

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把孩子完全掌握在自己控制之下;

依據情緒來育兒,不讓“尊重人格”的理性部分發揮作用;

客觀地看待孩子的社會視角嚴重倒退。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媽媽的這種本能漸被女性替代。 一些媽媽在育兒時又沒有割捨母性本能,媽媽就會無視孩子人格,對孩子喋喋不休。每當孩子想自由行事時,媽媽都焦慮不安。所以,如果想做一個好媽媽,一定要先割捨母性本能。

而割捨母性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承認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同時,媽媽要多思考一下,自己如何做,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脾氣,掌握高效的溝通技巧等,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


(1)做個溫柔的媽媽,給孩子安心感

作為媽媽,沒什麼比情緒失控,比衝孩子發脾氣,對孩子傷害最大。而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讓孩子失去安心感。

什麼是安心感呢?就是孩子內心平靜、舒適,沒有什麼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五種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安心感屬於第二種要滿足的需求。

日本有糖塊與皮鞭兩種讓人聽話的理論,這種理論都不利於教育孩子成長,換言之,語言上打擊孩子或用物質獎賞孩子,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滿足他心理上的不同層面需求。比如,滿足他安全感的需求。

而讓他有安心感,才能滿足他安全感的需求。通常,脾氣好,說話語氣柔和的媽媽,更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想做一個媽媽,得從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脾氣開始。

而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山崎房一曾經這樣描述孩子的境遇:“受盡婆婆欺凌的兒媳可以回孃家訴苦,受盡上司折騰的上屬可以辭職,而受盡媽媽指責的孩子無處可逃,他只能在痛苦中渡日。所以,媽媽要溫柔地對孩子。”

做個溫柔的媽媽,首先要說話溫柔,不衝孩子吼叫,多衝孩子微笑;再就是,再就是遇事不發火,冷靜相對,很多媽媽可能說遇事我也想冷靜,對孩子說話也想溫柔。但做不到。建議這類媽媽在發火前或衝孩子吼叫前,做三次深呼吸。或者遇事後,冷靜個兩三天,再做出處理意見或決定。如果是媽媽的錯,一定要對說“我錯了”!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2)給孩子自信,讓孩子快樂成長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他的助手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一至六年級進行了一次“預測未來發展”的有趣實驗。

他們先對六個年級各三個班,進行了一次智力測驗。然後 ,從中隨機抽取了20%的學生名單作為“最佳發展前途者”悄悄交給校長,並預言這些學生將來肯定會出類拔萃。結果,被認為出類拔萃的孩子,智力發展果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接著,羅森塔爾提出了期望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論,即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而羅森塔爾效應的教育價值所在,就是能給人傳遞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作為媽媽,如果你要想讓孩子優秀,你要相信他是優秀的,要給他傳遞積極的心理暗示。因為潛意識是非常神奇的東西,它能讓人的情緒和想法通過微小的動作和不經意的語言傳達給對方,以此達到相互影響的結果。

當一個孩子在媽媽身上獲得了信任和期待便感覺獲得了認同和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了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所以,好媽媽要多認同與鼓勵孩子。好媽媽要相信孩子喜歡美好的東西,相信孩子有上進心,有自我管理能力。

(3)尊重孩子的意願與想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自己的看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會有自己的觀念和習慣。這是非常正常的,作為媽媽,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意願。

但在我們身邊,一些媽媽拼命地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認為優秀的孩子,但那卻不是孩子想要成為的模樣,於是,在媽媽眼中,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其實,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意願,即使與媽媽的想法與意願不同時,媽媽也要傾聽孩子的想法,適時適度的引導孩子。絕不能認為孩子的想法不好,就一味的灌輸、強化自己的觀點和要求,甚至強迫他聽自己的建議與想法。這也會讓孩子懷疑自己,且因此而變得極度不安,從而失去自己的目標,或者只被媽媽牽著走,其人生變得非常被動。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好媽媽從來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意願。凡孩子自己的事,力所能及的事,統統交給他去處理,不要做太多幹涉與指導。如果孩子有人生目標與方向,好媽媽會尊重孩子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他沒有的話,好媽媽要幫助他制訂他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好媽媽從來不是扔給孩子的一個目標,強迫他前行,而是發現並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讓他有完成任何目標的強大力量。

(4)掌握高效溝通技巧,好好與孩子說話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就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人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與孩子相處時,媽媽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你怎麼又犯錯了,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很多時候,媽媽以為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其實,說得越多,孩子越聽不進去。

為什麼再淘氣不聽話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從管教?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像媽媽一樣嘮叨。

比如,媽媽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如果這樣說:

你看你看,說不讓你看,又看電視!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

你己不知道自己這次成績多差是吧?你怎麼不知道害臊呢?

如果媽媽這樣說:“三分鐘後,你必須讓我看到你在寫作業。不然,你一個星期不能看電視。

好媽媽不在說話多,而是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適時地閉嘴,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去發揮;有些話非說不可的話,一定要會挑時機,如果他心情不好,就別跟他說話。如果你說的話不利解決問題,就別說出來。有時,能用一句話說完的,別用兩句話說。有時,能說一次的話,別重複第二次;能舉例子的話,別給他講道理。有時,能小聲說的話,別衝他大吼大叫。有時,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果能用甜言蜜語說出來,就不要用尖利傷人的語言。

任何一個媽媽要知道,愛迪生、牛頓等偉大的科學家都不是嘮叨出來的,親子間溝通的質量與效果,並不取決於說話的頻率,而是要媽媽們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家庭教育能力等。媽媽與其總是對孩子喋喋不休,高度聚焦孩子,不如多聚焦自己,自己多學習一下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等。

而本書或許不能讓嘮叨的媽媽馬上掌握高效的育兒技巧,但卻能讓媽媽們發現嘮叨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影響,以及讓自己閉上嘴巴的必要性,以及可有另外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相處,從而讓媽媽意識到自我改變與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我是最憶江南,一個有故事的碼字工,一個有育兒經驗的編輯,曾出版多部家庭教育類圖書,若有育兒困惑與情感問題,歡迎交流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