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剛剛合上書頁的時候,感覺自己還沉浸在那個世界裡,後背陣陣發涼。

讓書可不是什麼鬼故事,也不是懸疑探案,而是一本描述「完美世界」的小書,它的名字叫做《1984》。

《1984》《美麗新世界》《我們》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

既然是「反烏托邦」,那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烏托邦」,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

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

既然烏托邦是如此美好的一個世界,那「反烏托邦」做的就是先把這個人們心中最美好的社會構建出來,看看它有沒有什麼致命的缺陷。

在《美麗新世界》中,維護社會穩定的核心方法是「放縱」「給予」

由於科技極度發達,這個社會可以給你想要的任何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之外,還有永不停止的娛樂和性愛,讓你無暇再去思考活著的意義,存在的價值。

但是《1984》的核心方法是「監控」「威脅」

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受到監控,老大哥永遠不會犯錯,一旦有二心,就會被「抹除」,甚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證明你曾經存在過,哪怕是人們的記憶都會被修改。

這兩種社會也有共同點,那就是「控制」和「穩定」。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1 無知即幸福

書籍在這裡成為了一種掌權者的工具,用書中的表述來說:

書籍只是種必須生產出來的日用品,如同果醬或者鞋帶。

但是書的本質是傳遞思想和信息,它的可貴之處在於「自由表達」

當然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

人們常說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但權力也有邊界,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你可以言論自由,可以隨意使用自己的權力。

一旦你使用權力侵犯了他人的利益,那法律就會介入。這個分界點就是權力的邊界,也就是你言論自由的邊界。

因此,你可以言論自由,但前提是不能損害別人利益。

說回自由表達,如果你的言論自由使一個階層,或者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受到損失呢,這算犯法嗎?

我認為只要你說的是「事實」,那就不算。

但在這裡,算!而且會受到嚴懲。

為啥呢?

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會破壞社會的穩定。

《美麗新世界》中同樣有關於「無知即幸福」的觀點。

想要讓人民保持「幸福」,書籍就是重要的工具。

書可以啟蒙,也可以愚民。

到了這個時候,寧可無書。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2 生存的選擇

女主人公的生存哲學很有趣,在她看來:

凡事針對黨的有組織反抗都註定會以失敗告終,而且是愚蠢之舉,聰明的做法是違反規定,同時也保住腦袋。

我覺得這種生存哲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適用的,革命者永遠是少數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是誰成為統治階級,他們受到的「壓迫」都差不多。

如果對現狀不滿,可以去偷偷違抗,可以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不需要旗幟鮮明的去跳出來反對。

我承認這樣比較窩囊,也比較慫包,但這樣往往能活著,偶爾還活的不錯。

《1984》的可怕之處在於你一旦反抗,就會面臨痛苦的懲罰。但我覺得《美麗新世界》更加可怕,它的可怕之處在於:

你根本不想反抗。

那個世界太美好了,不僅不會反抗,哪怕用靈魂來換,人們也會覺得「真值!」

《1984》中,總會有猛士,有勇者,願意用生命和鮮血去捍衛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這裡,這些人叫做人民的敵人,但人們在心裡會把他們叫做「英雄」

同樣是這些反抗者,在《美麗新世界》裡,他們有一個名字,叫做「野人」

我們常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但是如果沒有壓迫呢?

比起槍炮,好像糖果更容易讓人屈服。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3 活著的意義

你有沒有發現,人會在清醒狀態下,為了某些事,或者某個人,故意縮短「生」的時間,甘願提前去死。

按理說,命才是最重要的,但在我們這一生中,你會用命去換很多東西。

有人往死里加班,去換名利。有人用命換取心中的理想,他們會覺得活著就是為了那件事,如果無法完成,那活著也就失去了意義。

可能你會問,意義有那麼重要嗎?

還真有。

什麼叫做人?

人是編制在自己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我們也是動物,唯一的區別就是,人會給自己創造「意義」。

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的意義不在名利,不在理想,而在下一代身上。這個多見於老一輩人,一生都沒為自己活過,一直在為了下一代打拼。

但最近情況稍有改變,隨著經濟情況越來越好,我們的父母輩在老去的時候,終於明白要為自己活幾天。

於是廣場舞興起,老年旅行團也迎來大爆發,這是中國首批開始「夕陽紅」的老年人。

他們終於開始探尋自己活著的意義。

一旦失去意義,人將和動物無異。這就是為何人一旦覺得意義缺失,往往會得抑鬱症,甚至輕生。

那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這個需要你自己編織,不要期望外界給你,因為宇宙都沒什麼目的。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4 階級的穩固

我們再聊一個詞——階層。

書中談到「有史以來」,人就被分為上中下三類,無論社會如何演變,這個結構都不會改變。而且這三個階層的目標永遠不可調和。

回顧歷史,人類的確一直存在階層社會,即使沒有明確標出,但會以各種方式存在。

有的是像印度的「種姓」,天生就被分出階層,但更多的是由後天的財富決定。

高階層的人目標是守住現有地位,中層和底層都想躍升,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為了維護階層,《1984》是怎麼做的呢?

讓人們保持貧窮和愚昧。

其實他們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支撐所有人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這樣經過若干年之後,人們都將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了思考的時間。

一旦擁有了這些,就會明白享受特權的上層階級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人,上層的地位將受到威脅。

那用什麼手段讓他們保持貧窮和愚昧呢?

戰爭。

通過戰爭,可以讓工業的的車輪繼續轉動,而又不會增加世界的財富。戰爭把多餘的勞動力和物質產品消耗掉,永遠讓人們疲於奔命。

戰爭最根本的行為是毀滅,不一定是人命,而是人的勞動產品。

即使戰爭不存在,同樣要「備戰」,製造武器任然可以消耗剩餘勞動力,而不讓他們去生產任何可供消費的產品。

建造一個水上堡壘索要消耗的勞動力,就足以建造一百艘貨輪。但這一座堡壘最終也會拆除,報廢,除了消耗勞動力,沒有發揮任何價值。

統治者通過「戰爭」這個工具,把所有人的理想變成:

吃飽飯,有住處,活下去……這樣簡單而又可憐的目標。

因為從長遠而言,等級社會只有建立在貧窮和無知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存在。

當然,也不用非得戰爭,《美麗新世界》中的方法更好,人們不僅富足,同樣還沒有突破階層的想法。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書。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5 感知的方式

這裡聊一個詞「比較」。

你如何感知自己的美醜,貧富,善惡呢?

很簡單,通過比較。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對於書中的人來說,只要不讓他們有對比的標準,他們就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在受壓迫。

就像朝鮮人,由於對外信息完全封閉,他們接觸的人都和自己處於同一個階層,大家都一樣,也就不會覺得自己過的並不好。

人是沒有能力憑空想象的,所有的想象都是基於已有的概念

就像一個乞丐,永遠無法想象皇帝的生活,他們唯一能想到的東西就是,皇帝討飯用的應該是金碗。

我們有句老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人可以接受自己過的不好,但決不能接受別人過的比自己好,尤其是身邊的人。

提升幸福感最快的方式就是,去一個周邊的人都不如你的環境。


這本豆瓣9.3分的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


結尾

這本小說其實描寫的是當時的「烏托邦」蘇聯,對於當時的蘇聯人來說,那就是最好的國家,擁有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就是人們的世外桃源。

而《1984》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實現後的世界,如果真的變成那個樣子,人們會怎麼樣,這個看起來美好的桃花源,暗藏著許多致命的陷阱。

所有反烏托邦的小說都是一聲警笛,提醒著人們。即使最終你要往那個方向走,也需留意一路上那些潛藏的危險。

作者不是先知,只是洞察了人性。

因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性卻很難改變,不管是光輝的一面,還是黑暗的一面,都會很在很長時間內保持不變。

劉慈欣的《三體》之所以偉大,宏偉的想象力只佔了一半,另一半是他對於人性的洞察。

我覺得這個時代,不會變成《1984》,也不會變成《美麗新世界》,但很可能會變成二者的結合體,也就是「胡蘿蔔+大棒」

對於聽話的,給你無盡的享樂,讓你沉浸在那個美好的世界裡,這樣你就不會出來搗亂。

但是不聽話的,還有大棒等著,現在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獲得你的語音,圖像,以及定位。可以說,在互聯網上,我們都在裸奔。

這篇文章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同樣只是一聲警笛,給你提個醒而已。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