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

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人,我們總覺得時間太少,事情太多,好像永遠都做不完。

其實早有人給過一個答案,歷史學家帕金森曾提出過「帕金森定律」:

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佔滿所有可用時間。

但導致你忙碌的可能是另一個原因:

你從未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更不要說去完成它了。

結果就是,我們看似忙碌,其實在做無用功。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加里·凱勒是全球最大的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

他曾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創辦了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就在他信心十足地準備將業務拓展到全球時,問題出現了。

公司突然全盤陷入困境,一度瀕臨倒閉。

他覺得自己彷彿掉進了陷阱裡,就在快要絕望時,他的導師伸出了援手 。

一番分析過後,導師在白板上圈出了14個關鍵職位,並認為只要選對這14個關鍵人,整個公司就可以扭轉敗局。

加里·凱勒聽後都震驚了,公司面臨這麼大的問題,解決方案怎麼可能如此簡單。

但導師給出的答覆是:

這就足夠了,耶穌只有12個門徒,你也只需要14個關鍵人。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於是他卸任了CEO,將所有精力投入這件事。

結果出乎預料,自從解決了這件事,不到3年公司便開始持續盈利,一躍成為世界性的地產公司。

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每次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都是他專注於一件事的時候。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加里·凱勒,事後將自己多年的思考寫成了一本書。

出乎意料的是,書籍一上架,竟然長期雄踞亞馬遜暢銷榜第一名,它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這篇文章我們就聊聊這本書的精髓,主要解決3個問題:

  • 為什麼你總是陷入忙碌?
  • 如何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 找到之後你該如何行動?

下面我們一一來看。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一、為什麼你總會陷入忙碌?

1、總覺得每件事都很重要

我們都喜歡「平等」,但平等是一個謊言。

奧威爾的小說《動物農場》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農場裡的動物集體起義,推翻了人類的統治,並在牆上寫到「所有動物生而平等」

但過了一段時間,有動物發現「豬」好像成了它們的統治者,每天不工作,只享樂。

當初說好的「所有動物生而平等」呢?

可是,當它們去看那個標語時發現後面多了一句話:

所有動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動物更加平等。

我們面對的事情也一樣。

每件事都很重要,但有一些事更重要,而且還有一件事最重要。

不過這件事往往看起來並不起眼,也不緊急。

於是人們往往選擇忽略,轉而投身到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忙碌並抱怨「蒼天無眼」看不到他的付出。

但如果成功僅僅靠勤勞就夠了的話,螞蟻和蜜蜂早就統治了世界。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2、以為多任務處理可以提高效率

多任務處理彷彿已經成為了一項工作技能,甚至被列入了許多招聘條件裡。

但這同樣是一個「美好」的謊言。

史蒂夫·烏澤爾曾說到:

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

你可能不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我們幾乎都嘗試過「多任務處理」。

比如邊走路邊說話,邊追劇邊吃飯。以及邊開車邊打電話,甚至還在嘴裡叼根菸……

這些不都是「多任務處理」嗎?

的確是,但我們可以勝任的「多任務處理」都有一個前提:

無論你同時做幾件事,其中只能有一件需要動腦子。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舉個例子,可能很多老司機都覺得,邊開車邊聊天根本不是問題,兩不耽誤。

但如果你遇到複雜路況還能聊天嗎?

最常見的就是十字路口,小車,公交,自行車,電動車,行人都擠在一起,甚至有很多人貼著車過,後面還有按喇叭變道超車的……

我是沒那個本事。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自動屏蔽除駕駛之外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同伴和我說話,還是車內的音樂,那個瞬間都成了「靜音」。

一直到過了路口,才會問他「你剛剛說啥?」

因為在路況複雜的時候,我的「大腦帶寬」已經被開車這件事佔滿了,要集中所有注意力監控周邊,沒有閒餘留給聊天。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大腦帶寬」。

其實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平時開車就好比運行一個小軟件,內存還剩下一些,你可以聊天或者聽音樂。

一旦遇到複雜路況,就相當於打開一個巨大的軟件,這臺生物電腦需要全功率運轉才能保證這個軟件的安全運行。

但有些人偷懶,並沒有專心駕駛。後果就是每年16%的交通死亡率,以及50萬起交通傷害事件。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如果你想通過「多任務處理」提高效率,那就更不可能了。不僅不會提高,它還會「殺死」你的效率。

由於工作的複雜性,大腦無法同時處理,你所以為的「多任務處理」,其實是「多任務切換」,但任務切換成本又很高。

一項關於注意力的研究表明,員工平均每11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任務的切換時間,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十分鐘。

據統計,員工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從干擾恢復到之前的狀態的過程中。

因此,想要提高效率,專注比多任務處理有用的多。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二、如何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1、提出關鍵問題

想要找到正確的答案,關鍵在於提出提出一個好問題。

什麼才算是一個好問題呢?

我們先來看看問題的四種形式: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比如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銷量」,分別放入這4個象限中來看看: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這四種形式中,第一象限的問題最好,也就是「大而具體」。

因為只有「大而具體」的問題,才會指引你往「大而具體」的方向走。

因此,想要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就需要提出那個大而具體的「關鍵問題」。

2、用倒推法確定優先事務

當你面臨很多事,卻無從下手時,就該確立優先事務。

對於很多人來說,優先事務有兩種:

一種是簡單的,一種是緊急的。

總之,不會是最重要的。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倒推法」來確定優先事務。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你首先要考慮的是長期目標,然後一步步回溯,倒推出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個過程就像一副「多米諾骨牌」,找到了當下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後,就相當於推倒了第一塊骨牌。

如果中途沒有跑偏,實現最終目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除此之外,你還要將自己的目標寫下來。

為什麼一定要寫下來呢?

因為寫下來可以將「今天」和「明天」建立聯繫,讓你感覺到成長過程是一個整體,並非相互孤立,有助於實現目標。

這可不是我胡扯,而是有研究作為支撐。

2008年,加州多明尼克大學的蓋爾·馬修斯博士做了一項研究。

她招募了267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志願者,讓一半的人將目標寫下來,另一半人則不用。

結果表明,將目標寫出的人,完成任務的可能性比沒有寫出的人高39.5%。

想要找到最重要的事,第一步就是提出關鍵問題,接著用倒推法確定事務優先級,並寫下來。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三、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該如何行動?

1、砍掉90%你可以做,但不應該做的事

你用過「待辦清單」嗎?

相必很多人都用過,但仔細想想,它更像是一個「存活清單」

劃掉上面的那些事情,只能幫你應付日子,並不能幫你成功。

當你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砍掉「待辦清單」上90%可以做,但不應該做的事情。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刪減之後,你的待辦清單就變成了「成功清單」,因為「二八定律」告訴我們:

你80%的收穫,恰恰是由20%的關鍵付出所得到的。

當然,你無需糾結數字,它可以是2/8,也可以是3/7,甚至可以是1/99。

這個法則的重點在於「分配不公」,比如財富分配的「二八法則」:

2015年,地球上最富有的62個人所擁有的私人財富,就與人類較為貧窮的那一半,即35億人擁有的一樣多了。

2、用至少一半的時間,去做最重要的那件事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兩張圖: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大部分人符合第一張圖的狀態,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了其他事情上,只給最重要的事留了極少的時間。

可能很多朋友會說:

我也想做,但實在是沒時間啊。

這好辦,「預留時間段」就可以了。

你檢查一下自己的清單,如果當下「最重要的事」是一次性的,那就為它安排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一口氣做完。

我當初寫畢業論文就採用了這個方法,給自己留出了整整半個月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因為早晚得寫)

戒掉了社交,娛樂,甚至女朋友。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至少要用10個小時來寫論文。結局很美滿,我如期完成了這件最重要的苦差事。

大家都是 24 小時,為什麼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但如果你最重要的事是重複性的,那就要每天預留時間,先做這件事。

比如你覺得考四六級是未來半年最重要的目標,那就每天起來先學英語。不管是背單詞,還是練聽力,刷題都可以。

預留時間段裡,你要保證一件事:

在完成最重要的事之前,其他事都靠邊站。

不過,即使預留了時間,卻總是不免被侵佔,你還需要守護這段時間:

  • 如果有可能,這段時間儘量去一個安靜的地方,避免受到外界干擾。
  • 將手機等設備調至靜音,並將它放置在一個無法「觸手可及」的地方。
  • 提前告知可能聯繫你的人自己的時間安排,儘量讓他們在這段時間之外聯繫你。

尾聲

老子在《道德經》中談到:

少則得,多則惑。

人生也是如此,一旦貪多求全,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最終一無所獲。

俄羅斯有句諺語叫做:

如果同時追兩隻兔子,你一隻都抓不到。

共勉!

謝謝你的時間,希望能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