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

真的是對印度蠻失望的。

據印度時報報道,11月4日,印度官方宣佈不加入由東盟十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並稱“我們在核心利益上不會妥協,RCEP協定沒有體現其初衷”。

我算是體會到當年美國人的感覺了。

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

沒有簽署RCEP體現了莫迪的強大領導能力沒有簽約怎麼就體現了莫迪強大領導能力嘛,事辦成了那叫強大領導能力,事都沒辦成怎麼叫強大領導能力?

馬克龍來華,默大媽去印度。就現在RCEP的條件印度都不答應,默大媽指望和印度能談出什麼?默克爾在新德里印德商會的一次活動上說:“我們需要重新制定一項歐印自由貿易協定。”結果談來談去,變成了引進印度熟練工人,又是一個以吸引印度勞動力的項目,和貿易差之甚遠,印度最喜歡談這個了。根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三大產業,紡織,乳製品和農業是三大脆弱產業,所以要保護。

紡織中國在往外轉,農業和乳製品是中國的脆弱行業,這一塊中國年年是逆差的,是好死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有些印度人一直在抱怨,說應該要求RCEP給印度工程師類似於美國的那種簽證。當然,不少印度人跑到美國科技公司當CEO什麼的,印度人也引以為豪,我真不知道有什麼好自豪的,這等於說把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拱手讓人,每一次我看到華裔人才在美國得到什麼成就,心情都很不好。我還真不是故意去埋汰印度人,Quora上有個帖子

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

有個印度人洋洋得意的發這一片說:很多印度人成為世界500強的CEO,為什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韓國人)無法複製他們的成功。
結果下面有個華人也不客氣,上來就是狂懟

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

可能這個問題應該改為:“為什麼許多印度人選擇成為美國F500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在《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公司有115家,日本公司有51家,韓國公司有15家。他們的首席執行官都是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超過五分之一的CEO是中國人,三分之一的CEO來自東亞。

因此,我想您主要關注美國公司,這可能是因為F500僅列出了7家印度公司。幾乎沒有為印度工作的CEO

因此,這是一個您應該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偉大的印度CEO必須為美國工作?為什麼其他亞洲國家不復制印度民族的失敗?

懟舒服了沒?

2011年的時候,當時沃爾瑪也遊說印度,希望打開大門,中國對國外超商簡直是友善讓人驚恐,沃爾瑪在中國受到的待遇比他老家美國還好,印度給沃爾瑪開了一大堆的條件,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求沃爾瑪從中小型企業購買30%產品,沃爾瑪都哭了,都知道這種大型超市是集中採購的,從印度中小型企業採購30%能玩死沃爾瑪,搞到沃爾瑪不得不收購Flipkart來繞到進入印度。

有些印度人寄希望於和美國談判,我把老唐那張臉瞅了一眼---------就現在這位如此強烈的持有保護主義的總統?算了,有夢最好其實我希望的是RCEP能夠改變格局,目前RCEP的問題是很明顯的:中國一家獨大,中國13億人口,東盟人口約為6億,日本1億,韓國5000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加起來才2000多萬,中國是剩下幾個國家的近2倍。經濟也是,中國GDP約為13萬億美元,日本約為5萬億,韓國1.62萬億,整個東盟加起來大概3萬億左右,澳大利亞1.43萬億,新西蘭2000億,所有國家加起來也就11萬億左右,不抵中國一國。所以現在的問題是RCEP一強獨大,有點不平衡,搞不好就變成朝貢體制的翻版。

我相信各位之前也聽我說過,說中國是不是要建立新的朝貢體系,我個人是不喜歡所謂的朝貢體系的,能被逼的不得不搞,澳大利亞本來是想拉印度來進行制衡的,順便往印度賣點農產品,結果希望落空了。

推動不了的改革

我並不反對搞貿易保護,民族工業該保護的確實就是需要保護,這一點從印度的製藥業已經看出來了,印度的製藥業也是通過否定他國的知識產權,做仿製藥,然後再和外國進行談判,逐步拿到外銷的資格,一步一步開放的,沒有保護,就沒有今天的印度製藥業,印度必然淪為發達國家的傾銷市場,我並不是極端貿易自由主義者。
經濟不是宗教,不是一個政策走到死,不管什麼樣的經濟政策,在不同的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階段,就應該有不同的經濟政策,這是很正常的,發達國家基本上都遵循這條道路

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退出RCEP,印度錯失歷史機遇

以發達國家來看,英國在15世紀到18世紀初的時候,也搞羊毛工業保護,棉紡織工業保護,保護英國航海貿易壟斷,保護農業的穀物法,美國在1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也搞關稅保護,對外國工業品高關稅,
幼稚工業確實需要保護,問題在於印度已經過了幼稚工業保護期了,我記得當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也是情況異常嚴峻,下崗的不計其數,銀行不良債務高的驚人,不得不成立了四大資產公司進行壞賬剝離,甚至都波及到大學,當年的大學擴招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緩解大面積失業的壓力。大批大批的民族品牌就是因為WTO被成堆的收購,從南孚電池到樂百氏,從小護士到大寶,中國當年好不容易積累的一點家底被一掃而空。其實當年懷疑WTO的人也是不少的,從2001年開始,每年出一本中國WTO報告,詳細闡述中國加入WTO後的各項政策進展。

我覺得中國加入WTO,一方面完善了法律體系,比如說貨物貿易法律制度,服務貿易法律制度,知識產權,外商投資等等,另外一方面推動了行政改革,光中央就有28000項規制,省有10000項規制,城市平均7500規制,縣2500項規制,這些規制全部需要評估和排查,以符合WTO的精神。

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WTO,幾乎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還利用了緩衝期有步驟分階段的開放,付出的努力真的不少。


從目前這個點上,可以說印度的時機要比我們當年好,而且好得多,一方面由於和美國貿易摩擦,本身低端製造業已經外流,攔也攔不住,中國也不願意再去攔,低端製造業的利潤就那麼點,放在國內也沒人去幹,道理和威斯康辛州的富士康工廠一樣,廠子開了,招不到人,本身已經轉移了一波去越南了,但是越南體量小,才承接了一點,失業率就變成了2.17%,也就是說再轉移也沒什麼用,越南勞動力也枯竭了。
而印度在這個節點上掉了鏈子,措施這一波的轉移,老實說這種所謂的“命運時機”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的,一坐二等三靠天,從獨立建國以來,印度外部環境一直比中國強,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都在竭力討好印度,結果印度還是那個樣子。

Quora的印度網友在解釋這個事情的時候又說印度現在還沒有準備好之類的,而一說到中印差距,又開始大談特談中國改革開放比印度早云云,按照現在印度的狀態,是一直處於“沒準備好”的階段,有機會照樣不爭取。
等到這一波的各國貿易重新分配完畢,印度又成了孤家寡人。

制度劣勢

不客氣的說,今天的印度很多問題就是其不靠譜的制度導致的。

印度現在的很多問題,就是和其選舉政治有關。
美國有政黨制度,印度也有政黨制度,但是印度的政黨和美國不一樣,美國兩個大黨,民主黨和共和黨,一個左派一個右派,涇渭分明,印度不是,印度全國性的政黨六個,地方政黨54個,至於小黨,根據2014年的統計有1593個,而且印度的政黨還不像西方國家普遍的那種:左派和右派,而是極其複雜的劃分。

光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就有幾十個,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民族主義的政黨也有幾十個,這種高度分散化的政黨政治就逼的印度的兩個大黨: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不得不去和小黨結成政黨聯盟,搞拉幫結派。

搞拉幫結派的結果就是,在印度有大量的小黨和中央討價還價,只要手裡有席位,就握著席位待價而沽,哪個大黨開出的條件最好,那就支持哪個黨,而一旦對方黨派搞了稍微激進一點的改革,立即大肆渲染指責,當年的印度總理,國大黨的納拉辛哈·拉奧提倡搞高科技帶動經濟,改革國企,放寬進出口,被印度人民黨罵的狗血噴頭,結果印度人民黨上臺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照搬了納拉辛哈·拉奧的政策,。

我之前說的沃爾瑪也是一樣,國大黨辛格政府推行改革,放寬零售業政策,放沃爾瑪進來,結果印度人民黨聯合了一大批黨派強逼著辛格流產了其計劃,難道沃爾瑪現在在印度沒有營業嗎?其實也在營業,換了個姿勢進入印度罷了。
西方制度在印度水土不服的原因很多,很大程度上因為西方制度實際上有許多的“假設”,假設在一個國家有一個左派和右派,假設在一個國家有贊同貿易保護和反對貿易保護的,但是實際上印度並不是這樣。所有的印度政黨為了獲取選票,都選擇既鼓勵出口,又限制進口的政策,但是放什麼東西出口,放什麼東西進口這就是各個黨派利益博弈的問題了,而一到這種利益博弈,那就說不清對錯了,辛格開放西方超商進入印度是對的嗎?當然是對的,因為沃爾瑪可以改良印度的物流體系,為什麼後來失敗了?太多的零售商反對。

西方的制度在西方能夠順利實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小政府本身所致,西方國家的決策權力,大多數分散在行政,立法以及一些社會組織手裡,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集中在行政權手裡,所以西方可以這麼玩,是因為西方的行政權不如發展中國家那麼大,而印度一方面政府權力很大,另外一方面又搞選票政治,結果是既沒有中國的政策高效,又喪失了西方的自由經濟,兩頭捱打。

印度的利益集團有工商業利益集團和農業利益集團,零零種種大概七十多家,其中四大聯合會是最大的全國性組織,有代表中等工業企業的全印工業聯合會,代表英國資本的印度工商會協會,代表糧食交易商的全印糧食交易者協會聯合會,還有地方以地主為核心的全印農民協會等等。
有這麼多利益集團還不作罷,印度還有一大堆的奇奇怪怪的意識形態的組織,有民族利益,宗教利益,種姓利益等等各式各樣的集團,還有代表一定階層的集團比如說醫生,教師,律師之類的,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各式各樣的政治集團一點都不遜於美國,彼此集團之間互相交互,最後就依附在執政者的身上,形成遠超過中國的複雜的利益網絡。

所以在印度,經常出現類似於一個經濟利益集團+一個意識形態的利益集團+階層利益集團,反對另外一個經濟利益集團+意識形態利益集團+階層利益集團,這還沒完,另外還要加上教派的衝突,種姓的衝突,混雜在一起,形成世界上最為複雜的政治結構,遠甚於美國。

相對比而言,美國的政治真的很簡單,不管共和黨的候選人還是民主黨的候選人,只要他們隸屬於特定的黨派,我並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猜出其政策,印度那真不好說,即便是印度人民黨黨內,由於其結盟的小黨的利益訴求,往往天差地別。


所以印度經常發生這種事情:你鬧不清這個黨派導致是支持自由貿易還是支持保護主義,國大黨的辛格在執政的時候,要求開放零售商被印度人民黨否決,那你以為印度人民黨就支持自由市場了?不是的,2013年印度土地改革,印度人民黨的徵地政策又在國大黨的杯葛流產。

如果有一天國大黨執政了,突然又舊事重提,說要改革土地徵收,即便是國大黨拿出和印度人民黨一模一樣的政策,然後被印度人民黨否決,我都不覺得奇怪。因為往往決定其政策的,還不是本黨的意志,很多情況下是那些利益集團以及利益集團結成的小黨派所致,為了獲取他們的支持,得到執政地位,這些大黨就不得不妥協,而那些小黨普遍沒什麼節操,根本不會支持一個黨派走到死。
但是假設這是發生在美國,共和黨突然支持禁槍和墮胎了,民主黨百分之百的喜大普奔。
這次印度不簽約其實也算不得什麼,只是覺得印度按照這樣搞下去,工業化真的是遙遙無期。
其實印度搞小政府是對的,無論什麼政策, 能夠堅決執行下去,犯錯了不要緊,及時轉頭就行了,就怕印度這種反覆橫跳,原地打轉。

印度離開了也好,也不知道印度哪得罪馬來西亞了,馬來西亞一直強烈要求把印度踢走,這算是順了馬來西亞的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