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銀行業金融機構亮實招

寧夏固原市蔡川村地處六盤山特困地區,當地“十年九旱”,農作物種植收入微薄,2002年起封山禁牧,傳統養羊產業受到了制約,蔡川村發展舉步維艱。2008年,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郵儲銀行以小額貸款為抓手,在蔡川村進行試點投放。依託多年金融扶貧,蔡川村在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

《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郵儲銀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含已脫貧人口貸款、帶動服務貧困人口的貸款)結餘金額819億元。

郵儲銀行只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金融“活水”正流進鄉村角落。

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如何推動金融與扶貧有機結合?各行開展的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值得借鑑。《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工商銀行推出“銀行+保險+期貨”扶貧模式,發揮銀行機構、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在資金融通、價格發現、風險分散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滿足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和涉農龍頭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目前,該模式已在陝西、四川、內蒙古等地試點,覆蓋蘋果、花椒、玉米等多個產業,帶動和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0餘人。

為完善扶貧貸款風險補償,該行還推出“銀政通”業務,建立前中後臺“一體化”的銀政合作模式。允許深度貧困地區所在一級分行根據當地實際,自行與有需求、有能力的縣級政府部門合作,提高銀政合作效率。與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簽訂總對總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農業擔保貸款、扶貧貸款投放。截至目前,“銀政通”貸款餘額250億元,有貸戶近7000戶;與農擔公司合作發放貸款餘額近20億元,有貸戶超3000戶。

農業銀行通過擴大一級分行扶貧產品創新權限,增設貧困地區“三農”產品創新基地,支持各分行因地制宜創新金融扶貧產品。2019年以來,該行共計創新推出17項金融扶貧特色產品,總結推廣15種金融扶貧模式。《金融時報》記者獲悉,農行廣西百色分行為支持當地油茶產業發展,創新推出“油茶貸”產品,採取“農行+茶企茶農+政府增信或擔保公司擔保”模式,有效解決了茶企茶農抵押難問題。

為全力保證疫情期間扶貧資金需求,在人民銀行的支持下,農業發展銀行發行全球市場首單“戰疫情、助脫貧”雙主題金融債券等3只主題債。對受疫情影響地區客戶的46項服務收費一律減免。截至3月末,農發行扶貧貸款餘額客戶達6600戶,項目儲備1455個,融資需求達4400億元,均創歷年新高。

產業扶貧鞏固脫貧成果

國家開發銀行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之策,加大支持力度。通過與各類龍頭企業合作、扶貧轉貸款等方式,累計發放產業扶貧貸款2685億元,預計可帶動貧困人口40萬人。對貧困縣合作機構給予差異化准入標準和免擔保授信政策,加大轉貸款對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截至一季度末,累計發放貧困縣轉貸款170.8億元。

建設銀行推出“N+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業務模式,各分行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與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掛鉤機制。比如,貴州分行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發源地六盤水市,選取紅心獼猴桃產業進行試點,建設銀行為項目核心企業提供授信,支持其打造獼猴桃全產業鏈條;農民以承包土地入股項目,可獲得土地流轉費、務工收入以及核心企業的利潤分紅三項收入;作物種植風險和產品銷售風險完全由企業承擔,農戶基本不承擔任何風險,切實保障了農民群體利益,使農民真正轉變成農業產業工人。據悉,該項目解決了107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問題。

全力攻克難啃的硬骨頭

能否啃下“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這塊“硬骨頭”,關乎脫貧攻堅的成效。據介紹,農業發展銀行把支持完成剩餘脫貧任務作為攻堅重點,聚焦52個未摘帽縣和定點扶貧縣掛牌督戰,並建立了督戰臺賬實行“三清單”管理,健全和通報約談考核機制。一季度,農發行向52個未摘帽貧困縣同比多投放37億元,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投放182億元,餘額同比多增41億元。

農業銀行以國家扶貧重點縣、深度貧困地區、52個未摘帽縣為區域重點,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這一核心目標,圍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民生設施改善和貧困人口發展生產等領域,持續加大貸款投放,建立起“銀行讓利、企業帶動、貧困戶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2019年,農業銀行精準扶貧貸款增長19.4%,83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貸款增長18.1%,深度貧困縣貸款增長20.6%,分別高於全行貸款7.5個、6.2個和8.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該行對貧困地區貸款投放力度進一步加大,上述三項貸款分別增長7.5%、7.3%、8.4%,均顯著高於同期全行貸款增速。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