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十三)

知而不爭

“知而不爭”這一成語,意思是明知這樣做不智不仁卻不爭辯。多指不堅持原則。

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人墨翟《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公輸盤”又稱“公輸般”“公輸班”,即當時有名的能工巧匠。春秋時期,楚國幾代君王都想打到中原來,做中原霸主。宋國是楚國北面的鄰國,楚國要想戰勝中原諸侯而成為中原的霸主,必須首先滅掉宋國。宋國也不是好滅的,因此,楚惠王時,公輸盤被請到楚國做大夫,為的是讓他給楚國造攻城的雲梯。在當時,雲梯是最先進的攻城工具。公輸盤答應了楚惠王。雲梯造成以後,楚國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主張“非攻”,而且他又是宋人,當時正在齊國講學,有的說是在魯國講學,他聽說了這件事後,就要動身去楚國說服公輸盤和楚惠王,讓公輸盤不要為楚國做雲梯,制止楚惠王攻打宋國。為防而不及,他先讓他的弟子禽滑離帶著他的三百名弟子和他製作的防守器械到宋國來,幫助宋國守城,然後帶著他的兩個弟子出發去楚國。行走了十天十夜,“百舍重繭”,才趕到楚國的國都——郢,先去見公輸盤。墨子也是當時的能工巧匠,兩人之前就是熟人。公輸盤一見墨子到來,熱情地招呼他進屋坐下,不解地問:“您不遠千里而來,將對我有什麼吩咐呢?”墨子先生煞有介事地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我想借助你殺了他。”公輸盤一聽便現出不高興的神色。墨子便說:“我願意獻給你十鎰黃金。”公輸盤不屑地說:“你就是給我再多的黃金,我也不去。我一向奉行義,決不殺人。”墨子聽了他這話,覺得勸說他的時機到了,立即站起身來,再一次對公輸盤行了拜禮,說:“那好。請你說說你的‘義’在何方。我在北方聽說你為楚國造雲梯,楚國將用你造的雲梯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人口卻不足。現在要犧牲不足的人口,去掠奪更有餘的土地,不能認為是聰明。宋國沒有什麼罪,楚國卻要攻打宋國,不能說是仁義。你知道這些,卻不去爭辯,不能稱作忠。爭辯沒有結果,不能算是強。你奉行義,不去殺那一個人,卻幫助楚國去殺害宋國眾多的百姓,不可說是明智之輩。”公輸盤聽了他這番話,便服了他。墨子又問他:“那麼,你不能不為楚國做雲梯嗎?”公輸盤說:“不能。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說:“為什麼不向楚王引見我呢?”公輸盤說:“行。”

“知而不爭,不可謂忠”。《說文解字》中講:“忠,敬也,盡心曰忠。”就是說,忠是一個很嚴肅的信奉,人應該敬畏它;要做到竭誠盡責才是忠的表現。《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古人認為,“忠”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地負責完成分內義務的美德。公輸盤說“吾義,固不殺人”,那麼“義”就是公輸盤分內的事,公輸盤就應該盡心竭力,以實際行動完成這一美德。因此墨子就從這一點向他說“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而且“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智)類”,公輸盤不能不服他。公輸盤帶他去見楚惠王,結果楚惠王被說服。因此避免了宋國一場大災難。

“知而不爭”這一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例句:“慶聞君蔽於事為不明,臣知而不爭為不忠。”(《資治通鑑·梁紀·高祖太清二年》)

(3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