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社會人:你們忘了曾紅透香江的麥兜了嗎?

小豬佩奇社會人:你們忘了曾紅透香江的麥兜了嗎?

就上個月吧,我坐地鐵回家,發現坐在我身邊的一位男青年一直在看《小豬佩奇》的動畫視頻,邊看邊樂。

雖然人家看什麼動畫片是個人興趣,但我實在想不通這個學前教育動畫片哪一點能夠吸引成年男子?我忍不住發到微信群裡詢問,有朋友給我解惑:“你不知道現在小豬佩奇在抖音上有多火麼!”

我不怎麼玩抖音,所以並不知道小豬佩奇是怎麼火到成人世界的,也並不能get到“小豬佩奇紋上身”的社會人反差萌。真是糟糕啊,感覺自己跟不上潮流了!

當然,我自認為比很多“小豬佩奇社會人”更早認識這隻粉色的小豬以及她的親友們。因為我有個4歲的孩子啊,我給他讀過《Peppa Pig》系列繪本,帶他參加過上海某商場裡的Peppa Pig主題遊樂會,還給他買過小豬佩奇一家的塑料玩偶呢。然而,小男孩對小豬佩奇的喜愛也沒多深,今年是狗年,他現在是汪汪隊的忠實粉絲,一天到晚幻想自己是斑點狗消防員毛毛。

作為一個35+的老阿姨,粉色的小豬佩奇並不能喚起我的少女心,倒是讓我想起另一隻曾經紅透香江兩岸的小豬——麥兜。

如果說,來自英倫中產家庭的小豬佩奇是我們嚮往的生活,那麼生於香港九龍的草根麥兜才是我們最熟悉的日子。不同於2004年首播的小豬佩奇原本就是面向學齡前兒童的著名動漫IP,誕生於1990年的麥兜是作者獻給成年人的港式童話。

自2001年麥兜電影《麥兜故事》上映一炮而紅,之後又相繼推出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年)、麥兜響噹噹(2009年)、麥兜噹噹伴我心(2012年)、麥兜我和我媽媽(2014年)、麥兜·飯寶奇兵(2016年),共6部動畫電影,除了最近的一部,其他幾部豆瓣平均分都在8分以上。

可見,麥兜還是很有群眾基礎的。因為,麥兜的生活狀態我們並不陌生。

我們何嘗不是蝸居在擁擠熱鬧的街市裡,奮鬥終生可能也買不起眺望維多利亞港的千尺豪宅或山頂上的獨棟別墅。

我們也有一個精打細算過日子但仍然去不起馬爾代夫度假的母親,而我,至今只帶兒子去過上海奉賢區的碧海金沙。

曾經追求我們的“菠蘿油王子”,漸漸變成了身邊那個埋頭刷頭條、打農藥的油膩中年Loser,就算他們沒有拋棄妻子,很多女人和單親媽媽也差不多——孩子爹只是提款機,還總是不夠用。

我們小時候也上過像春田花花幼稚園那樣簡陋的學校,可麥兜的幼稚園再破,好歹還是雙語的呢!而我們的孩子上的民辦幼兒園還會爆出虐童的醜聞。我們曾經也有宏大的夢想,想當科學家、畫家、作家……長大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才華,只是做著平凡無趣的工作謀生;

我們都希望孩子有過人的天賦或是自學成才的學霸,將來不是華爾街精英就是在硅谷工作,最不濟也要在陸家嘴或中關村上班,可他要是像麥兜一樣呆呆笨笨慢半拍該怎麼辦呢?

這隻平庸、遲鈍、懶惰、又樂觀善良的小豬折射出絕大多數平庸失意的我們,麥兜蠢萌的形象和影片溫馨色調下是揮之不去的現實生活晦暗的底色,憨憨地笑過之後是喪氣和扎心。

拿著包子,我忽然明白,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原來愚蠢,並不那麼好笑,愚蠢會失敗,失望並不那麼好笑,胖並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有力氣也不一定行,拿著包子,我忽然想到,長大了,到我該 面對這硬繃繃,未必可以做夢、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我會怎樣呢?

在微信朋友圈和自媒體還沒有狂歡的年代,我們還能沉浸在情懷濾鏡裡療傷,可到了社媒躁動的今天,承認甘於平庸並不容易,直到,大洋彼岸另一隻小豬的出現讓我們看到色彩鮮豔的人生範本。

小豬佩奇,出生於一個幸福的英國中產家庭,而且屬於三代中產以上的階層。

關於她的家境和資產,有好事者已經從功利的角度八得很透徹。然而,最讓我豔羨的不是佩奇一家有房有車還有私家船,而是其堪稱典範的原生家庭。豬爸爸在大企業上班,運動和音樂都玩的很溜,樂於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豬媽媽在家SOHO,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豬爸爸和豬媽媽的美滿婚姻也是西方中產階級親密關係的範本,彼此相愛又互相尊重,即便人到中年仍然羅曼蒂克。

他們對孩子總是親切和藹,開明大度,似乎永遠不會衝著孩子大喊大叫發脾氣;同時,他們又是能堅持原則的,會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

佩奇有個年幼的弟弟喬治,但爸爸媽媽從來不會要求她“讓著弟弟”、“照顧弟弟”,她仍然是家裡被愛圍繞的小公主,心情好就跟弟弟一起玩,心情不好就“欺負”一下弟弟,簡直讓中國的扶弟魔姐姐們羨慕嫉妒恨。佩奇還享受著良好的教育資源,有校車接送,小班化素質教育,學校的教學活動很豐富:芭蕾、樂器、畫畫、演話劇、遊園會……還會組織小朋友戶外露營。

小豬佩奇社會人:你們忘了曾紅透香江的麥兜了嗎?

對為人父母者來說,《小豬佩奇》不是網紅,只是一部優秀的學前教育動畫。可是,當我們努力向著玫瑰色調的中產階級西式教育靠攏的時候,卻發現執行起來仍然身心疲憊。

首先,我們並不擅長經營豬爸爸豬媽媽那樣的親密關係,從戀愛到婚姻,我們的浪漫多半是被消費主義裹挾著,讓每個節日紀念日都過得錢包受損,即使我們熬過了七年之癢,也逃不開中年危機;

其次,工薪族的我們哪來那麼多自由時間陪伴孩子?養家陪娃之餘哪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覺得高質量陪伴簡直是種負擔,情願在工作、出差和出恭中尋求片刻解脫;

更關鍵的是,生活中我們很難保持心態平和,當被孩子磨光耐心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暴跳如雷,然後再陷入對“棍棒教育”的懊悔。我們太想當“完美的父母”教出一個“快樂的孩子”,可是我們四下比較,又無法容忍自家孩子沒心沒肺的快樂天真下去。

原來,我們所屬的階層以及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早就決定了人生大致的走向。

曾經麥兜的社會人,其實並不懂小豬佩奇。

當你跟隨潮流粉上佩奇的時候,也別忘了麥兜的平和、善良和溫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