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冇片,但有私家小书单

惭愧的是,最近半年我看书很少,可能是近几年来最少的。


即使是在家隔离的漫长时间,我也是更多用来补老电影,阅读的心情很少。

但与此同时,买书的频率倒是一点没降低。眼看书架已经放不下了,所以,这几年有了一个习惯,喜欢把我看过的喜欢的书,送给我亲密的朋友。


老友相见,赠旧书一册,我的快乐甚至比对方还多。


所以,今天,这个“读书日”的热度,还是要蹭的。


书读的虽然闲散,但要的是那份跟看电影不一样的心境。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作者:保罗·奥斯特


今日冇片,但有私家小书单


这是我最近半年多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最愉快的一次阅读体验。


很适合选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带一杯咖啡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阅读完。


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好读了。


作者奥斯特我形容就是毛姆+村上春树的融合体,既有毛姆极具聪慧的尖酸刻薄,也有村上对生活细节细腻独到的观察。


但其风格和前两位不同的是,他的字间有一种独到的轻松感,这种轻松感不是高高在上的遗世独立,而是深度参与生活之后,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豁达,这豁达本身让人感动。


这豁达也不纯粹等同于乐观,至少在这本书里,主人公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主角是一个退休的保险员老头,他患了绝症,因为脾气怪异,妻子离开了他,女儿也跟他很疏远。


他并没有为此感到灰暗,而且安心地选择了布鲁克林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并且打算写本书,纪录下这辈子遇到的各种荒唐人荒唐事,他为这本书取名为《人类愚行大全》。


《布鲁克林荒唐事》不是一部强剧情的类型小说,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不是跟着作者去推进主人公的人生故事,而是听他漫不经心地絮叨,讲各种突如其来的分支故事。至于主线故事,就是他在这个小镇上,通过电话修复着跟女儿的关系,有一搭没一塔地勾引着酒吧的已婚女服务生,以及陪着自己的侄子一起暗恋街角某个“完美的年轻妈妈”。


整本书就像一部散漫的电影,很多描述颇具电影感,毕竟奥斯特也是拿过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的人。


“不要气馁。多多保重自己……到公园去骑车。梦见我完美的金身玉体。服你的维他命。一天喝八杯水。给大都会棒球队捧场。多看电影。工作不要太卖力。跟我一起去巴黎旅行…… 每顿饭后都要刷牙。过马路不要闯红灯。保护小人物。也维护你自己。记住你有多美。记住我多爱你。每天喝一杯加冰的苏格兰威士忌。要深呼吸。始终睁开你的眼睛。躲开油腻食品。心安理得地睡安稳觉。记住我多爱你。”


接下来我准备读奥斯特另一本著名的《幻影书》,微信读书上就有,有人一起吗?


无光之海

作者:白石一文


今日冇片,但有私家小书单


最近因为“小黄片”《火口的两人》,让原著作者白石一文再次火了一把。


但其实,他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日本作家,他的《你是我的命运》和《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没错,就是五月天的那首歌名,阿信拿来用的)我都很喜欢。


我喜欢白石一文,是感觉他书里很多人物的人生定位跟我很合拍,他书中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于世俗生活而又刚好越过世俗生活。他总能把这种痛苦描述的特别到位,没有村上那么精致,也不会伊坂幸太郎那么诙谐自嘲。


而这本《无光之海》是白石一文相对不那么出名的一本小说,但依旧非常白石一文。


这是一本关于疲惫的书,男主角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建筑公司高管,曾经是穷小子的他,因为攀上了富贵人家,而进入大企业,最终成为高管,实现财富自由。故事里,他跟结发妻子离婚多年,妹妹的离奇死亡让他痛苦不已,他身心疲惫,可又无法任性地扔下公司不管。


然后,他遇到了一个贫穷但开朗的年轻女人,比他年轻很多,他忍不住想亲近这个女人——需要特别说明的,他没有爱上她,也没有想跟她发生关系。就只是一种奇怪的非性的吸引。


好像描述类似的感情,总是日本小说最擅长的事情。这种极小概率发生但其实真实存在的另类情感,一旦被准确地描述出来,我就觉得,啊,文学真是太伟大了。


这真是一本孤独的书啊,不过,好在虽然一直孤独,但结尾总不算坏。


就像孤独本身也不全然是坏事一样吧。


一个人在陌生的公园,看金色的夕阳洒在湖面上,然后慢慢看着湖水被黑暗吞噬。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也希望《火口的两人》早点出中文版,我要买一本收着。


生吞

作者:郑执


今日冇片,但有私家小书单


去年看完《十九年谋杀小序》之后,被人疯狂安利的国产悬疑类型小说。


让我意外的是,虽然这是一部强叙事高悬疑的类型小说,但作者郑执的文笔很好,在这个波折的故事之外,有非常漂亮的人物描述和心理刻画,我甚至认为,这是一部文学性强于故事的小说。


而故事背后那个东北衰落的时代背景,也隐隐若显,恰到好处。


我还没看过郑执其他的书,但至少从这本来说,不输给最近几年风头正盛的双雪涛,虽然都是东北作家,且故事深处都有破败东北的哀鸣,但哀鸣的方式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生吞》的故事围绕着一个13岁的”不检点少女“黄姝的死亡事件展开。多时间线叙事,多人物视角,暗恋黄姝的懦弱男同学,黄姝最好的闺蜜,还有班级里一个性格缺陷的数学天才,以及一位苦苦追案的警察,同时也是黄姝闺蜜的父亲。


案件本身惨烈又哀伤,尤其是最后设的那个局可谓精妙。但我还是更被故事里的人物打动,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哀,各有各的困。


对那几位少年之间既简单又纷繁复杂的友谊描写,最是动人,这些情节如果拍出电影,那多少显得有些滥俗,但通过精妙的文字展现,就有了不一样的迷人味道。


读到最后,我对案件的进展以及凶手到底是谁几无关心,但我被这个灰暗故事里所有人的痛苦挣扎而打动,那些痛苦被他们一起使劲使劲地抹去,最终抹出了一地悲凉的血来。


天生变态狂

作者:詹姆斯·法隆


今日冇片,但有私家小书单


在微博上无意间看到的一本书,作者詹姆斯·法隆是美国最顶级的神经科学家,他几乎可以说是这个地球上最懂人类大脑的科学家了。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进行心理变态者的脑部结构研究,因为这个话题的天然传播性,他在学术圈外获得了很大的知名度,还经常被邀请发表一些关于心理变态的演讲。


他还和著名恐怖片《人皮客栈》系列的导演伊莱·罗斯成为了好友,后者邀请他成为很多变态题材恐怖片的幕后顾问。


他通过对成千上万个心理变态者——其中不乏大量变态杀人狂的脑补CT扫描发现,这些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当然这种变异很细微,只有最顶级的脑神经科学家才能发现。


然后,上帝对他开了个玩笑。


某一天,助理把最新扫描的几十份“变态者”的脑部CT放在他办公桌上,为了便于他更加客观的研究,这些CT的名字都被打了码。


法隆很快就发现了其中一张CT有明显的“变态”特征,可当他撕开姓名贴之后,他惊呆了。


这张CT居然是他自己的,是助理把他们混到了一起。


也就是说,他多年总结出来的所有心理变态者都拥有的脑部特征,他自己都有。


请注意,这不是小说哦,这是作者詹姆斯·法隆身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于是,他开始自省自查,自己真的是心理变态吗?


自己会不会哪一天突然成为变态杀人狂?


会不会哪天早上醒来就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和院子里的狗全部杀掉?


在这本书里,他首先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


毫不谦虚的说,他是个人生赢家。从小性格温和但又不懦弱,学习好,还非常擅长运动,橄榄球打的很棒。


和妻子是青梅竹马,两人高中相恋大学结婚,育有三个孩子。


没有出轨,没有家庭暴力。


事业上也是如此,教授头衔,还有好几家生物公司。同事和学生都夸他好,没有出现过任何丑闻。


他无论怎么审问自己,都得不出自己有一丝“心理变态”的可能。


“天地良心,我真的没有对任何一个人,产生过恶意啊!”


可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名科学家,所以,在他自省自查自己人生的同时,又在用大量的医学术语和理论去证明:


我的理论是有医学根据的,没问题的。


于是,悖论出现了,如果他不是一个变态,那他就亲手推翻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


如果他是一个变态,那他什么时候会爆发呢?


在更加严苛的自我审查中,他还是“强行”嗅到了一点点自己身上跟“变态”有关的东西,比如某种程度的“缺乏共情”——很多时候对外界表达出来的同情或热爱,只是教育告诉他应该这么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还有对妻子的爱,他在颇具勇气的自剖中承认,他很爱他的妻子,并且非常尊重她,觉得她是很棒的妻子和母亲,可似乎,他又怀疑这种感情跟真正的爱情不太一样——没有那种激烈的荡漾感。当然,他也从未对其他女人产生过这种感情。


他是不是根本就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别人的能力?甚至包括对自己的孩子——尽管看上去,他跟孩子的感情很好。


他通过深挖自己的族谱还发现,他的血脉里,出过不少变态杀人狂,很多都是弑亲——把自己家人给杀了。


所以,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心理变态?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都想给自己做一个类似的脑部CT了,不过作者说了,这种CT一般医疗机构做不了,做了也没人看得了。


也就是说,我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了。


另外,疫情期间跟很多人一样,我看了加缪的

《鼠疫》,这本太出名,不再赘述。看的感觉就是,把时间地点遮住,简直就是在描述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场疫情。正如那句话所说,人类从历史上汲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从历史上汲取任何教训。


此外,过年期间我还重读了余华的《活着》,相比张艺谋给予电影里的那一丝暖意,我更被电影里那从头至尾的苦难打动。


以上。


希望下半年再推书单的话,能有更多的陈列。


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