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艦艇“千里眼”的英雄

人物小傳:劉冬利,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信息作戰系雷達聲吶教研室主任,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1次,入選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立二等功1次。

艦載雷達是艦艇名副其實的“千里眼”。但這些“千里眼”也有“看不清”“看不準”的時候。

幾年前,劉冬利在部隊調研中發現,有的艦艇雷達還使用過去陳舊的方法,既費時費力,還容易產生精度誤差。

雷達精度誤差大,將直接影響艦艇作戰效能。面對戰鬥力建設急需,剛剛完成岸基雷達精度標定研究的劉冬利,決心將研究方向瞄準艦載雷達。別看是從岸上移到海上,由於艦載雷達種類數量多、精度要求高,一切研究都要從零開始。

校對雷達,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找到一個比雷達精度更高的參照物來標定。為此,劉冬利帶領課題組成員一頭扎進海量的資料庫中,尋找更加高效、精準的標定手段。

擦亮艦艇“千里眼”的英雄

一次,他查閱相關資料,腦海裡突然閃現出靈感:雷達雜波主要存在近距離,如果利用數字延時方式,製作出一個在雷達屏幕上顯示距離足夠遠的電子“假目標”,就能擺脫地面物體的影響,達到精準標定的目的。

找準研究方向,更加嚴峻的問題卻擺在劉冬利面前:如何提高距離延時精度?當時,市面上所有的電路都難以滿足設計要求。

“市場上買不到,我們就自己造。”劉冬利帶領課題組一頭扎進實驗室,憑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先後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首次將延時精度較以往提高80%以上,而且通過採取超帶寬技術,實現了艦載雷達信號頻段的全覆蓋。

為了進一步解決仰角標定問題,劉冬利提出通過改造無人機、掛載反射和定位裝置,製作出一臺可移動、可伸縮的標校塔。

沒想到,出師不利。由於加載了大量設備,引起了機體共振,無人機剛剛起飛就抖動不止,甚至撞掉了槳葉,只能返廠修理。於是,劉冬利主動找到地方專業無人機公司尋求幫助,沒想到企業的回覆是難以解決。

面對這一難題,有的課題組成員思想產生了動搖:“連專業公司都沒有把握,我們又是‘門外漢’,難度太大,還是放棄算了。”

“決不能輕言放棄!”面對困難,劉冬利選擇了迎難而上。他白天鉚在工廠跟著工人們一起調試設備,晚上自學無人機相關理論知識。整整2年時間,數不清飛過多少架次,終於實現無人機順利升空。

系統剛剛研製成功,就迎來了一次實戰檢驗。那年,一艘軍艦在參加演習前,負責引導導彈發射的火控雷達突發故障。臨危受命,劉冬利帶著最新科研成果來到部隊,很快便完成雷達誤差修正,確保演習任務順利完成。

一戰成名,這套艦載雷達標定系統成了“香餑餑”,迅速裝備多家部隊單位。經海軍專家組評定:該系統將一艘艦艇多部雷達的標定時間大大縮短,總體技術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對水面艦艇作戰能力提升具有突出貢獻。

面對榮譽,劉冬利說:“為提升部隊戰鬥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是軍人職責所在!”

不久前,由他領銜的某創新科研團隊正式成立。他整合了多學科領域的科研力量,正朝著更前沿、更具實戰意義的研究領域發起衝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