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症狀 疑與新冠有關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從臨床來看,兒童感染率確實比成人低,而且多為輕症。然而,就在各國陸續解禁、復課時,有報道稱多國兒童突患重疾,其中部分感染了新冠病毒。

據英國媒體4月28日報道,過去三週內,在英國倫敦和部分地區發現很多兒童患上了一種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這種疾病會使兒童產生高燒、皮疹、腺體腫脹、呼吸困難等表現,與川崎病類似。隨後,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法國、美國等國家近期相繼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兒童。

英國國家衛生局發佈緊急警報,這些病重孩子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還有一部分孩子的血清檢測呈現出曾感染新冠的證據。至少12個孩子被送進了ICU重症病房搶救,1個孩子危重,已經無法自主呼吸,已使用“人工肺”(ECMO)。

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顯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與病毒感染有關。據報道,英國多名醫生懷疑,兒童患上這種重疾可能是“感染後的炎症反應”,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導致免疫系統過度運轉。但據目前報道,這些兒童只是疑似川崎病,尚沒有證據說明川崎病是新冠所致。

北京兒童醫院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杜忠東告訴記者,根據以往的流行病學資料,川崎病在亞洲高發,好發於亞裔兒童,在歐美髮病率不高,算是罕見病。但此次歐美很多兒童新冠病毒感染後患此病,在我國和日本則沒有類似現象。這可能是感染冠狀病毒後誘發了川崎病的潛在發生機制不同有關。川崎病至今病因不清,目前研究發現主要與病毒或者其它微生物感染後誘發某些攜帶易感基因的兒童造成的免疫紊亂有關,感染可能是誘因,但不同人種的攜帶的易感致病基因不同,也因此出現了不同症狀。

川崎病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絕大多數兒童可以治癒。唯有不到1%兒童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瘤,需要長期治療。但本次歐美類似“川崎病”症狀的兒童即使按照川崎病正常治療,很多仍然症狀很重,有的甚至無法痊癒,與以往也不符。杜忠東提醒,感染冠狀病毒後誘發的“川崎病”較為複雜,仍需進一步研究。

福州總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新民介紹,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症狀表現為持續性高燒、皮疹、口唇紅、手掌及足底脫皮、以及淋巴結腫大等。這個病的首發症狀是高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紅熱。川崎病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判斷是否患上了川崎病,主要看有沒有以下5方面的表現:

一是經過抗感染治療後仍有發熱且超過5天,發熱後2~4天,出現以軀幹、四肢為主的瀰漫性充血性紅斑,以前胸、後背最為多見,面部、四肢也可以見到。這種皮疹大約持續4~5天后才消退;

二是發熱後雙眼球結膜瀰漫性充血;

三是口唇潮紅如櫻桃,並口唇乾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頭髮紅,可見芒刺,好似楊梅;

四是病初(1~9天),手指和足趾腫脹、發硬,手和腳的掌面發紅。經過治療進入恢復期時(9~21天),出現沿手指和腳趾端指甲床成模樣地大片脫皮,有的寶寶肛門周圍的皮膚也出現脫皮;

五是在頸部可觸摸到腫大的非化膿性淋巴結,約蠶豆大小。如果6個症狀中只出現5個,或者出現4個且通過心臟超聲檢查證實了冠狀動脈瘤(或動脈擴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確診為川崎病。

陳新民提醒,如果能避開誤診,早發現早治療,川崎病並不是疑難雜症。在兒童發病10天以內治療都算早期,絕大多數兒童可治癒。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發現早期症狀及時帶孩子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