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

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經籍志》;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也有稱《將苑》的,如《百川書志》。《漢魏叢書》雖於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都有,核其內容,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書異名。原著言簡意賅,妙語連珠,警句迭出,在文學上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是諸葛亮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原文共50篇。諸葛亮在書中博採《孫子》、《吳子》、《六韜》、《左傳》之言,從各個角度論述為將之道,是反映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諸葛亮本人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治軍帶兵方略的集中體現,對於今天的現實生活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執掌兵權〔兵機第一〕

兵權者,是三軍之司令,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兵權是統率軍隊的權力,是掌握三軍生殺予奪之權的“司命”,它使統帥有了賴以懾服人的威嚴與勢力。將領能執掌兵權,操控軍中至高無上的威勢以遂行領導統御,那就好像猛虎插上雙翼,能自由翱翔於四海,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對付。如果將領失去兵權, 無法操控軍中高於一切的威勢,則就像魚龍離開了江河湖海,要想遨遊大洋,奔濤戲浪,又怎麼可能呢?

五大惡人〔逐惡第二〕

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贊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

軍隊和國政的弊病,有五種情況危害最大:

(1)陰結朋黨,相互勾結,誹謗賢臣,誣陷忠良;

(2)生活奢侈,衣著華麗,服飾不依定規,標新立異。

(3)虛妄地誇飾迷信的邪術,胡亂宣傳神鬼的法力;

(4)專門窺探別人的隱私是非,出於私心煽動群眾;

(5)專務尋覓利害得失的時機,暗中與敵人勾結。

這五種人就是所謂的奸佞、虛偽、違背道德的人,對於這些人必須加以疏遠,不可接近。

鑑識人物〔知人第三〕

知人之道有七焉。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沒有什麼比正確觀察、瞭解一個人的品性更難得。因為善良與邪惡的差別雖大,但實情和表徵的分辨往往並不明顯。有的人貌似溫柔善良,實際上是虛偽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敬謹慎,可是卻心懷欺詐;有的人表面上勇敢,而實際上內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盡心盡力,而實際上並不

忠誠可靠。儘管如此,辨識人心依然可以採取以下七種方法:

(1)以是非混淆他,察看他的心志;

(2)以言辭論辯使他困窘,觀看他是否有應變能力。

(3)向他詢謀問計,觀看他的見識如何;

(4)告訴他災禍困難,察看他的勇氣如何;

(5)用酒灌醉他,觀看他的本性如何;

(6)請他面對著財物利誘,觀看他是否廉潔;

(7)要求他定期完成某事,看他是否可靠。

將帥之才〔將才第四〕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謂之仁將,……見賢如不及,從諫若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謂之大將。

將領的才具約可分為九種:

(1)能以仁德引導部下,能以禮法來治理軍隊,能體恤士兵飢餓寒冷,洞察士兵辛勞艱苦,這樣的將領稱為仁將。

(2)遇到因難不苟且逃避,不被名利困擾,有為國捐軀以死為榮之志,決無苟且偷生甘受恥辱之意,這樣的將領稱為義將。

(3)地位顯貴而不驕慢,打了勝仗也不居功自恃,賢明而又能甘居下位,剛直而又能忍受屈辱,這樣的將領稱為禮將。

(4)有變幻莫測之術,進退呼應,能隨機應變,備有多種方案,能夠轉禍為福,面臨危境而能克敵制勝,這樣的將領稱為智將。

(5)對勇於前進的給以優厚的獎賞,對於臨陣後退的給予嚴厲的懲罰,獎賞不逾時,懲罰不避貴賤,這樣的將領稱為信將。

(6)腳步輕捷,勝於奔馬,勇氣超人,善用戟劍等武器,常是戰場上的靈魂人物,這樣的將領稱為步將。

(7)善於攀登高山,深入險地,馳騁射箭,迅捷如飛,進攻時身先士卒,撤退時殿後掩護,這樣的將領稱為騎將。

(8)奮起神威冠蓋三軍,激揚意氣蔑視疆敵,不屑於小小的爭戰,面對疆敵能勇往直前,這樣的將領稱為猛將。

(9)親近賢能的人如同感到自己的不足,聽從正確的意見如順流的河水一般,寬厚而又剛直,勇敢而又多謀,這樣的將領稱為大將。

將帥之器〔將器第五〕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曉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領的才器不同,其發揮作用的大小也不相同:

1.若能洞察奸佞,偵察禍患,為大家所佩服,這就叫作十夫之將。

2.能起早睡晚,說話周到明晰。這叫作百夫之將。

3.直爽而又有謀略,勇敢又能拚鬥,這是千夫之將。

4.儀表威武,內心熾烈,瞭解部下的辛勤勞苦,體恤部下的飢餓寒冷,這是萬人之將。

5.能薦賢舉能,一日比一日更加謹慎,真誠守信,寬宏大量, 擅長治理紛亂的事務,這是十萬人之將。

6.能以仁義友愛與部下和諧相處,以信用義氣使鄰國順服,上知天文氣象,中察人際世事,下通山川地理形勢,看待四海之內,如同家室一般,則是能治理天下、威服四夷的大將。

將帥之弊〔將弊第六〕

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之而不以禮。

為將者常犯有八種弊端:

(1)貪婪不知滿足;

(2)嫉妒比自己高明的賢能之人;

(3)聽信讒言,重用奸佞之徒;

(4)能估計敵人卻不能衡量自己的情況;

(5)遇事猶豫不能決斷;

(6)荒淫無度,沉溺酒色;

(7)為人奸詐,色厲內荏;

(8)言語狡詐,不依禮行事。

將帥信念〔將志第七〕

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驚,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刀兵是天下的兇器,將領是艱難危險的職務。器物太剛強就會遭到摧折,任務太繁重就容易遇到危險。因此,只要是優秀的將領就不會依賴軍隊的強大,不會仗恃勢力,受到親寵不沾沾自喜,受到羞辱不感到害怕,見到利益不生貪婪之心,見到女色亦不起淫亂之意,他勇於以身殉國,這是他唯一的信念。

上善之將〔將善第八〕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一位出色的將領,必須具備“五善四欲”。

五善:(1)善知敵之形勢。(2)善知進退之道。

(3)善知國之虛實。(4)善知天時人事。(5)善知山川險阻。

四欲:(1)戰欲奇(作戰要能出奇制勝)。(2)謀欲密(謀略要能密不透風)。

(3)眾欲靜(治軍要能嚴守紀律)。(4)心欲一(意志要能堅定如一)。

剛柔之將〔將剛第九〕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剛。純剛純強,其勢必滅。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善於用兵的將領,其剛強不可摧折,其柔韌不可屈服,如此方能以柔克剛,以弱制強。如果是單純的柔與強,其力量必定逐漸地削弱;若是純粹的剛與強,則是導致脆而易折的下場。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剛柔互濟,才合乎制勝的常道。

驕吝之將〔將驕第十〕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不致命則無功,軍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

將領不能夠驕傲,驕傲就會失去禮義。失去禮義則親信就會離去;親信離去,部下士兵就會背叛你。做將領的不能夠吝嗇,吝嗇就不肯給予部下獎賞,不給予獎賞則士兵不會效死命去作戰,士兵不肯效命就不會建立軍功,不能建立軍功則國家就會虛弱,國家虛弱則敵人就會相對的強大起來。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有周公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驕傲而吝嗇,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顧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五強八惡〔將強第十一〕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勵俗,孝悌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沉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

將領有五強八惡。

五強:(1)高風亮節,可以改變風俗;(2)敬長愛幼,可以揚名天下;

(3)守信用,講義氣,可以廣交朋友;(4)深思熟慮,可以容納眾人;

(5)身體力行,可以建功立業。這是將領的五項超人之處。

八惡:(1)雖能謀劃,卻不能分清楚是非;(2)雖重禮儀,卻不能任用賢能之人;

(3)雖然有法制,卻不能公正執掌刑法;(4)雖然富裕,卻不能接濟窮困之人;

(5)雖有智慧,卻不能防患於未然;(6)雖然能深思熟慮,卻不能防止微小細密的問題發生;(7)雖然官運亨通,卻不能舉薦所瞭解的人;(8)雖然仕途不順,卻不能沒有怨言謗語。這就是所謂的八種惡害。

受命出師〔出師第十二〕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

古時國家如遇有危難,國君便要選拔賢明能幹的人而任用之。國君齋戒三日,進入太廟,面向南方站立,將領面北而立。太師把鉞(古時一種像斧子的武器)進獻給國君,國君拿著鉞的柄授給將領,說:“從此以後,軍中一切事務由將軍裁決。”又命令道,“見到敵方空虛則前進,見到敵人強大則後退。不要以自身的顯貴而輕視別人,不要以個人的見解而違背了眾人的意志,不要依仗功勞能力而驕傲,不可行事悖離忠信。士兵未得歇息時,自己不能先休息;士兵未吃飯時,自己不要先吃,全軍上下要共體寒溫,勞逸均等,甘苦與共,危難要平均分擔。苟能如此, 則士兵一定能盡死力效命,敵人必定滅亡。”將領接受君王的訓令,打開北門,率軍而去。國君送出北門,彎腰推著將領的車子,說道:“前進或後退要掌握時機,軍中諸事,不再由國君安排,號令概由將軍發出。”古人用兵授權是如此地慎重,使得將領上不必慮及蒼天,下不必慮及后土, 能無畏敵人於陣前,不念及君王於背後,智睿之士為他定謀劃策,勇敢善戰者為他拚死搏鬥,所以能對外戰勝敵人,對內建立定國安邦之功,揚名於千秋萬世,造福於子孫後代。

適才適所〔擇材第十三〕

夫師之行也,有報國之士、突陣之士、搴旗之士、爭鋒之士、飛馳之士、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

軍隊是各類人才聚集的團體。

1.那些好勇樂戰、敢獨自向強敵挑戰之人聚集成一伍,稱為“報國之士”;

2.氣冠三軍、才力勇捷之流合為一伍, 稱為“突陣之士”;

3.輕足善步、走如奔馬之徒合為一伍,稱為“搴旗之士”;

4.騎射若飛、射無不中之人合為一伍,稱為“爭鋒之士”;

5.有射必中、中無不死之流合為一伍,稱為“飛馳之士”;

6.善用勁弓強弩、遠而必中之徒合為一伍,稱為“摧鋒之士”。

以上這些都是部隊中寶貴的人才,指揮官應分別根據他們的才能加以善用。

順天知人〔智用第十四〕

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 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為將之道,必須順應天侯,掌握時機,操縱人和以求取勝利。天候方佳,時機不對,卻要調動人馬有所行動,這叫“逆時”。時機雖好,天候不對,卻要調動兵馬有所行動,這叫作“逆天”。天候、時機俱佳,為將者卻偃兵息鼓,這叫作“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列陣式〔不陣第十五〕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滅。

古時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不動用軍隊,善於指揮軍隊的將領不列隊為陣,善於列隊為陣者不輕易作戰,善於作戰者不會失敗,即使戰爭失利也不會造成國家傾覆。

從前,聖人治理天下,使人民安居樂業,到老也不相互攻訐,可以說是善於治理國家而不動用軍隊了。帝舜修治典刑, 皋陶設立獄官,人民不觸犯法令,刑罰無處可施,可以說是深通軍事政治,而不列隊為陣了。大禹討伐有苗(即三苗,古部族名),舜拿著幹,揮舞著羽扇,三苗便歸順了,可算是善於列隊佈陣而不用打仗的了。齊桓公南面征服了強大的楚國,北面征服了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稱北戎),可算是善於征戰而不失敗的了。楚昭王(熊姓,名軫,春秋時楚國君主)遭到吳國入侵的災難,逃奔秦國求救,終於能返回楚國,可算是屢次失敗卻能免於亡國的例子。

將帥誡律〔將誡第十六〕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故用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將能若此,嚴號申令而人願鬥,則兵和刃接而人樂死矣。

《尚書·旅獒》中說:“輕侮有德有才的君子,人們就不肯為你盡心;狎侮庶民百姓,人們就不肯為你效力了。”因此,用兵的要務,在於收攬天下英雄之心,嚴格執行賞罰獎懲,操持允文經武之道,熟諳剛柔互濟之術;悅樂禮樂之治,崇尚詩書之教,仁義為先,智勇居後;靜若深淵

的潛魚,動如靈活的水獺;離散敵方的聯盟,摧折其精銳武力,讓我軍的旌旗輝耀於麗日之下,在金鉦戰鼓的節奏下進退如儀;撤退時如山嶽般的穩重,前進時如狂風暴雨般的迅猛;攻擊的威力無堅不摧,山崩地裂,合戰的威力所向無敵,聲勢若虎。從容面對迫近之敵,用好處引誘

貪利之敵;陷入混亂之敵應乘機攻取,態度謙卑之敵應驕榮其意;離散他的親附勢力,削弱他的堅強實力。對於本軍內部,應盡力安頓危疑不安之人,撫慰心懷恐懼之人,懷柔心有異志之人,平反蒙受冤屈之人,壓抑強橫無禮之人,扶助力量薄弱之人,親近智謀深遠之人,覆滅進讒分化之人,攫奪財物分散眾人。在領兵作戰方面;不以倍於敵人的兵力攻擊弱者,不恃眾輕敵,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君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擄獲財帛不納入私囊,俘獲人質不充為己用。為將者如能實踐以上各個細節,自能號令嚴明,士卒甘於戰鬥,一旦臨陣廝殺,全軍上下必然樂於效死。

有備無患〔戒備第十七〕

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乃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窬息,可不懼哉。

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務,莫過於警戒防備敵人的侵犯。假如有了毫釐之差,謬誤就會有千里之遠,甚至會全軍覆沒,將帥被殺,危險的形勢瞬息就可到來,能不令人害怕嗎?因此在患難時,國君與臣子顧不上吃飯而謀劃對策,選擇任用賢良之人。若是安於現狀,而不考慮危險, 敵人來了尚不知道害怕,這就是所謂的燕子在帳篷上築巢,魚在鍋中游嬉,死神立刻就會降臨。《左傳·隱公五年》說:“不防備意外,就不能帶兵作戰。”又說:“有所戒備,便沒有憂患,這是古來良善的政治。”又說:“黃蜂與蠍子雖小,尚有毒螫以求自衛,何況一個國家呢?”沒有戒備,即便是人多,也不可以依恃;因此說:“有所戒力,則沒有憂慮。” 所以三軍行動時,不可沒有戒備。

教育訓練〔習練第十八〕

軍不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軍隊若不演習操練,一百個人也不能當一人用;經過訓練之後,一人可當百人使用。因此孔子說:“不經過教育就驅使人民去作戰,這等於是拋棄他們。”又說:“善人教育人民七年,便可以讓人民從事作戰了。” 這就是說,保家衛國的戰士,一定要經過教育訓練。教之以禮義,誨之

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因此人人都知道守法向上,然後再加以訓練,臨陣衝鋒、射箭騎馬、長途行軍、前進後退、集合解散、陣形變換……等等。教成一人可以訓練十人,十人可以訓練百人,百人可以訓練千人,千人可以訓練萬人,萬人可以教成三軍。經過這樣訓練的軍隊,才可以用來戰勝敵人了。

害群之馬〔軍蠹第十九〕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一個部隊之中,往往會發生:

(1)擔當偵察任務而疏忽遺漏,負責烽火警報而失職;

(2)未於所規定的時間準時到達指定地點;

(3)違犯軍令,錯過戰機,阻擋擾亂士兵的行動;

(4)忽前忽後,不按金鉦戰鼓行動;

(5)身為軍官卻不關心體恤士兵,毫無節制地削減剋扣軍餉;只顧自己謀求私利,不關心士兵的飢餓寒冷;

(6)散佈離奇怪誕的邪說, 胡亂推測吉凶禍福;

(7)無事生非、呼號喧鬧,企圖驚擾全軍上下;

(8)恃勇不受管制,專橫凌犯上級;

(9)掠奪府庫財物,擅自發放錢財。

這九種人是軍隊中的蠹蟲,如果任由這九種人胡作非為,任務一定會失敗。

培養心腹〔腹心第二十〕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身為帶兵將領,必然有腹心、耳目、爪牙一類的部屬。沒有腹心之徒,如同人在夜間行走,會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耳目之人,猶如身處昏暗中,不知如何運轉活動;沒有為之出力賣命的爪牙,猶如飢餓的人吃有毒的食物,沒有不死的。因此凡是好的將領,一定得有廣聞博識、足智多謀者作為腹心,有深沉明審、謹慎細密的人為之探聽消息,有勇敢剽悍、善於作戰者為之賣命效忠。

戰爭法則〔謹候第廿一〕

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焉。一慮;二詰;三勇;四廉;五平;六忍;七寬;八信;九敬;十明;十一謹;十二仁;十三忠;十四分;十五謀。戰爭失敗、喪失軍隊,無不是由於輕敵而招致禍患的。因此興師動眾必須按照戰爭法則而行,如有違背就會招致不幸。

戰爭法則有十五條:

(1)思慮精詳,務使敵情偵察明確;(2)追究責任,促使守望放哨的人謹慎心細;

(3)勇敢善戰,即使敵人眾多也不屈不撓;(4)行事廉潔,見到利益時要多考慮仁義;

(5)公平無私,賞罰均勻;(6)徹底忍耐,包容一切;(7)寬厚待人,尊賢容眾;

(8)講究信用,遵守諾言;(9)態度恭敬,優禮賢能之人;(10)明察秋毫, 不輕信讒言;

(11)處事謹慎,不違背道理;(12)仁民愛物,善養士卒; (13)忠貞不二,以身殉國;

(14)瞭解分際,知止知足;(15)深通謀略,知己知彼。

決勝三機〔機形第廿二〕

以愚克智,命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 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愚蠢反能戰勝智慧,這是命中註定反常的事;以智慧戰勝愚蠢,才是合乎邏輯的常道;以智慧戰勝智慧,則必須搶得勝機,這之中有三個不可輕忽的決勝因素:

(1)事(事件、事物、事態的發展);

(2)勢(形勢的變化);

(3)情(情理、情意、情境的流轉)。

事機出現而不能應對,不是智慧的表現。勢機動盪而不能操控,不是賢能的作為。情機萌發而

不能行動,不是勇敢的態度。一個賢能的將才,必須要因應機變,創造決定性的勝勢。

軍令如山〔重刑第廿三〕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 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

吳起說:“鳴金擊鼓,目的是要威制人們的聽覺;揮舞旌旗,目的是要威制人們的視覺;軍中頒佈的各種禁令、刑罰,目的是要使官兵心中有所畏懼。”耳朵受制於金鼓之聲,不能不提高警覺;眼睛受制於五彩的旌旗,不可不全神貫注;心中畏懼刑罰的殘酷,不可不態度嚴肅。這三點如不確立,官兵的士氣就會懈怠。因此說:“(如能做到這三點),將軍的旗幟揮到哪裡,士卒的注意力便移到哪裡;將軍的目標指向哪裡,士卒無不爭先效命。”

庸帥劣將〔蠹將第廿四〕

善將得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

古來的良將帶兵有四條要領:

(1)明確告訴眾人前進後退的要求, 因此人人都知道令行禁止,進退適時;

(2)以仁義道德引導大家,因此人人都懂得遵守禮法;

(3)重視是非曲直,因此人人知道相互勸勉;

(4)根據功過給予獎懲,因此人人都知道軍令的威信。

禁止、禮儀、勸勉、信用,這是部隊管理的根本原則,沒有魚網上的總綱拉直了,網眼還不展開的道理。因此這樣的軍隊戰必能勝,攻必能克。庸劣的將領則不是這樣,撤退時不能控制,前進時不能掌握,以致全軍覆亡。沒有勉勵告誡,則賞罰失去準則,號令失去威信,賢能之人因而隱退,諂愚之人反被任用。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一定失敗,戰鬥力必然瓦解。

因勢利導〔審因第廿五〕

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利用群眾所形成的威勢來討伐邪惡,則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與之爭霸。

利用群眾所產生的力量來決死爭勝,則即使是商湯武王也不能與之爭功。

如果懂得利用何種力量施以打擊,並設法使打擊的威力相乘相加,則不但可以拚掉力敵萬夫的雄將,更可使四海的英豪受我宰制了。

天·地·人〔天勢第廿六〕

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善將者,因天之時, 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行軍作戰的有利形勢有三方面: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天時的有利形勢是:日清月明,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轉合乎規律,彗星沒有帶來禍殃,氣象和順。地理的有利形勢是:城池險峻,重崖疊嶂,洪水滔天,波濤萬里,像石門那樣幽深的山洞,似曲沃那樣的曲折小徑。人事的有利形勢是:國君聖明,將帥賢能,以禮法來統帥三軍,士卒都肯拚死效命,兼之糧食充足,武器精良。善於用兵的將領,能乘著天時, 借用地利,依靠人事的優勢,因而能所向無敵,他所發動的攻勢真可說是萬無一失了。

勝兆敗徵〔勝敗第廿七〕

三軍悅樂,士卒畏懼,相議以勇鬥,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三軍數驚,士卒惰慢,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 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賢能有才之士居於上位,平庸不肖之徒居於下位,必能使三軍悅樂、士卒畏懼,相互議論時,談的是勇敢善戰,相互期許的是威風武勇,相互勸勉的是篤遵號令,這是必勝的徵兆。反之,士卒懶惰怠慢,三軍多次受到驚駭,基層不遵禮法信諾,無人懼怕刑罰,相互以敵人來威嚇對

方,談論的內容離不開利益誘惑,把免禍得福作為相互叮囑的內容,以荒誕迷信的語言相互矇騙,這是必敗的特徵。

充分授權〔假權第廿八〕

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繫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亦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勝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

身為將領,不但是三軍官兵性命之所繫,關係著戰爭的勝負,也是群體禍福的根源。如果國君不給予將領以獎懲之權,就猶如綁住猿猱的手腳,卻要求它奔躍迅捷;或是用膠布貼住離婁(古之明目者,《孟子·離婁》有:“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眼睛,卻

要求他分辨五彩顏色,這都是不可能的。若獎賞的權力轉移到權臣手中,操持懲罰不由主將負責,則人人苟且偷安,為自己謀私利,誰心裡還有戰鬥的意志?即使有伊尹、呂望的謀略,有韓信、白起(?~公元前257 年,戰國時秦國大將,屢立戰功,後被迫自殺),的戰功,也不能自己保住自己。因此《孫子兵法》說:“將領在外面執行任務,如有國君的命令,也未必要全部接受。”周亞夫(?~公元前143 年,西漢名將,官拜太尉)說:“軍中只聽得到將軍的命令,天子的詔書在此不能生效。”

視座如子〔哀死第廿九〕

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死者哀而葬之,傷者泣而撫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古代成功的將領,教育兵士如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遇有危險,自己挺身上前;立有功勳,則退身於後;見到受傷者,哭泣著撫慰他們;有為國捐軀者,哀悼他們併為之安葬;遇到飢餓者,自己不吃而給他們吃;遇到受寒者,脫下衣服讓他們穿;遇到聰明睿智者,依禮優待並重

用他們;遇到勇敢善戰者,獎賞並勉勵他們。為將者如能做到這些,則一定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了。

奇人異士〔三賓第三十〕

詞若懸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引為上賓;猛如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引為中賓;多言或中,薄技小才,此常人之能,引為下賓。

在三軍龐大的體制中,必須安置一些賓客隨行議論措施的得失,提出意見,以供將領參考。這些人中,有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的奇謀異策,鬼神難測;有的廣聞多見,多才多藝,這些都是才能高超、萬夫仰望的人,可以奉為上賓。另有些勇猛猶如虎熊,敏捷賽過猿猱;堅強可比鋼鐵,犀利勝似龍泉(寶劍名),這些人乃是一時的英雄俊傑,可以奉為中等賓客。有些人提了許多建議,偶爾也有正中實情的,或者有些小技術小智慧,具有一般人的才能,這種人可以待之為下等的賓客。

舉重若輕〔沒應第卅一〕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

擅長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困難的問題,用最細微的材料做出最巨大的成績,預先的佈置能夠造成日後的實際效用,不須動用刑罰就能發揮刑罰的妙用,這種人可說是用兵的智者。指揮大軍投入戰場,戎馬交馳,箭如雨下,短兵相接,而能充分展露軍威,伸張信義,迫使敵人陷

入困境,四處告急,這種人可稱為用兵之能者。敢於親冒矢石,爭勝於一時,在勝負未分之際,敵我都各有斬獲,這種人是用兵之下者。

掌握地利〔使利第卅二〕

草木叢集,利以遊逸;重塞山森,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暮;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窬淵隔水,風火闇昧,利以搏前擒後。

草木繁離茂盛,利於潛行撤退;

重疊的山林,險惡的要塞,利於出其不意打擊敵人;

前面是樹林,沒有隱蔽處,利於潛伏躲藏。若要以少勝多,天晚日暮時有利;

以多擊少,清晨時行動有利。使用弓箭和長矛長槍等武器,利於進攻取勝;

越過深淵,隔絕大水,颳著大風,天氣幽暝,利於短兵相接,襲擊前而、擒服後面的敵人。

見機行事〔應機第卅三〕

必生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

若要掌握必勝的戰術,在兩軍交鋒時操持變化的形勢,其要領在於識得兵機。假如不是聰明機智的將領,誰能夠見機行事呢?見機行事的規律,首先就是出其不意。故當猛獸失去危害人的能力,小孩子也能拿著戟追逐它;黃蜂、蠍子施放毒液,身強力壯的男子也會彷徨猶豫、驚

慌變色。這都是因為災禍出乎預料,變化之迅速是事先未能考慮到的。

權衡敵我〔揣能第卅四〕

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

古來善於用兵的人,只要估量雙方的能力便能預料勝負。他所要估量的內容是:誰的國君聖明,誰的將帥賢德,誰的官吏有才幹,誰的後勤補給豐足,誰的士卒訓練有素,誰的軍容整齊,誰的戰馬善於奔馳,誰的地盤形勢險要,誰的賓客足智多謀,四方鄰國畏懼於誰,誰的財富物資較多,誰的百姓生活較好。由這些方面去觀察估量,強弱的形勢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勇於戰鬥〔輕戰第卅五〕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倚其備也;是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能螫的小蟲敢於亂撞,依仗的是它的毒刺;戰士能勇敢無畏,靠的是他的戰技和裝備。因此說,武器銳利、鎧甲堅固,則人人能輕於戰鬥。如果鎧甲不堅固細密,就與赤膊上陣一樣;射箭不能射中,則與沒有箭一樣;射中卻不能貫穿身體,與沒有箭頭一樣;偵察兵探察得不詳細準確,與沒有眼睛一樣。將帥不勇敢,與沒有將帥一樣。

地理形勢〔地勢第卅六〕

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

地理形勢,是用兵作戰的輔助條件。不瞭解軍事地理,卻妄想獲得勝利,這是不可能的。山森土崗,丘陵大河,這是步兵用武之地。高原厚土,山谷狹窄,山脈蜿蜒起伏,這是騎兵用武之地。依山傍水,樹高谷深,這是弓弩用武之地。草淺土平,進退自如,這是長戟用武之地。

遍地耴葦,竹木上映,這是槍矛用武之地。

巧制敵將〔情勢第卅七〕

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

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將領中有勇敢不怕死的,有急躁而思想冒進的,有貪婪而愛佔小便宜的,有仁德而心地太善良的,有聰明而內心怯懦的,有多謀略而處理事情緩慢的。因此,對於勇敢而不怕死的,可使其暴怒喪失理智;對急躁而冒進的,可長期與他周旋促其躁進而失敗;對貪婪而愛佔小便宜的,

可以贈送禮物加以收買;對於仁德而過於善良的,可以多送給他一些麻煩的事,使他疲勞;對聰明而膽怯的,可使其遭受困窘;對長於謀劃而行動緩慢的,可對他發動奇襲。

知敵之情〔擊勢第卅八〕

古之善鬥者,必先揣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援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陣失次,戰勝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

古來善於戰鬥的將領,作戰前必定先偵察清楚敵人的情況,然後再研究進攻的計劃。凡是師老兵疲,後勤支持斷絕,百姓怨聲載道,軍中的法令未能貫徹,武器裝備不加修整,事前不制定周密的計劃,外面的救援遲遲不至,將領官吏苛刻貪婪,獎賞懲罰鬆懈隨便,軍隊陣容沒有秩序,小戰獲勝即驕傲自滿的,可以進攻他們。若是任用賢明之士,給有能力者以官爵,糧食軍餉豐足有餘,武器銳利、甲冑堅固,與四鄰諸國和睦友好,大國答應給予援助。凡是敵人擁有這些條件,便應加以迴避,徐圖後計。

整肅紀律〔整師第卅九〕

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禁之不止,鼓之不進, 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

帶兵出征,指揮作戰,以紀律嚴整為第一。如果獎懲不公,法令不能讓人信服,鳴金而部隊不停止前進,擊鼓而部隊不肯向前進攻,這樣就是有上百萬的兵馬也沒有什麼作用。所謂紀律嚴整的軍隊,平居時上下有禮,行動時軍容威嚴,進攻時銳不可當,撤退時敵不敢逼,前後隊

伍相互呼應,左右旌旗彼此相望,應付各種緊急狀況均能安之若素,遭到猛烈的攻擊仍能有效聯絡、不被切斷,可以負擔繁重的任務,卻不至於因而陷於疲睏。

激勵士氣〔勵士第四十〕

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接之以禮,勵之以信,則士無不死;蓄恩不倦,法若書一,則士無不服;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

治軍之道,有各種巧妙的方法。用官階勳位使其尊榮,用財物獎勵使其富裕,則有志之士無不畢至。對待以禮,堅守信諾予以勸勉,則士卒無不勉力效死。恩澤廣佈,法令嚴整如一,則士眾無不信服。奉行任務,身先士卒,則官兵無不奮勇。小善必列入紀錄,小功必依法獎賞, 則全軍無不相互勸勉。

將帥座右銘〔自勉第四十一〕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聖明的人效法上天,賢明的人效法大地,聰明的人效法古人。驕傲的人招來誹謗,狂妄的人釀成災禍,話多的人缺少信用。只顧自己享受的人寡恩少義。獎賞無功者會離心離德,懲罰無罪者會產生怨恨。喜怒無常者會自取滅亡。

作戰要訣〔戰道第四十二〕

夫林戰之道,劃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戟旌旗,特嚴金鼓,令賊人無措手足。

在樹林中交戰的要訣是:白天宜廣設旌旗,夜間多備金鉦戰鼓,使用刀劍等短小兵器,巧妙地設下埋伏,或者在敵人前面進攻,或者在敵人後面發難。於灌木叢中作戰的要訣是:劍、盾等武器適合發揮,想要打敗敵人,先考慮其行進路線,十里安排一屯兵點,五里設一接應處, 捲起旌旗,尤其要嚴禁鳴金擊鼓,令敵人無所措手足。在峽谷中作戰的要訣是:巧妙地設下埋伏,利用勇敢的格鬥爭取勝利,身輕腳快的士卒應登上高地,敢於拚命的士卒走在最後,排開強弩硬弓向前衝鋒,拿著刀劍等短武器的緊接著跟在後面,那一部分不能上前,這一部分就不能退後。水戰的要訣是:使用船隻最為有利,要讓士卒多乘船操練演習,多設旗幟以迷惑敵人,以猛烈的弓箭射擊敵人,以短兵器抵禦敵人,設置堅固的柵欄來保衛自己,順流而下追擊敵人。夜間作戰的要訣是:必須嚴守機密,或是偷偷派軍隊襲擊,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或是多設火

把,猛擊戰鼓,擾亂敵人的視聽,再迅速地進攻敵人,如此一定能獲勝。

上下和睦〔和人第四十三〕

用兵之道,在於人和,和則不勸而自戰。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不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取勝於匹失,況眾人乎。

用兵治軍之道,注意將帥士卒內部的和睦。上下和睦,則不用激勵而士卒也會主動去作戰。如果將領官吏相互猜疑,士卒心中不服,忠誠的謀劃不被採納,部下議論紛紛,讒言惡語交替出現,就是有商湯、周武王的智慧,也不能戰勝一般的凡人,便何況是強大的敵軍呢?

明察敵情〔察情第四十四〕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從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 誘也。

軍隊行動起來而能安靜不躁,依仗的是地勢的險要;敢於逼近挑戰,是想要讓敵人前進;樹木晃動,是敵人兵車來了;塵土微微揚起但範圍很大,是敵人步兵來了;態度強硬而且攻勢猛烈,是要撤退的前奏;一半前進,一半後退,為的是要引誘敵人;士卒拄著手杖行走,是軍中鬧饑荒了;看到利益卻不肯前進,是疲憊不堪了;有群鳥聚集的地方,是沒有軍隊的地方;夜晚大聲呼喊,是內心恐懼的表現;軍隊侵擾百姓, 是將領治軍不嚴;旌旗動搖,是軍隊陣勢散亂了;官吏因事發怒,是厭倦的表現;連續給予獎賞,是處境陷入窘迫;連續施以懲罰,是處境趨近困難;前來委婉致謝,是想要獲得喘息;禮物豐厚、語言甘美,是要誘我墜入圈套。

身先士卒〔將情第四十五〕

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燃, 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將領治軍的原則是:軍中水井未打出水來,將領不能說口渴;軍中的食物未煮熟,將領不能說餓;軍中取暖的火未點燃,將領不能說冷;軍中的帳篷未撐起來,將領不能說困;夏天不可拿著扇子,下雨不可打傘避雨。這麼做為的是要與士卒同甘共苦。

令出必行〔威令第四十六〕

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歙息、踵足、俯聽、莫敢仰視,法制使然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逆。

以一人之身,統率百萬之眾,百萬之人盡皆約束其身,低聲呼息,疊足而立,不敢向前,俯首貼耳,傾聽訓令,沒有人敢於仰視,這些均是源於法制的要求。如果是上級沒有刑罰等措施,士卒部下沒有禮儀道德來束縛,就是地位顯貴到控有天下,富裕到擁有五湖四海,也不能免於禍患,夏桀、商紂就是明顯的例子。一個掉通人而能依靠刑律法令進行獎賞懲罰,群眾均不敢違揹他的命令,孫武、司馬穰苴(春秋末齊國軍事家,有《司馬穰苴兵法》)即是這一類

的人。所以,刑律法令不能輕易違抗,形勢威重無人敢於抗衡。

東夷人〔東夷第四十七〕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鬥,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文教以來之,固兵甲以擊之,其勢必克也。

東夷人的性格,輕禮法,不講義氣,勇猛頑強,剽悍善戰,憑藉著高山湖海等天然的險要地勢固守著自己的領地。他們在本族內上下和睦、安居樂業,不可輕易圖謀進犯他們。但若是他們上層混亂,下層人心離散,則可以施展離間之計。隔閡一產生,全族的團結就會出現裂痕,此

時我方就應修明政治來招撫他們,或厲兵秣馬攻擊他們,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是一定可以戰勝的。

南蠻人〔南蠻第四十八〕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崑崙,東至洋海,產生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南蠻的種族分支複雜,性格乖張野蠻,無法教化,平時聯合為朋黨,意見不合則彼此相互攻伐。他們多半居住山洞之中,憑著山脈的走勢或者聚集在一起居住,或者彼此散開居住,向西至崑崙山,向東至汪洋大海,都有他們的足跡。當地多奇珍異寶,因此這些部族多半生性貪婪而勇敢善戰。如果對他們用兵,應注意提防春夏時瘟疫的蔓延,征伐要速戰速決,不可打持久戰。

西戎人〔西戎第四十九〕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鬥,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狠,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釁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西戎人的性格,是勇敢、剽悍、貪婪,他們有的於城中居住,有的散處野外,當地米糧貧乏,金玉珠寶豐富,因此人人勇於戰鬥難以打敗他們。自磧石(古地名、今不詳)以西,西戎的種族繁盛,土地遼闊, 地勢險要,往往自恃本族勢力強大,故很少臣服於人。對付西戎,應在外偵察其是否與別族交惡,或者製造他們內部的矛盾混亂,然後才可興師加以擊破。

北狄人〔北狄第五十〕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跡足以自衛,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北狄的領地裡沒有城郭,跟隨水草的變化而移動,形勢有利則南下侵略,形勢不利則向北逃遁。高山大嶺,浩瀚沙漠,足以藏身自衛,餓了便捕食野獸,喝牲畜的乳汁,冷了身穿皮裘,夜間蓋皮被。他們為遊牧而奔走,長於射獵,好殺成性,因此無法用道德禮義來懷柔他們,兵戎相見也無法使其屈服。漢民族不應與北狄決戰,原因三:

(1)漢兵既要投入農耕生產,又要從事武裝戰鬥,既疲勞且怯弱;北狄則習於遊牧狩獵,既矯健且武勇,以疲勞去與矯健力拚,拿怯弱去和武勇對決,連五成的勝算也沒有。

(2)漢軍長於步戰,一天可以轉戰百里;北狄長於騎戰,速度是漢軍的兩倍以上。漢軍若要追擊北狄,必須身穿戰甲、肩負糧食;北狄若是追擊漢軍,只要輕裝疾馳,輜重補給也不成問題。運動速度、後勤作業均居於劣勢,漢軍不能賴以爭勝。

(3)漢軍以步兵為主,北狄以騎兵為主,戰爭以爭奪地形的優勢為先,因此北狄騎兵機動

作戰的優點可以充分發揮,勝負之分無須等到開戰即可判明。

綜上所述, 漢軍只有選擇防守邊塞一途。防守邊塞,必須挑選堪當大任的將領,訓練精兵鞏固陣營,開墾營田以充兵實,設置前鋒斥候監視敵情,如遇北狄國力空虛就立刻施以打擊,見其衰敗就毫不容情加以覆滅,這樣花最少的成本除去敵虜,不必疲敝三軍就可解決國防大患,守邊之道盡在於此。

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諸葛亮《將苑》(又稱《心書》)原文及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