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汪時健(潁川百代孫)譯註

(2020年庚子鸝月)


潁水發源於乾山,流經陽城、豫州,灌溉著鄭、許、陳、楚等國的土地,集洧、濦、瀷、㵲、灈、瀙各支流,南至汝陰郡的下蔡縣,共長一千五百里,然後匯入淮河往東流,最終注入黃海。凡是潁水流經灌溉之地,人們都叫它潁川。東周列國時,如韓國的南陽,鄭國的鄢陵,許國的許昌,以及蔡國的古陵,陳國的辰陵,楚國的古潁國和召陵,都屬於潁川流域。秦王嬴政生擒韓國國王韓安,吞併六國後,將原鄭國的全部疆土,加上分割韓、魏、陳、楚的部分疆土,統統劃歸潁川郡。從天文學角度看,潁川郡的地理位置對應天上星宿的分野稍偏於大火星,而位於房宿和心宿之間。它所轄地區之廣大,佔秦初設定的三十六郡之一。而魯國最早的封地位於汶、沂、洙、泗流域之間,與潁川東南分流,其源頭和流經方向都相背離,距離遙遠,不屬於潁川郡。

但從徐戎和淮夷一同反叛作亂,魯國國君姬伯禽在費地誓師討伐時起,魯國便開始向南邊的淮陽拓展疆土。公元前643年,魯僖公在淮水之濱與齊宋等諸侯國會盟,謀劃救援鄫國,派兵滅了項國,魯國的西南邊境就開始與陳國接壤。潁川之所以成為魯國的轄地,實際上從魯國滅項以後就開始了。到漢朝興起,漢高祖劉邦分置秦朝各郡,撤潁川郡置淮陽郡,原來的項地分置西華縣和陽夏縣。所以漢將陳豨曾被封陽夏侯,漢丞相黃霸和漢長平侯彭宣,都稱自己為淮陽郡陽夏縣人。漢順帝劉保改淮陽郡為陳郡,陽夏縣因而隸屬於陳郡。晉武帝司馬炎將陳郡併入梁國,項縣、陽夏縣因而隸屬梁國。晉惠帝司馬衷廢梁國立陳國,西華縣隸屬汝陰郡,此時為項縣。唐朝初年撤銷郡治,陽夏縣隸屬陳州,此時為太康縣。雖然轄地的分、合、撤、置多有不同,但今陳州潁川之間一直是古陽夏縣的轄地。陳國古都城在現今陳州的宛丘,而項地在陳州的東部。秦朝末年,陽夏人吳廣起兵反秦時,最先佔據陳郡,就是因為陽夏離陳郡很近的緣故。由於東周時,各諸侯國戰爭不斷,各國疆土犬牙交錯,很不規則,很多獨立於本土往往幾百上千餘里,所以,不用懷疑陳項兩國與魯國的潁川封地相連的事。

汪氏族譜追記得姓始祖食採居住之地,說是在潁川陳郡陽夏縣西鄉靖仁裡。曾經有人懷疑,魯國與陳國相距遙遠,以此否定潁川曾是魯國授予姬汪的封地。人本源於先祖,對自己得姓始祖的封邦、墳墓所在之地,不應該不知道。通過上述考證,潁川為汪氏始祖姬汪受封之地,已經清楚無疑。我汪氏家譜的記載,因而也是可信而且可以驗證的。

啊!自潁川侯以來,汪氏一族已傳七十二代,至今一千九百年了。宗支繁衍,派系分別,遷徙流佈,南北東西,這些情況,不可一一查考了。(也許有人會說)我蟄居於歙山之下的區區小屋,憑箱箱匣匣裡裝著的那些古人遺文,想要考究出一千九百年前的事情原委,不是很渺茫的事嗎?但如果屬於紀實的文獻,即便有錯誤,還是可以通過推論去正謬的;而對那些虛妄不實的文獻,縱使牽強附會也很難自圓其說。我讀古書時遇到疑問,總是去搜求旁證。終能領會、窺測到它的本源,這一點,又從家譜的記載中得到了驗證。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原文)

文|(元)汪松壽

——錄自《汪氏統宗七修族譜·世讓公支系》(汪時健主編)

【作者簡介】汪松壽,(1271—1341),字正心,潁川七十二代孫,安徽徽州歙縣人。元代譜學家,貫通經史,超拔儒林。歷紹興路餘姚州學正、四川紹慶路教授。編著有《汪氏淵源錄》(十卷)、《姚江集》等,《潁川辨》是他“三辨”中的一篇(其餘兩篇為《平陽辨》《汪芒辨》)。

【內容提要】《潁川辨》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針對有人根據“魯國故封”即魯國本土與潁川遠隔千里,因而提出“潁川非魯封”(即潁川不可能是魯襄公授與汪氏始祖姬汪的封地)的問題,通過對東周列國至隋唐一千多年曆史地理的多維度、多層次考查論證,用翔實的史料、證據,反駁、回答了“潁川非魯封”的訛謬,證實了“潁川是魯封”、是汪氏得姓始祖姬汪食採封邑的立論主旨。

潁水1出乾山2,導陽城3,浸豫州4,灌注乎鄭、許、陳、楚之墟5。納洧、濦、瀷、㵲、灈、瀙諸水6,南至汝陰下蔡7,凡千五百里,而後挾淮而東之8,以終入於海9。凡其經行流溉之地,皆得以潁川名。列國時,若南陽之在韓10,鄢陵之在鄭11,許偏之在許12,古陵之在蔡13,辰陵之在陳14,潁國召陵之在楚15,各系潁川16。秦虜韓安17,始舉18全鄭之地,割裂韓、魏、陳、楚之疆,通為潁川郡19。於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20,其區域之廣,居天下三十六之一焉21。而魯國故封22在汶、沂、洙、泗23之間,東南分流,相背初乖遠24,不屬於潁。

自徐戎、淮夷並興25,伯禽誓費征伐26,而魯之南境,始略於淮27。自會淮謀鄫28,僖公遣師滅項29,而魯之西南始際於陳30。潁川之為魯地,實自滅項始。迄漢興,分秦郡,置淮陽31,而項地為西華、陽夏縣32,故陳豨33封陽夏侯,黃霸34、彭宣35俱稱淮陽陽夏人。至順帝36,始改淮陽名陳郡,而縣屬陳37。晉武合陳於梁國38,而項、陽夏屬焉39。晉惠立陳40,西華屬汝陰41,為項縣42。唐初罷郡,陽夏屬陳州43,為太康44。地之離合廢置不同,然今陳州潁川之間,固為古陽夏之區矣。陳國故都,在今陳之宛邱45,而項地在陳東境。秦末吳廣46,陽夏人,其起兵首據陳,陽夏於陳,不相遠也。蓋周時,戰國之疆,率犬牙相入47,其地延衺孤懸48。動千數百里,無惑夫陳項之連魯封也49。

汪氏譜追紀上世食採所居50,曰潁川陳郡陽夏縣西鄉靖仁裡間,嘗51疑魯陳相去遼闊52,而潁川非魯封53。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54,邱墓之域55,不可不知也。考之如前所述,釋然55無疑。吾家譜錄56,於是乎信而有徵57。

《潁川辨》譯文


嗟夫58,潁川而降59七十二傳60,千九百年於今矣。宗分支別,南北東西,不可備稽61也。顓顓居歙山之下62,執簦笥之遺文63,而欲究其事蹟64於千九百年之前,不亦漫乎65?然紀實者,雖訛舛而可推66;傳虛者,縱牽合而不協67。觀古書之惑68,每旁求69,而卒會其源70,吾又於家錄得之71。

(此文源自明隆慶四年庚午(1570)《汪氏統宗正脈譜》}

——————————————

註釋:

1.潁水:又稱潁河,淮河最大的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

2.出乾山:發源於乾山。出:發源;乾山:傳說中山名,出自中國古典名著《山海經》。

3.導陽城:流經陽城。導:引,延伸;陽城:古稱獲澤,唐武德朝始改陽城縣,今屬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4.浸豫州:流經豫州。浸:灌溉:此與上文“導”,均為“流經”之意,為修辭學上的錯綜手法。豫州:中國古州名,因位於九州之中,又別稱中州。現今河南省大部分屬古豫州,故簡稱"豫"。

5.灌注乎鄭、許、陳、楚之墟:灌溉著鄭許陳楚四國的土地。灌注:澆進;注入。乎:於,此作介詞,無實義;鄭:周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許:周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陳:周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陳國曾幾經滅國、復國,最後被楚國所滅,時在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楚: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此即指故楚之地也。楚國曾一度強大,為戰國七雄之一,成為華南霸主,公元前223年,被秦所滅。墟:墟土,丘陵之地,此指境、地。

6.納洧、濦、瀷、㵲、灈、瀙諸水:彙集洧、濦、瀷、㵲、灈、瀙各支流。納:納入;洧、濦、瀷、㵲、灈、瀙,都是潁水的支流。洧wěi:《說文》水出潁川陽城山,東南入潁水;濦yīn:潁水三源的中源;瀷yì:《說文》水出河南密縣,東入潁水;㵲wǔ

水名一作潕水、舞水,源出河南方城縣東:今舞陽縣即以位於潕水之陽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舞陽全境先後分屬楚、韓、魏等國,秦置舞陽縣,屬穎川郡;灈qú:水名,河南省遂平縣石羊河的古稱;瀙qìn水名,河南省沙河的古稱。

7.南至汝陰下蔡:南流到汝陰郡的下蔡縣。汝陰:古縣、郡名,今安徽阜陽境,曾為潁州治所;下蔡: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今安徽鳳臺縣境。

8.而後挾淮而東之:而後匯入淮河往東流挾,裹挾,此指交匯、匯入;淮,此指淮河。:向、往,此用為動詞。

9.海:此指黃海。

10.若南陽之在韓:如韓國的南陽。若:如、像;之:此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南陽:古稱宛,今河南省轄地級市,周時曾為諸侯國韓國所轄。

11.鄢陵之在鄭:鄭國的鄢陵。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隸屬許昌市,周時曾為諸侯國鄭國所轄。

12.許偏之在許:許國的許昌。偏:旁邊;許國是周時一個五等爵(男爵)小國,地轄今河南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但戰略位置重要,號稱“中原之中”,故屢遭鄭楚等國侵犯。鄭國曾在攻破許都後讓許穆公居許都城“東偏”,而派鄭大夫公孫獲率兵居“西偏”以行監視,是以有“許偏”之謂也。

13.古陵之在蔡:蔡國的古陵。古陵:古地名,周時諸侯國蔡國轄地,今屬河南省駐馬店市。

14.辰陵之在陳:陳國的辰陵。辰陵:古邑名,又作夷陵,春秋陳邑,新莽時由陳縣改,在今河南省西華縣西北。

15.潁國召陵之在楚:楚國的潁國和召陵。按:周時諸侯國無潁國,此潁國疑為鄭莊公安置其母姜氏之潁地;召陵:古邑名,位於今河南漯河市境。

16.各系潁川:都屬於潁川流域。各:不止於一,都,全;系,屬,屬於。

17.秦虜韓安:秦國擒獲韓安。虜,俘虜,擒獲;韓安:戰國七雄韓國末代國王,公元前230年被秦軍俘獲,前226年被秦王嬴政處死。

18.舉:拿、用。

19.潁川郡:秦行郡縣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多有增易析並),潁川為當時之大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繁華之郡,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都於此。因此也是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汝陰郡治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潁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20.於天文,其次大火,其星房心:古人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屬某星之分野。此句的意思是:從天文學角度看,潁川郡的地理位置對應天上星宿的分野稍偏於大火星,而位於房宿和心宿之間。其次大火:其,代詞,此指潁川郡;次:次於,偏於;大火:指大火星,又稱鶉火星、大辰星,為二十八宿裡心宿三星中的第二星;房心:房宿和心宿。房宿是二十八宿東方七宿中的第四宿,包含四顆星,即房宿一、二、三、四;心宿是二十八宿東方七宿中的第五宿,包含三顆星,即心宿一、二、三,其主星為心宿二,即大火星,為全天第十五亮星。心宿一和心宿三都是心宿的副星,心宿一為全天第129亮星,心宿三為全天第123亮星,所以中國古代把它倆稱為“大火之子”。

21.焉:此為語末助詞,無實義。

22.魯國故封:魯國最早的封地,即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封地,是為魯國本土。

23.汶、沂、洙、泗:流經魯國的四條河。汶:即今大汶河,古稱汶水,為黃河在山東的唯一支流,發源于山東萊蕪市北,古時經東平縣至梁山東南,向西流入濟水,入東平湖,北經黃河入渤海;沂:又名沂水,發源山東省沂源縣,流至沂源縣城南折,經沂水、沂南、臨沂、蒙陰、平邑和郯城等縣市,至江蘇省邳州入新沂河,入黃海;洙、泗:洙水和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一分為二,洙在北,泗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後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洙水源出山東省新泰市,本為泗水支流,因後世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南改道,其上游合入汶水,已與泗水隔絕;泗水發源山東新泰市南,流經山東濟寧市的泗水、曲阜、兗州、鄒城、任城區、微山等縣市,是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

24.東南分流,相背初乖遠:意為魯國故封地的汶沂洙泗諸水,相對於潁水,二者的源頭與流域方向都不一樣,一在東,一在南,而且相距遙遠。初:源頭;背初,源頭相背、相反;乖遠,相距甚遠。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路道乖遠,風煙阻絶”;唐劉禹錫 《吳蜀集引》:“爾後出處乖遠”。

25.徐戎、淮夷並興:徐戎和淮夷一同作亂反叛。夷: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後蔑指中原以外各族;徐戎:又稱徐夷、徐方,古東方九夷之首;淮夷:亦古東方九夷之一,傳為蚩尤未融合進炎黃部落的餘部,後南遷至淮河流域,故稱淮夷。

26.伯禽誓費征伐:伯禽在費地誓師東征。伯禽:即姬伯禽,魯國開國君主,周公姬旦長子,代父就封魯國,堅持以周禮治國,故有謂“周禮盡在魯”,有《詩經•魯頌•閟宮》為之贊。在位46年,魯國政治經濟得以發展。疆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陽穀一帶,尤以率軍平叛淮夷、徐戎之亂,鞏固了魯國根基,是其一生的重要功績;誓費:在費地誓師,其誓曰“費誓”,全文載《尚書•費誓》;費,音畢bì,古費國之地,在今山東費縣,曲阜之東。

27.略於淮:管轄到淮陽。略:經略,管轄。《說文》:略,經略土地也;淮,淮陽之地。

28.會淮謀鄫:此指魯僖公與各諸侯國盟會淮地商討援救鄫國的事。按《左傳•僖公十六年》:“冬十二月(前644,丁丑),僖公會於淮,謀鄫,且東略也。”鄫zēng: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為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1400年,魯襄公6年(前567年)被莒國所滅。

29.僖公遣師滅項:僖公派兵滅掉項國。僖公:魯國第18任君主姬申,又稱魯釐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滅項:項,周時諸侯國,位於今河南省沈丘縣和項城市之間,公元前643年被魯僖公所滅。

30.際:邊際,邊界,本文為邊境意,用為動詞,即“(邊境、疆土)擴展到……”之意。

31.分秦郡,置淮陽:分析撤併秦朝的郡治,將秦時的潁川郡易名淮陽郡。

32.而項地為西華、陽夏縣:原來的項地成為西華縣和陽夏縣。按:項國被滅後,秦在項地始設項縣和陽夏縣,漢初在項地始設西華縣,但西華是分拆秦時所設項縣之地設立,還是由項縣易名而來?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沒有西華縣是由項縣易名而來的依據,究竟怎樣,有待進一步考證。

33.陳豨xī( ?―前195年),宛朐(今山東菏澤)人,劉邦部將,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因功封陽夏侯,統率趙國、代國軍隊,後在代地起兵造反,自立代王,高祖十二年冬,兵敗被殺。

34.黃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漢大臣,事漢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歷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揚州刺史、潁川太守等地方官,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任丞相,封建成侯,總攬朝綱,死後諡定侯。

35.彭宣:字子佩,淮陽陽夏人。師從張禹,通易經,學識淵博,仕漢成帝、漢哀帝朝,歷任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大司空,封長平侯。后王莽掌權,彭見險而止,告老還鄉,回封地長平養老,死諡頃侯。

36. 順帝:此指漢順帝劉保,公元126—143年在位。

37.始改淮陽名陳郡,而縣屬陳:(漢順帝)復改淮陽郡為陳郡,陽夏縣因而隸屬陳郡。陳郡:秦初置潁川郡,後改陳郡,治所在陳縣。西漢朝先後改淮陽郡、淮陽國,東漢朝又幾次由國改郡,由郡改國,漢獻帝時復改為陳郡,均治陳縣。

38. 晉武合陳於梁國:晉武帝將陳郡併入梁國。晉武:即晉武帝司馬炎,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公元265年-290年在位。梁國: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封其八叔司馬彤為梁王,改陳郡為梁國,作為司馬彤的封國。

39.而項、陽夏屬焉:項縣和陽夏縣因而隸屬梁國。焉:語末助詞,無實義。

40.晉惠立陳:晉惠帝司馬衷廢梁國立陳國,作為陳王司馬斌(司馬通第三子、司馬懿之侄、司馬炎堂叔)的封國。晉惠帝司馬衷,為西晉第二帝,武帝司馬炎次子,公元290年-307年在位,人稱“白痴黃帝”,著名笑典“胡不食肉糜”,即出自他口。

41.西華屬汝陰:西華縣隸屬汝陰郡。汝陰: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阜陽,三國後歷為汝陰郡、潁州、順昌府治所,公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廢縣入潁州。

42.項縣:中國古縣名,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西郊。西周時期屬於項國,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滅於魯國,僅存項地名。項羽即為其後裔。秦時置項縣,東魏時於項縣僑置秣陵縣,隋改項縣為宛丘縣,改秣陵縣為項城縣,再無項縣之名。

43. 唐初罷郡,陽夏屬陳州:唐朝初年,撤郡治,改州治,陽夏縣隸屬陳州。

44.太康: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陽夏縣。隋開皇七年改陽夏縣為太康縣,沿襲至今。

45.在今陳之宛邱:宛丘,古地名,曾為陳國都城,後為陳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之地,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邱同丘。

46.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與陳勝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次年,攻滎陽,因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假借陳勝命令所殺。

47.蓋周時,戰國之疆,率犬牙相入:東周時,各諸侯國戰爭不斷,導致國與國之間疆土猶犬牙交錯。蓋:語首助詞,無實義;率:都。

48.延衺孤懸:很不規則地孤立於本土之外。延衺:不規則地延伸,衺xié,古同邪;孤懸,孤立,無所依靠。《北齊書·慕容儼傳》:"人信阻絕,城守孤懸,眾情危懼。"

49.動千數百里,無惑夫陳項之連魯封也:往往(獨立於本土)幾百上千裡。所以,不用懷疑古陳國和項國的土地與魯國的潁川封地相連接了。動:往往,常常;夫:助詞,用於句中,舒緩語氣;陳項:此指古陳國和項國;魯封:此指汪氏始祖姬汪獲魯封潁川之地。

50.汪氏譜追紀上世食採所居:汪氏族譜追記得姓始祖食採和居住的地方。上世,此指得姓始祖姬汪;食採:亦作“ 食菜 ”,享用封邑的租賦。

51.嘗:曾,曾經,表時態的副詞。

52.魯陳相去遼闊:魯國與陳國相隔遙遠。去:相距、相隔:遼闊:遼遠、遙遠。

53.而潁川非魯封:因而潁川不可能是魯國授與姬汪的封地。

54.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邱墓之域,不可不知也:人本源於先祖,對自己得姓始祖的封邦,祖墳所在之地,不應該不知道。本: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邦:古代諸侯的封地,大曰邦、小曰國,後逐為互訓,本文“封邦”指汪姓始祖潁川侯姬汪的封地。

55.釋然:疑慮、嫌隙等消釋後心中獲得平靜,此指清楚、明白,疑慮頓消。

56.吾家譜錄:我們汪氏族譜所記載的(關於姬汪受封潁川的事)。

57.於是乎信而有徵:因此是可信而且是可以驗證的。徵同徵, 效驗,證明、驗證。

58.嗟夫:同嗟乎,語氣嘆詞,表呼告,猶今之“啊”“呀”。

59.潁川而降:潁川以來。潁川:此指得姓始祖潁川侯姬汪;而降:以降,意為以下、以來。

60.傳:世代。

61.宗分支別,南北東西,不可備稽也:宗支繁衍,派系分別,遷徙流佈,南北東西,這些情況,不可一一查考了。備稽:全部考察,一一考察;備:完備、全部、;稽:考察、考查。

62.顓顓居歙山之下:蟄居於歙山之下的區區小屋。顓顓:多訓為愚昧或恭謹,此訓為“區區”,言其居室之小也(從顏師古注《漢書·賈捐傳》說) ;歙山: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汪氏發祥地之一。境內及周邊盛產“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3.執簦笥之遺文:憑箱箱匣匣裡裝著的前人遺文。執:用、拿、憑;簦(dēng)笥(sì):文中指盛放書籍文檔的箱子、匣子類器物;遺文:前人遺留下來的書籍、文章。

64.事蹟:事情的真實軌跡。此指汪氏始祖受封食採潁川之事。

65.漫:模糊、迷茫。姚鼐《登泰山記》:“其遠古刻盡漫失”。

66.然紀實者,雖訛舛而可推:然而如果屬於紀實的文獻,即使有錯誤,但可以通過推論匡正。雖:即使;訛舛:錯謬;推:推究,考證。

67.傳虛者,縱牽合而不協:而對那些虛妄不實的文獻,縱然牽強附會也很難自圓其說。牽合:牽強附合;不協:不和洽,本文指不能自圓其說,會顯露破綻,紕漏;協,和洽、圓潤。

68.觀古書之惑:讀古書時遇到的疑問。

69.每旁求:總是去搜求旁證。

70.而卒會其源:終能領會、窺測到它的本源。卒:終於;會:領悟,明白;源:此指姬汪受封食採潁川的本源、真實軌跡。

71.吾又於家錄得之:我又從家譜的記載中得到了驗證。家錄:家譜所載。

《潁川辨》譯文

汪時健,男,漢族,1949年8月31日生,籍貫湖南祁東,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屆畢業,文學學士,湖南省衡陽市紡織局退休幹部,長期從事宣傳教育工作,副高職稱,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詩詞協會會員,湖南省方誌學會會員,嶺南儒商詩會會員,深圳詩詞學會理事。愛好格律詩詞及其理論研究。現居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蠔二學府花園。

《潁川辨》譯文

《潁川辨》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