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今日是浴佛节 ,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记载之中。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祖诞辰。

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现尼泊尔),有一个富庶的迦毗罗卫国,国王称为净饭王。净饭王有两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诃波波提。净饭王仁慈和善,善理国政,只可惜多年没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梦见有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印度有一习俗,女子在生产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时动身回家。当她走到蓝毗尼园婆罗树下时,心中异常欢快。这时,摩耶夫人突觉腹痛,随后太子降生。小太子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一天适逢中国农历四月初八,即为佛诞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云集庙内,参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着太子佛像,四众弟子顺序用小铜勺盛满香汤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后还举行相关的法会,称为“浴佛节”。


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南传佛教也非常重视这一节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传佛教,过节时,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个佛寺中敬佛、斋僧,举行送旧迎新的仪式,行浴佛礼,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而后便开始互相泼水,嬉笑追逐,进行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傣族泼水节(另有7女除魔的神话阐述泼水节的另一来历)。藏传佛教同样重视这一节日,称为“四月法会”,一般活动要延续好几天,包括诵经、跳欠(也称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个佛殿拜佛等,而泼水的习俗,仅在年轻的小和尚之间进行。


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无量心,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昔者大师判八教曰: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自初禅、四禅、四无量心,展转至於师子奋迅三昧,渐也。”

慈、悲、喜、舍──四无量定,也名无量心解脱,无量心三昧,或名四梵住。四无量遍缘无量有情,所以是‘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或依定而起慈等观想,或依慈等观想而成定。在定法中,这是重要的一组。其中,‘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视的。

慈是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悲是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喜是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舍是冤亲平等,‘一视同仁’。分别的说,这四心的观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综合起来说,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来只是慈心,约义而分为四类,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说︰‘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嗔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断觉想’(寻思)。


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也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说。本来只说到修慈,但《中部》《教诫罗睺罗大经》,同样的修法,却说修慈,悲,喜,舍,不净,无常,入出息念──七行,这是将慈行分为慈、悲、喜、舍──四行了。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如观想成就,就是四无量定。

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是适应婆罗门教的。如舍利弗劝老友梵志陀然,修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就因为‘彼诸梵志,长夜爱着梵天’。传说大善见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所以,依一般经文所说,四无量心是世间定法,是有漏,是俗定。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显然的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甘露门;从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最上的就是不动心解脱来说,就可以确定初期的意义了。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七说︰‘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经说慈心,是译者的简略,实际是慈,悲,喜,舍──四心。所说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与阿罗汉。或是四果四福利,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或是七果七福利,是二种阿罗汉与五种阿那含。慈,悲,喜,舍与七觉分俱时而修,能得大果大功德,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无量心解脱,包含了适应世俗,佛法不共二类。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所以是世间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嗔、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


浴佛节观自在,听《无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