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人見聞錄:企業破產案例分享(之二)

銀行承兌匯票(簡稱銀票)一直是某些企業偏愛的業務品種,更是銀行最喜歡推廣的業務品種。對於客戶來說,使用銀票代替貸款可以節約財務成本,對於銀行來說客戶開銀票有保證金存款。因此,開銀票對於銀行和客戶來說,似乎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可是,凡事都有度,一旦經濟形勢或者政策變化,那些想通過銀票套利的企業可就面臨極大的風險。今天為大家講述一個小企業,玩銀票結果玩到破產的遭遇。

某小企業主營鋼材貿易,在經營的期初,公司還算穩定,年銷售大概在1000萬元左右。到了四萬億刺激是那幾年,企業主的心思也活絡了,想擴大生產,於是開始向銀行申請授信。最初銀行給予的授信敞口大概是150萬元,但是要求用銀票。那些年,鋼廠還接受銀票,所以企業也欣然接受。

銀行人見聞錄:企業破產案例分享(之二)


就這樣經營了一段時間,企業發現:還有更好的商機。那就是去市場上打折收購別人手中持有的銀票,然後轉手給鋼廠,自己從中賺差價,這樣錢來得比賣鋼材更快。於是企業就開始倒騰銀票,倒也的確賺錢,每年百來萬的利潤是穩的。由於收購和支付銀票都不在銀行體系,所以銀行也根本管不著他。

同時企業的鋼材貿易也在那個時候到達了頂峰,企業年銷售額增長到了8000萬左右,企業獲得的銀行授信也近6000萬。(——那時的銀行,只顧放貸,哪裡有對企業授信總額的約束,壘大戶是所有銀行的通病。直到2015年之後,有關部門才指導出具了授信總額管理辦法,這是後話。)但是這6000萬授信敞口,無一例外都是銀票。

最初的一段時間,企業即使銷售與授信敞口達到了4:3,運轉也還是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銀行資金氾濫,市場貼現利率低到了只有1.5%上下,而同期企業貸款利率則遠高於這個貼現率。市場上那些灰色中介發達,有專門從事貼現業務的公司上門收票,企業根本無需擔心貼現問題。於是這家企業兩頭運作:一頭用銀票賣鋼材,一頭貼現收購小銀行銀票。那個時候由於銀行競爭,對於銀票的真實性毫無把控,只要有發票即可,一張發票可以用來在多家銀行開出銀票,企業鑽空子是如魚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