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當疫情變成了一場全球範圍的瘟疫,全球經濟無疑受到了重創。不但各國需求被抑制,全球化的生產供應,也被阻斷。

各國陸續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以求刺激受疫情影響的國民經濟,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全球化大生產不能順利開展,工廠所需的配件無法定量供給,物流受到阻礙,疫情嚴重的國家,工人無法正常生產……

美國突破了100萬確診病例,同時,歐洲、亞洲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南美洲等地區,疫情仍然嚴峻。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疫情的嚴峻,意味著各地區的經濟交流仍然受阻,美國的經濟第一季度下跌4.8%,成為近十年來最大跌幅。

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可能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如東京奧運會,都被迫推遲,其損失難以估量,歐洲同樣遭受重創,舊有的債務危機演化成了南北分裂……

在疫情已經無法預計何時能夠結束的情況下,各國一方面抗疫,一方面要組織恢復生產,修補受到重創的經濟,此次疫情對世界格局帶來了什麼影響?世界政治、經濟,還能恢復到之前嗎?


一、新冷戰時代到來?


美俄對抗無處不在

2013年的烏克蘭危機是美俄關係的分水嶺,之前美國在烏克蘭扶持親美勢力,打破了俄羅斯的底線,俄羅斯不惜收回克里米亞,出兵烏克蘭,雙方從此撕破了臉皮,冷戰以後東歐的平衡被打破。

在這之後,美俄衝突不斷。從敘利亞內戰的對抗,到委內瑞拉危機各自加碼,再到最近的石油大戰的背後博弈,都能看到兩國對抗的身影。即使在疫情期間,俄羅斯與美國之間,也沒有停止對抗。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以本次石油價格戰為例,表面上是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希望俄羅斯減產石油,維持國際油價,俄羅斯不同意,沙特一怒之下與俄羅斯拼產量,報復性拉低國際油價,彼此搶佔國際市場。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2019年全球前十的排名和石油產量佔比

實則兩國拉開石油戰的重要原因是美國的頁岩油製造商,最初不願意參與到此次減產之中。美國近十年來,實行能源獨立戰略,石油開採量達到了全球佔比第一。如果美國不減產,就意味著收割沙特和俄羅斯的減產,坐收漁利。

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即增加頁岩油產量,但頁岩油由於開採成本較高,只有每桶維持在40到45美元,乃至以上,才能保本。

沙俄上演的這一出苦肉計,將美國的頁岩油擠出了國際市場,逼到破產的境地——既然減產無法達成協議,那就增加產量一起毀滅,如果不願意毀滅,那就回到談判桌上。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保本油價

可見即使在疫情期間,中東、俄羅斯和美國也沒有停止對抗,在石油利益面前,沙特與美國也並非鐵板一塊兒。

而在美國的後花園拉美,美國對俄羅斯的小弟、戰略合作伙伴委內瑞拉動作不斷,經濟封鎖、軍事威脅、對內扶持反對派政府,希望搞掉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3月26號,美國還宣佈通緝馬杜羅,委內瑞拉局勢陷入危機之中。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於是俄羅斯3月28日,就高調正式宣佈政府接手俄石油巨頭Rosneft所擁有的全部委內瑞拉資產,保證委內瑞拉的外匯收入,並對委內瑞拉提供戰略性支持。

美俄陣營的衝突,是未來世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也是未來世界的一條重要主線。

一盤散沙的歐洲

首先是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歐洲三大強國英法德,少了英國的歐盟,就等於失去了重要的一角,歐盟存在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近些年的歐盟經歷了許多次考驗,其表現可謂乏善可陳:

債務危機始終是歐盟的離心力。

南北歐、東西歐經濟發展不均衡,歐豬五國的主權債務始終困擾著歐盟。

“窮國”如歐豬五國,當然希望歐元區出錢、出政策幫助其渡過難關,但是富國如英法德,即使領導人同意,其國民也不同意,憑什麼我口袋裡的錢,要白白送給懶惰的意大利人?希臘人?

表現極端者如英國,乾脆脫歐,一舉擺脫無休止的歐盟會議和債務問題。

難民危機是歐盟的另一個威脅。

中東、非洲和南亞的難民湧入歐洲,各國卻不同心不同德,雖然德國願意接受大量難民,但是能力畢竟有限,還是需要與他國分擔,皮球踢給了歐盟。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歐盟試圖向各成員國分攤難民,各國卻遲遲不願配合,各種拖延與藉口,給邊境國或難民過境的國家,如土耳其、意大利帶來極大壓力,也給德國和法國的熱情潑了冷水,給兩國帶來更大的國內危機。

疫情,使許多積累的矛盾尖銳起來。

例如,德國截留瑞士訂購的手套,法國取消英國幾百萬的口罩訂單留位自用。最近歐盟商量5000億的新冠債券,針對性救助幾個疫情嚴峻的國家,譬如意大利,但是德國卻實在看不慣意大利,直接拒絕分擔債券。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可見在危機來臨時,歐盟的各國領導人,不得不在本國利益和歐元區利益二者之間,做出必要的選擇。答案顯而易見——本國利益。

這就導致歐盟在危機來臨之際,只能變得形同虛設,實際可發揮的作用不大。

有利益時,各國都希望均沾,危機來臨時,卻沒有國家願意承擔共同責任,本國利益至上。

疫情拉大了南北歐經濟差距,加劇了東西歐的對立,甚至加重了彼此的仇視。

疫情過後,東西南北歐是否能夠恢復如初,不確定因素很多。至少英國已經早早地說了拜拜,意大利會不會是下一個?

美日撤離

疫情之中,美國和日本補貼企業撤離中國。一方面這也是無奈之舉,美日國內疫情都不輕鬆,號召企業撤回,很大程度上也是自保,何況這些企業權衡市場,不一定真的願意走。畢竟中國有龐大的市場,相對低廉的勞動力。

但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美俄陣營的一種新博弈。

其他因素

進入2020年以來,中東局勢不穩。中東局勢關乎世界油價。美國和伊朗近年來緊張局勢不斷加劇。

年初美國用無人機刺殺了伊朗二號人物蘇萊曼尼,近日又宣佈美海軍可以直接開火摧毀騷擾美艦的伊朗炮艇,彷彿戰爭一觸即發。海灣局勢,關乎到整個中東石油生產,牽動全世界的神經。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此次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也影響到了美國的能源戰略,美國是否會在伊朗問題上,對俄羅斯施壓?


二、疫情後的“半球化”?

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中東局勢,決定世界未來格局的主流國家,在此次防疫之中,並沒有走向更緊密的合作,而是在各自的陣營之中相互對抗,相互掣肘。

隨著全球供應鏈的短暫受阻和逐步恢復,經濟全球化的議題,重新擺上了檯面。

未來,世界經濟是繼續邁向全球化,還是轉向“半球化”——各國在各自的陣營裡玩過家家?

不過在過去的25年,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詞,有些事實未來很難改變。

如果疫情在未來出現反覆,顯然疫情的防控,需要全球化的共同協作。

口罩的全球化生產,醫療器械的全球化製造,需要全球的產能配合。

全球買全球賣已經勢不可擋,尤其是在製造業,無論是飛機、汽車,還是手機,其配件都是全球採購,電商平臺已經成為方便的採購平臺。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全球化的程度越高,生產成本就越低,因為資本的嗅覺總是在尋找最優的生產方式,最優的物流組合,任何的行政手段,都難以阻擋。

是否支持全球化的關鍵就在於,這些企業通過全球採購,是在為誰省錢,符合誰的利益?生產外包造成的本國就業流失,是否能夠通過新產業的誕生來彌補?

兩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急功近利的,如可以像特朗普那樣,恢復傳統高汙染能源產業,以圖恢復更多就業,也可以像奧巴馬做法,追求相對的長線回報,推動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

這些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複雜的權衡和選擇。

同樣,我們不能將全球化簡單、刻板地理解為:將製造業或者供應鏈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亞洲國家。

全球化是一種相互作用,是互利互惠。

例如,歐美國家會吸引到大量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會迎來其大量外國遊客,這些西方國家的製造商,同樣需要亞洲國家、拉美國家的巨大市場。

以在世界範圍內都受到歡迎的日本汽車為例,其越來越多的零部件,都不是日本生產,而是臨近的韓國、中國和印度等地。

同理,美國品牌的汽車,可能有超過一半零件來自日本、墨西哥和亞洲國家等。但是這些日美品牌汽車的銷售,則不一定侷限於美國和日本市場。

道理很簡單,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就無法盈利,沒有盈利,就難以研發。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循環。市場是所有經濟活動中,一個決定性因素。

世界經濟,還能回到疫情以前嗎?

同理,房產投資、工業投資,都難以想象還會回到美蘇對抗時代,如同建立了柏林牆一般的隔絕。

二戰之後,從60年代日本的重新崛起,到亞洲四小龍的發達,再到中國的高速發展,都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尤其是交通方式、互聯網、通訊方式的改變,更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這一趨勢,無法逆轉。

疫情為全球化按下了暫停鍵,但是全球化的趨勢經受住了二戰以後的歷次考驗,在實際交流中,符合所有國家的長期利益。

如果往歷史上追溯,全球香料交易、大航海時代的開拓、絲綢之路都是全球化,全球化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未來,世界格局註定發生改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是舊有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博弈。也許全球化的腳步會受到很多阻礙,但大趨勢不會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