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落地撬動雲業務高質量規模增長,百度雲的破局之思

作者|小葳


【劃重點】

1. 百度雲的差異化優勢是AI,雲是AI產業落地的載體。如果說百度雲是火箭,AI就是衛星。

2. 2020年,百度雲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考核利潤、扭虧為盈,實際上利潤也繞不開規模。AI規模化落地才能加速商業盈收的進程。

3. 表面看,百度雲打法的轉變是規模優先還是利潤優先的策略之爭,其背後是揚長還是避短的戰略選擇。


用AI落地撬動雲業務高質量規模增長,百度雲的破局之思


開年架構調整、一把手離職、2020年要求扭虧為盈,今年上半年,百度雲一連串密集的新變化引發行業關注。


2020年1月,百度智能雲與AI技術平臺體系(AIG)、基礎技術體系(TG),整合為“百度人工智能體系”(AI Group、縮寫為AIG),並明確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客服與營銷四大賽道。


3月11日,原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副總經理張志琦卸任原職務,各賽道業務負責人直接向百度CTO王海峰彙報,百度雲實行扁平化管理。


4月23日,媒體報道尹世明和張志琦已離職。


近日,據Tech星球報道:百度雲今年的OKR中增添了利潤指標,毛利是第一考核因素。內部員工透露“李彥宏的OKR對百度雲的要求就一點:扭虧為盈。”“我們收到的要求是毛利至少20%。”


規模VS盈利,有得選嗎?


AWS用了整整10年才盈利,阿里雲11年了現在還沒盈利,2016年入局的百度雲著啥急?這可能是很多業內人士的第一反應。


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雲計算賺的是慢錢、虧損是常態”的現狀,已經被業內廣泛接受。


在雲計算領域,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一個模式就是,以AWS、阿里云為代表的不計成本擴張規模的公有云模式。眾所周知,雲計算是規模效應極為顯著的行業,業務規模的擴大也是雲服務企業實現顯著盈利能力的核心。雲計算的本質是按需提供IT服務,只有規模擴大才能使冗餘(基於客戶使用峰值而準備的資源)降低,將前期投入成本攤薄。所以,雲計算前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來搭建數據中心等雲基礎設施、發展研發實力,並擴展采購和銷售渠道。


在這種模式下,規模和盈利並非天然對立的,只是兩者有時間差,規模在前,盈利滯後,甚至滯後好多年。導致同一時期投入遠遠大於盈利。但是隻要規模做到足夠大,未來盈利不用擔心。


憑藉先發優勢和規模效應,AWS和阿里雲成為行業領跑者。根據Gartner最新的雲計算市場追蹤數據,AWS以45%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雲計算市場第一,阿里雲以28.2%的市場份額位居亞太市場第一。問題是,對於其他雄心勃勃的競爭者,這種不計成本擴張的模式還能複製嗎?


用AI落地撬動雲業務高質量規模增長,百度雲的破局之思

如今,玩家們面臨的時間窗口和市場機會都不一樣了,雲計算寡頭時代特徵愈加明顯。根據IDC報告,2019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無論是IaaS還是IaaS+PaaS市場,排名前10的廠商都已經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


但是,這種關鍵時刻,無論領先者,還是追趕者,誰也不敢放慢規模擴張的腳步。不久前,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2000億元相當於阿里雲5年的全部營收。華為每年投入千億資金用於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5G、雲計算和芯片方面。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智能進化論」,“追求毛利率無可厚非,百度雲PaaS有優勢,相對資源層的IaaS,整合AI服務的PaaS利潤率本來就會高一些。但扭虧為盈就有些著急了。雲計算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AI服務和解決方案都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規模化的投入繞不過去。”


尹世明的成績單怎麼樣?


關於前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的離職,業內不少猜測是業績不達標,對此百度雲官方沒有做出回應。2019年2月,《財經》曾報道百度雲立了小目標:2019年營收計劃要達到百億元,要相比2018年的約33億元營收同比增長203%。據Tech星球近日報道,百度雲2019年營收目標為100億元,最終只完成了70%。


尹世明2016 年被百度前總裁張亞勤招至百度,此前他在SAP有14年從業經歷,從售前顧問一路晉升到 SAP 全球銷售總裁助理、SAP 高級副總裁,屬於外企背景、銷售出身、懂To B和行業客戶的人才。


根據官方資料,目前百度雲已發佈超過260款產品和近40個解決方案,覆蓋金融、傳媒、政務、公共安全、工業製造、教育、零售等眾多行業。


根據IDC發佈的《2019上半年前十大公有云IaaS+PaaS廠商市場份額佔比》,百度雲排名第六。而3月份Canalys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共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雲市場份額46.4%,騰訊雲市場份額18%,百度雲市場份額8.8%,位列第三。


用AI落地撬動雲業務高質量規模增長,百度雲的破局之思


2020年2月,IDC發佈了《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年第三季度跟蹤報告》。2019年第三季度,百度雲的IaaS增速75.5%,IaaS+PaaS增速超過了80%,領先於行業水平。


2019年2月,百度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財報中單獨披露百度雲營收。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2018年第四財季,百度雲營收11億元。


2020年2月28日,百度發佈2019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將百度雲服務和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合併發佈,2019年度收入為294億元人民幣,佔營收比重為27.3%,上一年同期為19.9%。


「智能進化論」認為,客觀來看,從零起步到在行業頭部佔據一席之地,尹世明帶百度雲走過快速發展的初步階段。


如果2019年70億元的營收屬實,百度雲將佔百度整體營收的6.5%。而且2019年比2018年營收增長112%。相比之下,處在同一梯隊的金山雲2019年營收是近40億元。無奈華為雲增長太猛。根據Gartner發佈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19》研究報告,華為雲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六,增速高達222.2%,全球增速最快,中國市場排名前三。


假定2020年,百度雲營收能保持2019年同比增長,營收將達到148億元,為百度整體營收的貢獻將超過10%。如果按20%毛利率計算,年毛利將達到28億。屆時,百度雲將逐步成為百度未來新的增長點。


揚長還是避短?百度雲選擇了前者


百度雲的優勢在於AI,“百度智能雲”的品牌名稱也在強調這一點。強大的 AI 技術能力使得百度雲在 PaaS 領域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有業內人士表示,業內有觀點認為,百度雲的短板主要有:由於入場較晚,數據中心、節點等基礎設施資源較薄弱;IaaS 產品能力不強;收入不少來自愛奇藝等內部企業等。


「智能進化論」認為,2020年,百度雲從追求規模轉變為考核利潤、扭虧為盈,實際上也繞不開規模。AI規模化落地才能加速商業盈收的進程。表面上,百度雲打法的轉變是規模優先還是利潤優先的策略之爭,其背後是揚長還是避短的戰略選擇。


尹世明可能側重於“補短”,補足互聯網基因的百度在to B、to G方面的短板,在初期快速拿下一些傳統行業大客戶,迅速實現冷啟動。

據雷鋒網報道,百度雲早期員工曾表示,“百度雲初期的大客戶,基本都是 Watson(尹世明)和志琦帶來的。”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補足基礎設施的短板。2019年11月,百度雲曾經一個月開工3個數據中心項目,每個項目投資都在10億元以上。目前,百度雲數據中心已陸續在北京、保定、蘇州、南京、廣州、陽泉、西安等地相繼落戶。這些基礎設施投入將為百度雲此後的AI落地提供有力支撐。


而AI技術出身的王海峰則把重點放在“揚長”方面,用企業日益增長的AI需求撬動百度雲的規模化擴張,同時應對盈利挑戰。王海峰此前曾表示,“當下AI技術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智能雲作為載體,能夠促進AI落地,加快產業智能化進程。”


譬如,百度雲核心賽道之一的智能客服領域,疫情防控期間百度用AI機器人代替人工打電話,1秒可呼出1500個。截止3月1日,百度智能外呼總量已經超過300萬。在公共服務領域,百度AI測溫系統已在全國範圍內完成數百萬人次的快速體溫檢測。


百度雲借勢的產業智能化趨勢,正好也疊加了政企客戶上雲的熱潮。通過私有云產品和AI解決方案融合,百度雲“雲+AI”的戰略將切入更大的傳統行業市場。4月3日,百度宣佈中標1900 萬元的央視融媒體項目,將配合央視建設私有化部署的AI平臺。


寫在最後


著名產品人梁寧曾說過,“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是她讀《孫子兵法》最大的收穫之一。“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意思是,管理者的關鍵作用在於找到戰略制高點,找到有勢能的趨勢,才能“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而不是僅僅抱怨士兵或員工不夠拼命。


雲計算的先發優勢固然很難被突破,但後發也有後發的優勢,產業智能化,雲+AI,政企上雲,以及這幾大要素相互之間的疊加,都是新的勢能。


不管怎樣,百度雲已經進入了新階段,百度雲的最新動態,「智能進化論」將持續關注。


END

本文為「智能進化論」原創作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