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為 AI 芯片的一切疑問,我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

關於華為 AI 芯片的一切疑問,我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


作者 | 唐小引發自華為全聯接大會現場華為全聯接大會戰略合作伙伴 CSDN(ID:CSDNNews)榮譽出品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第一天的主題演講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不僅代表華為發佈了AI 發展戰略與全棧全場景 AI 解決方案,還帶來了兩款全新的 AI 芯片 —— 昇騰 910 和昇騰 310。儘管 AI 芯片只是全棧方案中的一部分,卻在整個行業都掀起了熱議浪潮,更是一度上了熱搜榜。

在主題演講之後,CSDN(ID:CSDNNews)受邀參加了與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Hang Ten Systems 創始人及 CEO Vishal Sikka 博士的對話。在這裡,對於華為是否進行 AI 轉型、真實的華為 AI 芯片、華為為什麼提出了全棧戰略、華為是否會像業界熱議的“腳踢英偉達拳打高通”等疑問均得到了解答。


關於華為 AI 芯片的一切疑問,我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關於華為 AI 芯片

在談到最新發布的兩款 AI 芯片主要應用於何種設備,是否會面向第三方銷售,以及當前在華為 AI 供應鏈上有多少是屬於華為自己研發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如此說道:

昇騰 910 和昇騰 310 都不會以芯片對外銷售,而是以芯片為基礎,開發 AI 加速模組、AI 加速卡、AI 服務器、AI 一體機,以及面向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的 MDC(Mobile-DC)進行銷售。

這兩個芯片,昇騰 310 更多的是應用於邊緣計算產品,但也可以應用在雲上。而昇騰 910 則更多的是應用於雲,為用戶提供強大的訓練算力。而其他的 Lite、Tiny、Nano 主要應用於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消費終端上,是以 IP 的方式與其他芯片結合在一起,共同服務於各個產品。

同時,一個企業不可能擁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華為兩款 AI 芯片也不可能全部自己研發,不可能不依賴於第三方及合作伙伴。


關於華為 AI 芯片的一切疑問,我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


昇騰 310 展示,筆者攝於大會現場

關於“達芬奇計劃”

今年 7 月與 9 月,據國外媒體 The Information 報道,華為在秘密打造“達芬奇項目(也稱 D 計劃)”,隨後華為“達芬奇計劃”在行業內盛傳。該項目由徐直軍負責領導,不僅涉及華為自研雲端 AI 芯片,而是直接打造出一套從訓練到應用,從芯片到設備再到雲端的統一 AI 底層開發架構,適用於所有行業、所有 AI 應用。據報道,這是華為近 10 年來在人力物力上投入規模最大的一個新項目。

這個說法是否準確?這個項目的真實情況又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要重新推出一個新的架構?對此,徐直軍回應道:

“華為有一個‘達芬奇項目’是事實,但沒有‘達芬奇計劃’,我關心每一個項目,‘達芬奇項目’也只是其中之一。

對於為什麼要構建新的架構來支持 AI 芯片?這是基於我們對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我們所瞭解的人工智能需求自然產生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從雲到邊緣、到端,以及不同物聯網終端,全場景地支持人工智能,因此,必須要開創一個新的架構。且這個架構要在技術上行得通、可實現。幸運的是找到了這個架構,我們開創性的達芬奇架構就能夠解決,從極致的低功耗需求到極致的大算力需求全覆蓋。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市場上其他架構能夠做到這一點。”

同時,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補充道:

“我們設計這個芯片起始之處便考慮到要全場景輻射,這是我們不二選擇。徐總(徐直軍)在發言當中提到,與以往信息化不同,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化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這意味著人工智能應用將超越信息化,需要深入進入生產系統,進入生產系統必須跟線下、本地各種場景相結合。

與此同時,採用雲服務也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在前年大會上提出的雲服務 2.0,就是更多傳統行業將越來越多地採用雲服務。因此,深入生產系統和雲服務這樣一個大跨度部署基礎設施環境,將是未來企業應用所必須面對的環境。我們所有的技術開發、技術準備,都必須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到這樣一種超大動態範圍、超寬範圍的需求。同時提醒大家,可以一起觀察未來,如果哪天發現雲服務發展速度受阻,人工智能發展受阻,一定是跟生產系統結合不夠。

關於 AI 芯片沒有沿用麒麟的考量

在主題演講中,徐直軍提出了人工智能十大改變,並基於此發佈了華為五大 AI 發展戰略。那麼,這個戰略因何而成?在人工智能生態方面華為如何與一眾企業 PK?又是為什麼沒有延續華為的麒麟芯片?

對此,徐直軍表示:

“戰略是在有限資源情況下的選擇,任何企業對於戰略的行程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後,華為做什麼選擇?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之間,肯定是有一個思考與討論,基於自有能力,以及對客戶需求與未來發展的理解,由此形成了戰略。所以今天我們是將形成的戰略發佈給大家。

任何企業生態沒有一個天然的優劣勢,都是靠努力發展起來的。華為有端、網絡、雲,已經具備了構築全方位生態的條件,但是能不能把生態發展起來,要取決於做得怎麼樣,是否真正為合作伙伴著想,讓合作伙伴願意與我們合作。

至於為什麼沒有沿用麒麟,麒麟是我們面向智能手機 SoC 的品牌,肯定不能用於我們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既面向數據中心,又面向邊緣、消費終端以及 IoT 終端的品牌。”

關於全棧全場景的四面樹敵以及芯片競爭

華為所提出的全棧全場景 AI 解決方案從技術功能上來講,涵蓋了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等全堆棧方案,從場景上來講則將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部署環境都囊括其中,如此多的領域與技術能力,不可避免的就是直接的市場競爭。

對此,黨文栓說道:

“此次發佈的全棧方案其實是現有業務自然延伸的結果。比如芯片,我們已經積累了多年的芯片設計經驗,相較而言,雖然 AI 芯片存在著眾多複雜要求,但目前神經網絡芯片所面臨的工程領域的挑戰也是華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因此此時推出芯片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行為。

再看芯片之上的 CANN 層,也就是與芯片相關的工具,其中的基礎技術其實是華為早有的。而到框架 MindSpore,支持端、邊、雲獨立的和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這其中所包含的技術也是華為已有的,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協同的需求。基於需求理解和技術掌握,這對我們來說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關於華為 AI 芯片的一切疑問,我們在這裡得到了解答


對於最上一層的應用使能,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務,比如如何幫助模型生產,如何訓練部署模型,這背後所涉及的大數據、物聯網、數據服務能力都是華為已經具備的。

當然,我們這次發佈的全棧方案是一個基於開放架構的方案,客戶有權利選擇其中任何一層或多層。而對於我們而言更至關重要的是,無論是在當前階段還是面向長期都是要讓大家用好人工智能。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全場景支持,因為不同企業不同應用可能部署不同環境,並且,當前 AI 發展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全棧協同優化更能帶來價值。”

而關於芯片競爭,徐直軍則如此講道:

“什麼是市場?市場就是需要有競爭,沒有競爭不叫市場。華為在市場上能不能競爭過我們的對手,這是看華為做得怎麼樣。我想所有市場還是希望有競爭的,競爭可以促進我們進步,如果沒有競爭也許大家還沒有感覺。

華為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芯片,所以我們跟芯片廠商沒有直接競爭。我們是提供硬件和雲服務,當然跟提供硬件和雲服務廠商應該會有競爭。

關於 5G 網絡

5G 一直是華為的重中之重,當 AI 芯片進一步提升效率之時,在未來的 5G 網絡中,面對 AI 服務器,運營商的 CTO 們又將如何,該喜該憂?

對此,徐直軍表示:

5G 網絡架構與 4G 沒有什麼區別。如果說非獨立組網(NSA),那 5G 比 4G 更簡單,只是在 4G 網絡上增加 5G 基站而已。獨立組網(SA)情況下,5G 跟 4G 架構是一樣的。

人工智能在這個領域應用的最大好處是有可能實現網絡自動駕駛,我們不期待未來所有電信運營商網絡運維人員都不需要了,這也是一個不好的消息,但是如果真有一天我們實現了網絡自動駕駛,那確實是不需要這麼多運維人員了。

在這種情況下,又會需要很多數據科學工程師和科學家來實現網絡的自動駕駛,如果運營商的 CT0 滿意現在的發展,那他可能不需要人工智能,如果他不滿意現在的成本,特別是 OPEX,想減少 OPEX 的話,那人工智能對他而言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關於華為轉型

在主題演講之後,業界開始出現了華為是否也要 All in AI 進行 AI 大轉型的聲音,對此,徐直軍講道:

在華為內部最討厭的兩個字就是‘轉型’,所以我們所有的文字上從來沒有說過這兩個字。什麼是轉型?轉是從原來的轉到另外一個,華為沒有這樣做。所以華為沒有轉型,只是在前進!

華為將人工智能定位為通用技術,它可以應用到所有地方。因此,AI 首先是增強華為所有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服務,讓它更具有競爭力,具體能增長多少,我們還沒有分析,只要能繼續向前就可以了。至少我們在麒麟 970 增加 AI 的能力,以及 Mate 10 增加了 AI 能力後,帶動了全球在智能終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也帶動了智能手機成長,今年能夠超過兩億臺。

所以 AI 對華為有三個方面價值:

  • 第一,開創新機會,比如基於 AI 加速模塊、加速卡、AI 服務器、AI-MDC(Mobile-DC)等,包括 AI 雲服務也能因此更快發展。
  • 第二,用 AI 增強我們現有所有業務,所有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的競爭力,使得我們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更好面向未來。這一點我們智能手機已經享受到了價值。
  • 第三,用於內部改進管理,提升效率,這樣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組織能力和競爭力,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