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论语》中的人和民?

栓柱2020


论语中“人”和“民”的理解很好区分,基本全篇读完就有个模糊大概的区分,有民出现必定是这样的,使民...;则民...;教民...等,处于被动位置,而像“子”“人”“君”这三字就处于主动位置,也就是说“民”是被“子、人、君”给驾驭和统治的。由此可见“民”代表的阶层是最底层的,而“人”是处于统治地位或上位者位置的。


再来扩展的说一下,根据统计在《论语》全篇中,“人”字共出现213次,单次出现209次;“民”字共出现47次,单次出现44次,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论语》这本书是写给统治者和相当统治者看得,属于统治者阶层的治民宝典。北宋有个学历较低赵普同学,书读的少,但是喜欢啃《论语》,加上家里的关系,硬是爬上了宰相的位置,并且还是三次拜相,那可是相当的牛啊!给《论语》来了一波硬核广告。广告词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土木砼铁皆列阵前


题目:《论语》里“人”与“民”之异同

人,名词,包括君臣等统治者和众庶等被统治者。如《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3.3)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能实施仁德,怎么处置礼呢?”此句之“人”,包括所有的人。

人之第二个义项:旁指代词,训为“别人”或“他人”。如《学而》:“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此处的“人”就指“他人”或“别人”。

民,唯指众庶即平民百姓,被统治者。如巜雍也》:“务民之义”(6.22),意为“专力从事于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最典型的例子要属《泰伯》:民可使由(听从)之(统治者的命令),不可使知(知道,清楚明白)之(命令的理由和原因)(8.9)“民”,老百姓,不包括统治者。(20200410)(谢悟空之邀,谢“一轮明月弯刀”君的邀请)(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头条》首页)


冷国俭


“人”特指贵族,“民”多指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