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前楊柳 金陵城外的“民俗第一村”

南京市東南方向30餘公里外,藏著一個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築群,《人民日報》曾將這個金陵城外的鄉村納入中國最美鄉村之一,它名字頗有詩意——楊柳村。近日,這個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兩塊“國字招牌”的古村落,又摘得了一個新頭銜,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上,前楊柳村榜上有名。

傳承百年曆史的載體

記者實地“打卡”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只見白牆青瓦,高宅深院,一條青石板路,悠悠伸向村莊的深處。村裡的建築繼承了“青磚小瓦馬頭牆,轎式大門花格窗”的風格,卻又不像徽派建築那麼張揚,顯得更內斂和書卷氣,極具南京明清時期民居特色。

據介紹,楊柳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清康熙、乾隆年間先後改建。據《朱氏宗譜》記載,400多年前,朱氏一支定居楊柳村(時名楊留村),漸成大族,村中近半數建築為朱氏所建,成了遠近聞名的“朱家大院”。

楊柳村原有宅院36個,今存較完整的有17個,共36進,366間房屋,佔地面積1.12公頃。建築群均為坐北朝南的多進穿堂式的高牆深院,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宅院又名為“堂”,進深有三進、四進、五進,最多的要數“翼聖堂”,有“七進、十八道門檻”。宅院間閭巷相連,青石鋪路,素有“青石墁地石門樓,走進楊柳不沾泥”一說。

漫步村內,隨處可見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藝術,從明代延續、保存至今。如今村裡仍有13個門樓雕刻保存較為完好,刻著“居安由正”“由斯直步”“斯道坦然”“行仁履義”等,均為楷書磚雕,四周飾以人物、花卉等圖案,紋式精美,刻工細緻。

憑藉豐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建築風格,楊柳村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考古學者和遊客駐足遊覽,《惲代英》《嚴鳳英》《兵臨城下》《下里巴人》等多部影視作品都把這裡作為拍攝外景地。

維繫濃厚鄉愁的紐帶

時光荏苒,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楊柳村不僅見證著歷史變遷,更承載著當地鄉民濃濃的鄉愁。

今年84歲的劉愛華至今不願隨兒子去城裡住,她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搬個板凳,坐在老屋的大門口,與幾位老夥伴一起,聊聊家長裡短、村裡變遷。

從清晨聊到中午,眼看著農婦們打理好自家菜園,返回家中,往灶臺裡塞進去一把柴火,小村炊煙升起。“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像極了古詩裡描繪的鄉村畫面。

“崇厚堂”內,房主朱杏梅正忙著張羅當天的午飯,見到記者,她熱情相邀,“這裡是江寧區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的家,你可以進來看看。”走進老屋,只見雕花梁頭、磚牆畫壁、天井院落,處處充滿傳統的氣息,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斑駁的白牆與佈滿苔蘚的石板路刻畫著歲月的痕跡。一椽一木、一磚一瓦,都好似積澱著百年的文化氤氳。

然而,走過百年曆史,老屋已然陳舊破敗,多處漏水。“為了儘可能維持老屋本來的面貌,每年我們都要花很多錢盡力修繕。”朱杏梅告訴記者,即便如此,她也從沒想過搬離老屋,因為這是維繫整個大家族情感最好的紐帶。

據她介紹,每年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全家50餘口人不論在哪,都要趕回老宅相聚,在那棵老天竹樹下,一家人吃飯聊天,其樂融融,彷彿又回到了老母親在世的時候。

振興美麗鄉村的名片

為了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近年來,江寧區越來越重視對楊柳村古建築群的修復,並通過保護好這些歷史遺存,推動鄉村振興。

經過修繕,2012年,被稱為江寧“九十九間半”的朱家大宅正式對外開放。朱家大宅的修繕,還帶動了整個古村落的保護振興。根據規劃,楊柳村將以旅遊休閒觀光為主,融合九十九間半明清古建築群、鄉村最美自行車賽道、國家級垂釣中心、遊船花燈、竹筏體驗、鸕鷀表演、金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項目,以農家樂經營、農副產品售賣為輔,打造金陵民俗第一村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