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生命,不僅有邏輯,而且有動機,更是指向:真善美

摘要 生命起源與進化是地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即便是從動物進化到人類之後,人們通常也很難理解自然界生命進化現象的目的、動機和意義。雖然有"存在即合理"的說法,然而如果進化是隨機的,那麼,自然界又怎麼會進化出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這一特殊的高級物種呢?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人類經歷了數不勝數的自然災害、疾病和戰爭等種種痛苦和磨難的洗禮,人類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實屬不易。即便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當前社會除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大發展之外,同時也還被慢病頑疾、精神壓力、焦慮抑鬱、恐怖襲擊、難民危機、戰爭陰雲等事件所籠罩,令人懷疑自然界中人類的出現與進化是否是為了痛苦而來、或者說人類難道必須要面對痛苦嗎?為此,本文在此前提出"菌心進化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動機進化論"的角度進行學術思考和深入研判,旨在為人類存在與發展的自然動機提供一種新解釋,有利於對人類社會未來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圖景進行科學預測與合理展望。

關鍵詞 生命起源與進化;動機進化論;菌心進化論;菌心說;雙腦論

Motivational evolutio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in the course of the earth'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ven after the evolution of animals to humans,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volution phenomenon in nature. Although there is such a saying that "existence is reasonable", if evolution is random, then how can the nature evolve such a special high-level species as human being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modern civilized society, human beings have experienced numerous natural disasters and human wars and other pains and tribulations. The process of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not easy. Eve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not only has a happy life, but also has a larg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stubbornness. The chronic diseases, mental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errorist attacks, refugee crises, clouds of war and other events, it is doubtful that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 in nature is for pain, or that human beings must face pain?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ects to further study and ju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al evolutio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of evolution" proposed previously.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natural motiv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pursuit of a better and happy life, and to make a reasonable outlook and scientific prediction for the future of a better and happy life of human society.

Keywords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evolution of motivation;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of evolution;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two-brain model

在迄今為止原因仍然未知的情況下,地球從36億年前逐漸開啟了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漫長曆程。最初從微生物開始,歷經藻類、植物、動物等過程,及至20-200萬年前開始出現人類,逐漸形成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和當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人類社會[1, 2]。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基於大量科學觀察所形成的《物種起源》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認識,構成了人類對自然界進化歷程進行解讀與系統認知的知識體系[3, 4]。然而,從動物進化到人類,如果仍然使用"弱肉強食"的方式來看待人類社會的話,顯然既不人道、更違倫理,即人類社會不應該存在動物世界那樣的"優勝劣汰"之叢林法則,急需形成能夠更好地支撐人類社會和平發展與健康幸福的新理念,讓人類這樣的"萬物之靈"儘可能減少諸如慢病頑疾、精神壓力、焦慮抑鬱、恐怖襲擊、難民危機、戰爭陰雲等痛苦事件的恐懼和擔憂,在短暫的人生百年歲月中,擁有陽光心態和文明理念,實現健康長壽、頤養天年的理想目標。顯然,回答這個問題充滿了巨大的挑戰;然而,隨著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新發展,使得有可能從"物質和意識"以及"心理和精神"等複雜關係的角度深入剖析該問題,對於從"被動適應與主動進化"的角度重新理解"人是什麼"、"什麼是人"以及"什麼是真正的人"這樣的重要問題與可能答案提供參考信息。


1. 對人類存在意義與價值的思考和探索推動著人類的發展

對於"人是什麼"以及"什麼是人"的思考、研究與理解,幾乎貫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所有過程,並最終將在科學與哲學的層面得以充分體現。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在物質層次已得到空前發展和豐富,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由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不同國家的發展歷史和文化過程與文明現狀各不相同,導致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國的發展也並不均衡,有的國家相對富裕,有的則相對貧窮落後。即便是在發展較快的國家中,也仍然存在大量慢病頑疾、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現實問題;而在發展相對較慢的國家中,恐怖襲擊、難民危機、戰爭陰雲等事件也讓這些國家的民眾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人生究竟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或者說應該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此類問題一直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要想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從"人是什麼"以及"什麼是人"這樣的關於"人的本質"的角度進行深刻剖析。

就"人"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高級動物"而言,在無異常情況和病變狀態下,正常人的自然壽命通常是100年左右,自精卵結合開始,分別經歷胎兒、嬰幼兒、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等各個階段,終其一生而壽終正寢。其中,唯有在胚胎髮育時期和胎兒形成階段,母親通過子宮和臍帶向胎兒提供發育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並帶走胎兒的代謝廢物,從而確保胎兒處在一個最為理想的自然發育環境中,胎兒無需關心自身的衣、食、住、行,這些需求全部依賴於母親子宮環境提供。當歷經十月懷胎的辛苦、忙碌、幸福和期待,母親經過分娩、胎兒呱呱落地之後,嬰兒就開始了"吃、喝、拉、撒、睡"與"衣、食、住、行"等充滿剛性需求的一生,並從幼兒園等環境開始學習知識,逐漸走上了自己認識世界、發展思想的道路。

在上述所提及的人的剛需過程中,與動物相同的是,人們的"吃、喝、拉、撒、睡"是每天的"必修課",是決定人體正常存在的關鍵,其中以"吃"為第一需求,而"衣、住、行"則是必須在滿足這些"必修課"之後的需求,畢竟動物的"意識"有限,既難以關心、亦無能力去解決其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問題,這是動物與人的基本區別。當然,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則是,人類具有系統完善的語言能力和知識體系,能夠通過複雜的思維過程和科學研究,形成人類獨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人類知識還一直處於快速、甚至加速發展的狀態。尤其重要的是,作為擁有複雜意識與情感意志和精神信仰的人類,對於人類存在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探索,則是動物所不能、可能也並不需要、而且能力也達不到的內容。只有通過努力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實現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尤其是精神追求而不只是物質需求,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才能避免和動物一樣,只是滿足和停留於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層次。


2. 生命科學研究新發現提示攝食行為可能是腸道菌群主動驅動下的人體被動應答過程

有趣的是,我們的研究恰好是從動物和人類所具有的第一共性需求即"攝食"行為進行深入探討的,所獲得的新發現反過來為深入理解人類的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之關係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不斷報道腸道菌群與人體慢病具有密切相關性的啟發下,我們實驗室以自身甘當小白鼠完成體驗式觀察進而開展廣泛科學研究,最終發現並證明"飢餓源於菌群",即迫使人體每天必須進行"一日三餐"攝食的飢餓感來源於腸道菌群,後者是在胎兒出生後被自然界"主動接種"到胃腸道、並形成與人體相伴終生的共生微生物群體[5]。雖然醫學界公認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機體通過免疫反應防止腸道菌群進入人體而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然而,通常很難意識到自然界在"設計"人體的過程中,會通過使用腸道菌群而不是人體本身來啟動攝食所必須的飢餓感[6]。這種"自然"設計理念對於動物來說也具有理論上的通用性,即自然界很可能也是使用"腸道菌群"以"萬有菌力"的方式來迫使動物和人體產生飢餓感而被動攝食,一方面用來滿足動物和人體的營養需求,另一方面用來滿足腸道菌群的營養需求[7]。由此我們提出了"菌心進化論"的新觀點[8],並證明通過靶向腸道菌群、向其提供人體不吸收的植物多糖和膳食纖維等食物"餵飽菌群"之後,即可顯著減少和消除人體飢餓感,人體使用自身庫存糖原和庫存脂肪提供能量,只飲水不攝食,正常作息7-14天,體重可生理性下降5-10公斤,肥胖和肥胖相關慢病症狀得以顯著改善[5, 9-22],從而形成了"菌心說"學說,認為腸道菌群是迫使人體攝食所必須的飢餓感的"信號源",是人體攝食的中心、重心與核心,而使用諸如柔性辟穀技術等方式通過靶向調控腸道菌群,就能夠調控人體的"飢餓感",使得人們能夠從每天必須"按時吃飯"的攝食行為調整為"按需吃飯",從而在飲食與健康方面更加靈活與自由[7, 23]。

由此可見,人類的攝食行為是腸道菌群主動驅動下人體的被動應答過程,該事件發生在胎兒分娩後,自然界將環境中的微生物"主動接種"到嬰兒消化道之後即可啟動。腸道菌群與人體相伴終生,每天都會在一日三餐的時間點,以腸道菌群所固有的"生物鐘"方式,向人體賦予攝食所必須的飢餓感。當肉體死亡後,腸道菌群即可從腸道開始,將人體的肉體進行分解,表現為肉體的腐爛過程,直至肉體的消亡。

獲得"飢餓源於菌群"的新發現之後,參考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描述與表徵方式,我們對人體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新理解,即通過將人體"一分為三"的方式定義為"肉體、菌腦、人腦",其中"肉體"由人類第一基因組DNA系統所控制(operating system 1, OS/1)、"菌腦"由人類第二基因組DNA系統即微生物基因組DNA系統所控制(operating system 2, OS/2),相應地"人腦"則由人類"第三"系統即音像符號語言系統(operating system 3, OS/3)所控制。從功能上而言,"肉體"作為運動平臺即"肉體主動",用來支撐"菌腦"和"人腦"的存在,後兩者則是"菌腦主吃、人腦主思"的關係[24]。於是,在以"飢餓感"為代表的"攝食"這一基本的、首要的、事關人體存活的物質需求方面,可被理解為是由"菌腦"引導、"人腦"應答、"肉體"執行的一個過程。除此之外的"衣、住、行"則是人體生理需求,而思想、精神、意志、信仰等則是"人腦"的功能並通過"精神追求"而表現出來。為便於理解,可將"肉體"、"菌腦"和"人腦"三者的關係表徵為"一標兩本"的關係,即"肉體"為"標",而"菌腦"為引導人體攝食的"小本","人腦"為主導人們思考的"大本"。當人體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後,在進行溯源過程中,則不僅需要考慮到"人腦"這個"大本",而且必須考慮到"菌腦"這個"小本",才有可能避免"治標不治本"的情形。只有通過同時調控好"菌腦"和"人腦"這兩個"本",方能確保人體這個"標"的正常,否則就很容易出現片面的結果。


3. 人腦在使用音像語言等符號的邏輯思維過程中主動進化表現為學習思考

如前所述,一旦將人們對攝食的直接記憶歸因於由攜帶非人類基因組DNA遺傳密碼的人體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腸道菌群所構成的"菌腦"所承載,就能夠比較合理地解釋"人天生下來就會攝食、而不需要學習"這樣的"本能"行為。從基於"飢餓源於菌群"的"菌心說"學說角度而言,腸道菌群在人體內胃腸道中繁殖其自身後代的壓力,以通過生物化學反應分解和破壞胃腸道黏膜而引發輕度炎症反應,通過胃腸道神經系統以及迷走神經和神經內分泌機制向大腦以信號上行方式進行傳遞,被大腦解讀為飢餓感,構成人體每天必需通過攝食活動來保護和防止腸道菌群對人體胃腸道的分解破壞,從而形成人體攝食行為的"內在壓力"和"內生動力",而且出生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其體內通常是從當地生活環境接種相應微生物群體進入胃腸道,形成終生共生的腸道菌群即"菌腦",承載了所在地域環境的"菌腦"之食物記憶,表現為"一方水土養一方菌、一方菌群養一方人",從而為"攝食無需學習"這樣的本能行為提供了相對合理的科學解釋,即人們通過擁有腸道菌群而直接獲得源於腸道菌群對於食物記憶能力的飢餓與攝食信號,有什麼樣的腸道菌群就有什麼樣的攝食信號,相應的腸道菌群能夠幫助宿主處理相應的食物,否則就容易出現由於所攝入的食物與腸道菌群不匹配而導致的過敏、嘔吐、腹瀉、便秘等問題[25, 26]。

就"人"本身而言,學習記憶是終生都需要進行的過程,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然而,此前學術界對攝食行為是否需要學習和記憶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比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紀20年代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通過建立聲音刺激信號和動物攝食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可以觀察到動物胃腸道的消化液分泌行為,這也是實驗心理學的代表性研究。長期以來,由於學術界(生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精神科學等)基於一般性的現象觀察而形成"大腦攝食中樞"控制攝食行為這樣的常識性認識,而且通常認為胃排空、低血糖、飢餓相關基因的表達等是"飢餓感"的原因,加之一百多年之前在發現條件反射這種現象的時候,人們對於腸道菌群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廣度和深度,因此,關於"攝食"動機與行為的相關知識,目前仍然處於相對停滯、侷限於"大腦攝食中樞"調控人體和動物攝食行為的認知程度,卻難以合理解釋為什麼"越吃越胖、越胖越吃",也難以提出科學有效的防止貪吃多佔、菸酒依賴甚至毒品成癮等嚴重的"人被食物所控制"即"人為物役"現象。現在看起來,很有可能是由腸道菌群所構成的"菌腦"從飢餓與攝食的信號源角度,在影響甚至調控了"人腦"對於食物需求的正確判斷與合理決策。

顯然,人和動物的行為,雖然是受到大腦和神經系統所指揮,然而似乎更應該是受到"動機"所控制的。以"攝食"為例,"條件反射"作為一個典型的攝食行為,既與心理學密切相關,同時又與神經科學密切相關。雖然"大腦攝食中樞"控制人和動物的攝食行為是不爭的事實,擁有大量科學證據的支持;然而,關於人和動物"攝食"行為的原始動機又是什麼呢?是何種因素驅動了這種攝食行為的產生呢?已知駱駝在沙漠中可以連續數週無需攝食而正常生活,冬眠動物如黑熊等也可以連續數月無需攝食而正常存活,諸如此類現象的存在,說明"攝食"行為對於少數動物來說,並非必須的、而是可調控的,只不過不同動物對於"飢餓"的調節和忍耐能力是不一樣的。就事關人和動物肉體生死存亡的"攝食"行為而言,以人為例,不攝食就會飢餓、如果連續數日不攝食的話,就會由於飢餓而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從而形成了人類對於飢餓具有天生恐懼感的生活常識,表現為一個人不吃飯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由於"飢餓"現象對於人們的內心和精神而言,具有強大的挑戰性,因此,有些人通過"絕食"或"斷食"或"禁食"來鍛鍊自己的意志,提高毅力,甚至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27, 28]。然而,通過近年來的研究,我們實驗室提出並反證"飢餓源於菌群"之後,從而形成了"腸道菌群(菌腦)向人體賦予飢餓感"這樣的新認識[22, 29],並且可以通過靶向腸道菌群調控(減少甚至消除)人體飢餓感,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重新認識人體"攝食"的動機、過程、機理和意義了。

在新近發表的論文"由腸道菌群微生態所構成的'菌腦'可能是人體對於物質記憶的物質基礎"中[30],我們詳細分析和討論了人體對於以食物和飢餓感為代表的、通過胃腸道和呼吸道與人體接觸的物質記憶可能源於人體共生微生物菌群DNA遺傳指令複製其後代所驅動,通過生物化學反應來實現,從而為揭示"物質需求"記憶的"物質基礎"即"菌腦"提供了新思路。相應地,就人腦而言,其所需能源主要(99%)來源於葡萄糖,神經細胞並不像腸道菌群那樣在胃腸道中直接與作為生物化學反應底物的食物通過直接接觸、通過腸道菌群複製後代的方式直接形成對於特定底物(食物)的"直接記憶",那麼,人腦中主要記憶的是什麼內容呢?這些內容又是怎樣被人腦所記憶的呢?事實上,這幾個問題也正是神經科學領域近幾十年乃至近一百年來正在深入研究並期望得到回答的問題,同時也是國際上多個國家"腦科學計劃"以及我國腦科學研究計劃的重點與難點所在[31]。

雖然目前尚難以回答人腦是如何進行記憶的這個複雜問題,但是有三點內容應該是明確的:第一,人腦肯定不會像腸道菌群那樣通過複製自身後代那種方式進行"物質記憶",否則神經元一旦和不同的、龐雜的、多種多樣的底物(例如食物)直接接觸的話,就會引起多種異常反應尤其是免疫反應,而且眾所周知、非常重要的是,成年人腦內除過個別區域例如海馬和嗅球的少數神經元可以分裂之外,絕大多數神經元是不分裂的,反過來提示人腦記憶應該不是依靠神經元分裂這種方式來實現的;第二,既然人腦的能量來源主要是葡萄糖,而神經元內部有大量突觸小泡,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也是通過大量突觸來聯繫的,說明人腦記憶有可能依賴於腦內龐雜的突觸聯繫,由軸突、樹突以及其間相互交叉連接所構成的國際神經科學領域研究熱點如"人腦連接組學計劃(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PC)"[32, 33]以及我國學者饒毅教授於2019年提出的"化學連接組(chemoconnectome,CCT)"等[34],應該是腦內記憶的物質基礎;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地方,即就人腦而言,顯然應該是擁有和具備對語言、音像等符號的抽象記憶、邏輯判斷、思考分析能力,即人腦所"記憶"的"對象"應該是"符號"及其邏輯,並且通常以人類語言、音頻、視頻等特定符號的有序排列來表徵,這一點也是我們此前所說的"人腦受'第三操作系統(OS/3)'控制而工作",這是基於OS/1對人體的生理控制以及OS/2對人體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腸道菌群的"菌腦"控制所延伸出來的平行概念,有助於對上述過程的分析和理解。

由此可見,人腦在本質上是一個"符號記憶體"和"邏輯判斷器",通常從嬰兒半歲開始受到環境中各種各樣的信號刺激,例如與父母的互動、自發爬行鍛鍊乃至一歲左右開始學習說話、三歲左右上幼兒園並隨後上學,學習各類知識,實際上都是在給"人腦"這個學習主體持續輸入各種"符號"素材,表現為"學習和記憶"的過程,通過該"人腦"進行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等,以便形成該"人腦"對外界環境以及自身認識的綜合記憶和思維判斷,並通過思想、精神、意志、信仰等表現出來。


4. 動機進化論分別包括被動的物質需求進化和主動的精神追求進化

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體,既然攝食是一種本能活動,是天生就會的行為,而並非後天習得,但是在自然界當中,唯有人類必須通過大量學習前人的知識,才能夠不斷地發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因此,人類的學習行為不妨可以被理解為知識層面"主動進化"的表現。如果一個人不去主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話,那麼,思想和認知上就會退步,這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一點在動物界是不存在的,因為動物幼崽只需要通過學習掌握捕食技巧、確保其能夠在野外生存、不被餓死,從而保證該物種的正常繁衍、基因遺傳存在即可。既然已知"飢餓源於菌群",說明動物和人體的"被動攝食"行為很可能是被自然界通過"菌腦"或稱"萬有菌力"所控制的過程[30],即攝食能力並不需要人和動物自身去主動學習,而是在出生後自然界將主導飢餓感與攝食行為的腸道菌群"主動接種"到人和動物的胃腸道,即可直接賦予人和動物的被動攝食能力(同時表現為宿主與共生微生物的協同進化),詳細討論可參考已發表的"

菌心進化論"一文[8]。在通過這種被動攝食確保人和動物的肉體能夠活存的基礎上,"動物大腦"仍然停留在相對固化的"行為世界"中,例如吃、喝、拉、撒、睡、交配和繁衍後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然而,只有"人類大腦(人腦)"才能夠通過主動學習、主動抽象、主動創造(符號邏輯),形成以語言文字等符號邏輯為載體和表徵的人類文明歷史。在此基礎上,人類的攝食行為與繁衍後代等基本的生存活動只是人類(肉體)存在的基礎和過程,卻並非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後者則是人類不斷地在自然界去發現、去創造新的知識和文明,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持續進步、源源不斷的發展歷程。

在這種面向"精神追求"謀求"主動進化"的"人腦(OS/3)"的驅動下,很顯然人類的後代將會不斷地比上一代發展得更好,這一點並不一定會表現在人類基因的層次上,這是因為人類基因組DNA系統(OS/1)是自然界經過數百萬年時間的進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遺傳體系,而負責人類"攝食"記憶的微生物基因組DNA系統(OS/2)則已經在地球上擁有36億年的歷史,更是非常穩定的遺傳體系,因此人類的後代與上一代、甚至更早的時代相比,其進化應該說主要表現在"文化基因即OS/3系統"這樣的層次。之所以把"文化基因"使用"人腦(OS/3)"來表徵,這是因為前已述及,人腦記憶的對象以語言、文字、音像符號邏輯為主,通過這些符號的有序排列類似於遺傳物質DNA的有序排列一樣,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例如四書五經、《黃帝內經》、《物種起源》等,均可被認為是"文化基因"的表現形式與"遺傳"方式。一本書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文化基因",一段文字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文化基因"片段。於是,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歷史不妨可被認為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著"OS/3"這個"文化基因"集合體。有價值的思想和知識體系,都會在以"OS/3"為代表的人類文明與文化的知識寶庫中擁有一席之地,並作為後代傳承文化和發展文明的基礎。

據此,從"進化論"的角度反過來分析和判斷"動機"的存在與發展特徵,應該是包括了"被動的""物質需求"過程和"主動的""精神追求"過程,前者在動物和人均表現為由"菌腦"所驅動的飢餓與攝食等事關肉體生存的過程,該過程是由"菌腦"主動驅動、作為宿主的動物和人體被動應答而實現的,即在飢餓與攝食這樣的"物質需求"方面,人和動物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如果必須說攝食方面有"主動性"的話,那麼其中的"主動性"則是源於"腸道菌群、菌腦、菌心"以生物化學反應方式在胃腸道中以破壞黏膜和分解肉體的方式向宿主傳遞飢餓感而驅動攝食的表現。此前由於未能發現和認識到這樣的原理與過程,導致"菌腦"異常迫使人體過度攝食而導致肥胖並引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很可能是由於人們將"菌腦"對於以食物為代表的"物質需求"的"被動性"過程誤以為"人腦"的"主動性"過程,從而過度"放縱"了"人腦"對於"菌腦"的合理約束和適當控制,表現為這個人很容易被"菌腦"所主導的以食物為代表的"物質需求"所左右而表現為行為失控,例如貪吃甚至成癮[18]。結合前述討論,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能夠通過"人腦"來實現對於"精神需求"的"主動追求",那麼通過使用正能量、真善美的"文化基因"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頭腦,並進而發展出新的人類精神文明,可以表現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社會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哲學領域的昇華。

由此可見,人們需要物質、需要食物,但是物質和食物並非是人類需求的全部,更重要的則在於內在的、內心深處的滿足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愉悅和幸福。在適當滿足物質和食物需求的基礎上,人類通過學習和思考,創造新的精神文明,表現為科學、文學、藝術、美術等,是人類在滿足物質需求之上更重要的事情。如果說自然界"創造"人類具有"私心"和"動機"的話,那麼,不妨可以這樣認為:自然界應該是在"期望"人類通過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努力,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更和平,而不是讓人們陷入慢病的泥潭、戰爭的深淵和痛苦與災難之中而"受罪"引發嚴重的心理與精神問題。隨著從"飢餓源於菌群"、"慾望源於菌群"到"慢病源於菌群"的認知發展與進步,通過改善"人菌關係",確保"人菌言和",人類與菌類和平共處,相信擁有智慧的人類擺脫慢病糾纏、進入身心健康的時代應該已經不遠了。惟其如此,才能夠獲得對於自然界進化出人類提供科學、合理的解釋;否則,必將陷入到對於人類存在合理性的質疑與批判、乃至對於自然界本身存在合理性的質疑與批判的無休止爭論之中,導致人們痛苦不已並難以自拔。


5. 從達爾文進化論到菌心進化論再到動機進化論

自然界的發展過程符合"能量守恆,物質不滅"的客觀邏輯。雖然地球圍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這些貌似平淡無奇的重複過程,是否有意義呢?每當夜幕降臨、人們仰望星空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出類似的問題和想法。且不說36億年前的地球和現在的有什麼區別,就以一萬年之前的地球和今日的地球來看,斗轉星移,日月乾坤,雖然地球上的生物換了一茬又一茬,人類也已經發展了若干代,從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經過核武器時代發展到了現在的信息化時代,也仍然符合"物質不滅"的邏輯。即便是今天和當下生活在地球上的70多億人口,構成其身體的化學元素也還都只是地球上的那些化學元素而已,只不過在當下用於構成人體、而在一萬年前可能是在土壤中、水裡、動物身上或者細菌等微生物的元素而已,現如今只是在不同的肉體上以生物化學反應的方式進行循環往復,其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在達爾文進化論中突出強調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談的是生命領域的客觀現象,因為事實上動物也只有通過"弱肉強食"這樣的"叢林法則",才能夠生存下來,否則就會面臨物種消亡的危險。然而,結合基於"飢餓源於菌群"的"菌心說"與"雙腦論"(即"菌腦主吃、人腦主思")來看,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上提出"菌心進化論"[8],體現出"菌腦"通過向人和動物賦予"飢餓信號"而表現出對於與攝食行為的"絕對控制",從而將以往隱藏在達爾文進化論中關於動物對環境的被動適應以獲得生存能力背後的"菌腦"控制因素即"萬有菌力"揭示出來[30],而且其中充分體現了動物層次的"以食物為代表的物質需求進化源於腸道菌群繁殖後代的客觀需求",為人和動物的以食物為代表的"物質需求"現象以及所表現出來的進化現象提供了科學合理的新解釋。

"動機",對應於"意識"與"精神",是動物和人、尤其是人類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既然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那麼,人類的"動機"是否也在持續進化之中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即自然界雖然物質"不滅",但是構成物質的化學元素卻一直在通過生命體(微生物、藻類、植物、動物乃至人類)而反覆循環,當進化到了人類、形成"人腦"之後,就能夠表現出面向"精神追求"的"主動動機"了。從基於人類大腦的"符號記憶體(OS/3)"的角度來看,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通過人類的聰明才智而"加速進化"了,因為在當前的信息化、互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人類科技高度發展的新時期,不再是以往的基於"物質不滅而生命循環"的低速、慢速循環模式,而是進入到藉助於大數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時代的"符號邏輯"之"加速主動進化"模式了,其背後所隱藏的"動機",當然是人們從內心深處和精神層面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了,這樣就能夠充分體現出從"物質進化"到"意識進化"乃至"精神進化"的自然邏輯,而且這樣的"進化模式",充分體現了自然界利用物質體系(化學元素)、基於菌腦(OS/2)、通過宿主(人和動物的肉體即OS/1)、實現基於人腦(OS/3)經過意識向精神領域的新躍遷,從而總體上表現為人類從"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自然發展,代表了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必將迎來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大發展的美好時期。


6. 動機進化論體現出自然界通過進化出人類實現對自然界自身的理解

如前所述,目前很難知道為什麼地球上忽然有了生命並進化出人類,但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兩個需求,即肉體生存的物質需求與思想意識發展的精神追求,卻貫穿了人類的發展過程。以天災人禍、慢病頑疾為例,這些事件使得人類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並不得不懷疑和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人類是因為痛苦而來?難道人類註定必將面臨痛苦和災難?人類究竟需要什麼、需要到什麼程度、為什麼需要?人類應當怎樣才能真正擁有健康、幸福、和平、美好的生活?結合本文研究來看,隨著逐漸意識到"飢餓源於菌群",即"菌腦"引導人們對於食物需求的"飢餓記憶",而且可以通過靶向腸道菌群的柔性辟穀技術等進行合理控制,減少和消除源於異常"菌腦"的不良記憶,那麼,人們在以食物為代表的物質需求方面的控制能力,顯然可以通過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現實應用而得以合理控制,接下來應該就是"人腦"在"精神追求"方面重要性的體現了,具體包括文學、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這些代表著人類文明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與演化過程,實際上體現的是與人類物質文明並行的精神文明的大發展,只不過在"動機進化論"框架的理解下,變得更加重要和清晰起來。

由此可見,不妨可以這樣認為,36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微生物,隨後進化發展出了植物、動物、人類,而後續出現和進化的生命體具有其自然而然的歷史使命,尤其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一方面兼備動物屬性的生存需求,主要表現在"安身"方面,然而更重要的則是"立命"方面,即或許自然界進化出人類的"目的"和"動機",是通過人類這樣的高級智慧體,來理解自然界的發展過程和文明發展史——而這樣的文明發展史,也只能由人類這樣的高級智慧生物來完成,通過音像和語言等符號邏輯的有序排列進行表徵出來,並被人類所感知和理解,從而構成人類"精神世界"的集合體,其最終表現應該是藝術與科學、乃至於哲學體系。

因此,從無生命的物質到生命世界,再從無典型意識的微生物世界、植物世界到有意識然而表徵能力有限的動物世界,乃至於進化到了具有充分意識與心理和精神表現能力的人類世界,從"達爾文進化論"到"菌心進化論"乃至"動機進化論"(或稱意識進化論、精神進化論),我們眼前的自然界,就變得鮮活起來了,因為自然界只有通過創造出人類,才能夠實現自然界本身被人類所理解的自然界創造生命之美以及與之相伴的精神進化之美。惟其如此,作為人類、而不僅僅是動物(屬性)的人類,也才能夠在滿足"衣、食、住、行"與"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的基礎上,更加自由、自在、自如、自然地追求精神之美,盛讚自然界(創造生命)之美,並且在讚美自然界的過程中,人類方能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其中體現了自然界的內在之美、尤其是隻有通過人類,才能夠體現到的創造之美、創新之美、自然之美與人性之美!至於與人體(和動物)共生的良好腸道菌群,當然也可以在不受人類發明、創造的抗生素的破壞而是在人類對菌群的保護之下,而能夠"安居樂業"於人類胃腸道之中,伴隨人類享受經口攝入的美食,供其自如地繁衍其後代,並一如既往、持之以恆、充滿善意、並非敵意地向人體傳遞著攝食行為所必須的飢餓信號,從而構成了人體胃腸道之中的"腸道菌群的生命起源之美"。


7. 總結與展望

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一直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展,單純的物質層次只是變化而不是進化,但是隻有生命和意識以及精神層面的進化,才真正有意義和價值,尤其是就人類的進化而言,應該充分體現在精神層面進化的主動性、積極性、美好性等方面。當然,精神追求不能脫離物質需求,前者是主動的、主觀的,後者則是客觀的,同時後者還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然而本文的重點則在於,在以食物代表的基本而又關鍵的物質需求方面,是"菌腦"而不是"人腦"在引導著人類的攝食需求即飢餓感產生的過程,而且已具備通過靶向腸道菌群消除人體飢餓感的生物技術,讓人體優先使用庫存糖原和庫存脂肪提供能量,能夠協助人體暫時"放下"食物需求的糾結與困惑,避免人體成為食物的奴隸而導致意識失常和精神失控,從而讓人體在身心健康兩方面均獲益。對於該事關人類生存、發展與健康重大問題的正確研讀、研判與剖析,從"一標兩本"的角度形成對於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新認識,我們既能夠"客觀地"認識到人體肉體存在的"菌腦"與"菌心

"對人體主動引導、人體被動應答框架下的食物等"物質需求"之源,同時又能夠"客觀地"認識到"人腦"所主動引導和追求的"精神之美",有可能充分體現了自然界通過幾十億年的努力所進行的"從物質到意識、再到精神"的"動機"驅動下的持續進化過程。

於是,我們不妨說,從物質到生命,從低級到高級,從植物到動物,從動物到人類,自然界有可能是在最初貌似隨機進化論(達爾文進化論)的過程中,在"菌心進化論"路徑的約束下,最終發展出了人類這樣的靈長類"高級動物",一方面仍然通過繼承動物之"菌腦"和"菌心"來記憶和約束人類攝食的物質需求之基本動機,然而更重要的則是能夠讓我們理解並且能夠科學合理控制"菌腦、菌心"的基礎上,彰顯出人類對於"精神追求"這樣的高級活動之"進化需求",從而能夠宏觀地從生命起源與發展、乃至到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人類智慧與科技發展而推動知識進步,以語言音像等符號邏輯為載體和表現,形成"動機進化論"這樣的新邏輯,用來刻畫、構建、理解和讚美我們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並形成下一步邁向太空發展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新期待。


參考文獻:


[1] 李華鳳. 從《物種起源》到《人類的由來》—達爾文生態思想的進化分析[D]. 瀋陽工業大學,學位論文, 201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