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中医药学习的三个境界

国粹中医药学习的三个境界

有人讲,学医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学习《伤寒论》,把原文读熟,把方证学清楚,把调护方法、药物剂量学准确,这是第一阶段。很多患者很多治疗效果不好才物诊过来的。所以,这些患者多半不会按《伤寒论》描述来得病的。病情复杂,我们需用四个方合方治疗。所以,我觉得每二阶段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我认为中医说的是一个境界,一个道,一个法,而且没有脱离《伤寒论》。对于典型的症状,我们可以用 《伤寒论》的方解决。那么,对于不典型的症状呢?我们当然可以变通着去运用。我觉得最值得赞赏的是温病学家吴鞠通,他对张仲景特别的崇拜。《温病条辨》的首方,不是银翘散,不是桑菊饮,而是桂枝汤。我认为他是在继承和发展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所以说温病源于伤寒,这并不矛盾。张仲景在序中说: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思是说,病人中有70%的人得了伤寒,那么还有30%的人呢?仲景在原文第六条说: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张仲景把温病的症状都记载下来了,规律也找到了,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他并没有给出方药。我觉得温病学就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其实温病源于伤寒,发展于伤寒,羽翼于伤寒。我们学习《伤寒论》,要学字里行间的内容,甚至还要跳出来,学习字里行间没有讲到的东西。作为伤寒论课程的老师,我们教学生,绝对不能教他们死板的东西,不能告诉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而是应该教学生一个活法,一个思路,以后的路就让他自己去走。上面我说的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基础,第三阶段的层次已经提高很多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