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滑縣萬古玉皇閣的傳說

萬古鎮是滑縣東部的交通樞紐。先後榮獲“河南省重點鎮”、“中州名鎮”、“省級環境優美小城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生態鎮”等稱號。其實,萬古鎮更出名的還是玉皇閣。

故事:滑縣萬古玉皇閣的傳說

據民間傳說,萬古玉皇閣是全國“四大陰都”之一,周圍的人去世後都要去那裡報到。在我小的時候,每當村裡有人去世,還有“誰誰去萬古了”的說法呢。你別看現在的玉皇閣就那幾座破廟,其實歷史上的玉皇閣知名度高的很啊,就是周邊省份的人都還參加每年的廟會呢。

據史書記載:原玉皇閣佔地54.4畝,設九門九殿,大院套小院,院院相連,小殿拱大殿,殿殿生輝,佈局有致,層次分明,嚴密合理。共有大小殿宇樓閣七十餘座,各殿(廟)風格各異,內供有仙、道、聖、佛,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是豫北最大的廟宇建築群。隋文帝年間,百名民工耗時三年多建成。

據說,建造玉皇閣時,除方圓二三百里的群眾參與外,各路神仙也紛紛下凡幫忙,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魯班幫工和仙姑幫夥的傳說故事。

故事:滑縣萬古玉皇閣的傳說

魯班幫工

傳說,建造萬古玉皇閣快要上木什梁檁的時候,來了個自稱班頭的老人。他揹著個箱子,說要為玉皇閣出份力,還說自己懂點木工。工師一看,這老頭少說有八十歲,瘦緊巴叉的,哆哆嗦嗦似有雞爪瘋。工師想,這老頭這麼大歲數了,能幹啥呀,還不是為了混碗飯吃,既然來了,也不好意思拒絕。就指著工地上的一堆樹疙瘩說:“你就把這一堆樹疙瘩劈劈吧。”就再也搭理過他。

誰知玉皇閣上檁條卻遇到了難題:前面託簷椽的檁條比設計低了一寸,簷椽也比設計短了一截。咋辦?工匠們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乾撓頭皮。工師更是頭上直冒汗,但工師畢竟是工師,他想起了那個老頭劈樹疙瘩的事。如果用劈柴把託簷椽的檁條墊高,說不定能湊乎。

工師領著幾個人,急急忙忙到木工地抱劈柴片。到那兒一看,傻眼了,哪裡有劈柴?樹疙瘩原舊沒動,就上面有一道道的墨線和大大小小的圓圈、方塊。工師那個急呀,朝樹疙瘩踢了一腳!這一踢,“呼啦”一聲,所有的樹疙瘩全散了架,碎在地上的成了一個個帶有龍頭和一寸厚龍尾的椽頭。工師喜出望外,和其他幾個人趕緊抱起所有的椽頭,來到玉皇閣前,把龍尾壓在簷椽下,龍頭後部和椽頭接吻,剛好補上了短少的一截。簷椽和龍頭吻接得嚴絲合縫,自然天成。

人們急忙找老頭感謝,可那還有他的蹤影。“班頭”“班頭”,工師猛然省悟,這不是魯班大師嗎?原來魯班早就料到此事,專門下凡解決難題來了。

故事:滑縣萬古玉皇閣的傳說

仙姑幫夥

建造玉皇閣時,周邊群眾積極響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工地的工人每天都不下百人。幹了一天的體力活,總得讓人吃口飯吧。工師就專門安排了幾個人負責後廚。由於是義務工,每天出工人數不固定,造成做的飯不是多就是少,工人們也有意見,工師經常為此事犯愁。

一天,工地來了一位村婦,看著有五十來歲,說是看著工人那麼辛苦,連一頓可口的飯菜都吃不上,要來給工人做飯吃。問她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她笑了笑,說來自很遠的地方,叫她西安姑就行了。

自從西安姑來了以後,工地伙食的質量明顯提高。飯菜不但比以前好吃多了,而且飯菜的量把握的特別好,不管人多人少,做的飯菜剛好夠吃。就是農忙季節時,夥上的其他人請假回家了,剩她自己時,也從沒有誤過吃飯的點,還時不時的變著花樣為工人改善生活。有時候,工人提出來想吃某種飯菜時,西安姑也從來沒有打過別。提起她的能力,人們無不佩服的五體投地。時間久了,有人提議說:西安姑這麼能幹,咱伸伸她的本事,難為難為她吧。於是,給她說工程也快完工了,工人們想吃頓餃子犒勞一下呢。誰知西安姑聽了這話,連亙都沒打一個,就爽快的答應了。

就在人們感到納悶之際,有一個多事的人說到:“這麼多人吃餃子,她連個幫手也沒有,把人使死也辦不到啊!一會兒我非得去看她是咋弄的。”果然,快到午飯的時候,他借去解手的機會繞道廚房要看個究竟,誰知廚房的大門緊閉著。他悄悄的靠近窗戶,將窗紙挖了個小洞,掉眼往裡觀看。誰知這一看不要緊,直驚的他目瞪口呆。原來西安姑正蹲在鍋臺上,往鍋裡屙餃子。多事人回過神,立馬跑到工地大聲喊到:“餃子……”誰知開口才說了兩個字,便說不出話來,變成了啞巴。其他人吃了一頓香噴噴的餃子,據說,凡是吃了那頓餃子的人,生活過得都可幸福。而那個“多事人”因為看了不該看的,還想“洩露天機”,就遭了天譴成了啞巴。

後來人們才意識到,那個西安姑原是天上下凡幫夥的仙姑,凡間那會有恁大本事的婦女呀。西安姑(xi an gu)連起來唸不就是仙姑(xian gu)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