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自我修复,清除血栓,可是为什么还会得心梗、脑梗这些血栓疾病?

心血管王医生


血栓可堵塞心脑血管,使心脏与大脑血供减少或中断,从而可引起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与致残风险,是中老年人需要重点预防的心脑血管事件。但人体可自行清除血栓,为什么还会得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血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形成血栓的原因之一,这种血栓可随血液四处游动,堵塞脑血管时可引起脑梗死。虽然人体具有清除血栓的能力,但血栓的清除需要一定时间,且部分较大的血栓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及时清除,因此,部分心房颤动的患者伴随血栓形成后,是发生脑梗死的高危人群。但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引起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动脉严重狭窄,也可引起动脉斑块形成。当动脉狭窄到不能满足心脏与大脑的血供时,便会发生心肌缺血或脑缺血,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动脉斑块形成后,若为不稳定动脉斑块,发生破裂的风险较高,一旦破裂,动脉内膜延续性中断,内膜下组织暴露在血液中,可聚集血小板形成,从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使心脏或大脑血流中断,从而引起重要器官梗死。斑块破裂所致血栓事件起病急聚,超过人体清除血栓的能力,以致发生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几率相当高。


因此无论是血栓栓塞,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二者所致心脑血管堵塞起病急聚,人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清除血栓、疏通血管,所以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发生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风险相当高。因此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高危患者重在预防。心房颤动的患者重在恢复正常心律与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需从三方面入手以降低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一是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尽量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为主,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等,可通过减少对血脂、血压、血糖的影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二是合理用药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多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需要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才能控制指标达标,才能减轻对心脑血管的损害,降低心梗与脑梗的风险;三是合理用药以预防血栓形成,这一环节重在使用稳定动脉斑块药物如他汀,降低斑块破裂风险,同时配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以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人体虽然具有清除血栓的能力,但部分血栓事件发生突然,且体积较大的血栓不易被清除,超过了人体自我清除能力以致引起心肌梗死与脑梗死。虽然心肌梗死与脑梗死与血栓密切相关,但部分心脑血管事件由动脉严重狭窄引起,这部分患者可无血栓形成。由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起病急、病情重,因此需要早期预防,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应用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上午门诊,人明显比前一阵多了一些,但比起疫情前,算是一种幸福,因为疫情前,每次门诊,人多的根本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

最近的门诊,还能抽空喝几口水;今天门诊有一位放过支架的患者复查,因为人少,他就坐下来和我讨论。

他说:王医生,我看文章说,人体能自我清除血栓,那么为什么还要给我开阿司匹林这些药物,来预防血栓?是不是多此一举?

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体确实能清除血栓。

人体是非常巧妙,通常情况下,自身确实可以清除血栓。

这是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存在凝血和抗凝两套系统,凝血就是让血液凝固的一个部门,抗凝就是清除血栓的一个部门。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凝血与抗凝两个部门处于平衡状态,两个部门和平相处,完美配合,谁也不会越雷池半步,结果就是我们既不会出现血栓血管堵塞,也不会出血。

当我们的血管受到伤害时,比如,胳膊腿划破了,毛细血管就会流血,凝血系统就开始启动,血小板聚集,红细胞黏附,纤维蛋白形成,形成一个血块堵在伤口上,避免我们失血过多,这就是凝血部门的作用。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个血块也不再继续长大了,这就是抗凝系统也起作用,不能让血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甚至造成血栓。就是两个部门完美配合既保证不发生大的流血,也不会发生凝血时造成的血栓过多。

凝血和抗凝,一方启动后,另一方会在适当的时候同时工作,使我们的凝血和抗凝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凝血是正常的保护机制,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血管内,就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发时,血管内的斑块破裂,凝血系统启动,形成血块来保护血管内壁出血,形成血栓本来是做好事的,让受损部位得以更快更好的修复,修复完成之后血栓也就没有用了,机体设计出了一套纤溶系统来溶解不再需要的血栓。可是这个时候,凝血系统占到上风,会产生更多的血栓,而这个时候,抗凝系统,根本没有能力来化解这些血栓,凝血机制启动,立即形成血块,这就是血栓,不断的血栓扩大,就会堵死血管,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就会造成心肌坏死,危及生命!

对于绝大多数较大的血栓,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等血栓情况,这时候平衡就被打破了,自身的抗凝系统无法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血栓这时候占上风;也就是当发生疾病的时候,这时候人体的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当然我们在临床确实也能碰到大血栓自溶的情况,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来做造影发现血管通了,但是这种几率非常小,对于几乎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肺栓塞,都不可能自动消除血栓。

都需要正规的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取栓,支架等等手段。

正常人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健康的机体内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既不会形成过多的血栓造成堵塞,也不会因为血栓形成不利造成持续出血。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血栓疾病发生,且发生率还在升高,所以我们还是要主动来预防血栓疾病,而不能指望血栓自动溶解。

总之,血栓无小事!正常人具体自我溶解血栓的能力,但这是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的一种平衡,别指望这种本能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

对于已经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靠自身清除血栓不可能,只能靠正规的药物帮助我们一起预防血栓!


心血管王医生


我们也知道在人类文明没有兴起的早期,沧海桑田的大自然也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污染也逐渐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代偿能力范围,无论是水、空气、还是土壤各种环境污染接踵而至。其实我们人体自身也是一样的,无论怎么样的自我修复,机体的能力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组织、器官的异常超过自身的修复范围必然会引起身体的异常。

我们以心梗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和分析。

什么叫心梗

心梗也叫心肌梗死,在临床内科学中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由于斑块破溃并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而非严重狭窄的病变引起。

冠状动脉

我们的冠状动脉环绕整个心脏,分左冠状动脉(LCA)和右冠状动脉(RCA)。两个大分支又分为多条细分支覆盖在心脏表面,为心肌供血。正常的生理代谢我们的血管其内部其实是无障碍平滑的。

异常的血脂

当我们不健康的饮食多脂多糖饮食会导致我们体内血脂增高。

血脂是一个统称,包括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酷。

这些增高的血脂不溶于水容易与体内的水溶性蛋白质结合成血浆脂蛋白。

根据血浆脂蛋白的不同密度可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血浆脂蛋白,携带人体血液中2/3以上的胆固醇,它在血浆中以球形颗粒存在。在过度摄入脂类机体无法代偿导致的高脂血症病人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显著增加,在血管内堆积逐渐形成斑块。

心肌梗死也就是急性冠脉阻塞主要由于斑块破溃并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而非严重狭窄的病变引起。

斑块的破裂

影响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是:血管、血流、血液。上面我们讲到,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当机体无法代谢时因为复杂的原因便长期在体内堆积便会形成斑块。

而斑块的破裂很容易在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自发的发生,或者可能不适应一般体力活动的人因过度的体力活动,、严重的情感创伤、性生活、吸用毒品甚至受凉或者急性感染。

在心肌梗死的患者尸体解剖研究表明, 70 %~80%的冠脉血栓发生在将斑块与血管腔分隔开来的纤维帽(可以理解为覆盖在血管表面的小山丘),纤维帽有裂隙或破溃的粥样斑块会引起血栓在斑块内的蔓延或在腔内沿血流向上扩展。


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形成步骤:

1、起始:

粥样斑块破裂后,血管损伤部位暴露出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吸引血小板向损伤部位迁移,长时间粘附在损伤部位的血小板随即被胶原蛋白活化。在损伤部位粘附的单层血小板结构为随后粘附的血小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2、伸张:

随后会引发大量血小板与单层血小板接触粘附,随后被活化的过程。血小板会分泌凝血酶、二憐酸腺苷以及血栓素A2,以此活化的血小板细胞表面受体。

3、稳定:

指血小板堵塞形成后,进一步放大血小板内信号,帮助稳定血栓并防止血栓过早消退。于是便形成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其是由血小板活化程度较高、缝隙较小、包装程度紧密“核区域”,外面覆盖着血小板活化程度较低、包装程度较为松散、血小板间隙较大的“壳区域”组成。


血管的损伤有一个特点:

它具有空间和时间差异性,而并不是简单的血小板聚集的连锁事件。就是说在损伤后的特定时间内研究者既能检测到最低限度活化的血小板,也能检测到完全活化的血小板。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接触的血小板通过长时间密切接触,从而形成一个可保护可溶性分子或膜蛋白免受蛋白酶水解的环境。

这个时候我们的人体是无力代偿这种复杂的堵塞情况,遍造成了急性的冠脉阻塞,引发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缺血之间存在失调,供少于求,血液无法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便会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这个过程如果急剧发生会引发心绞痛,而如果持续的严重的发生便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导致心肌梗死。

心梗的危险因素

心梗是冠状动脉堵塞带来的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因素还与一下相关:

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从稚嫩到成熟。血管的柔韧性也会随着改变降低,特别是60岁以上的人群,血管任性会逐年降低,患病风险相对较大;

2、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以富含饱和脂肪,发亮摄入盐份和摄入酒精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增加。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久坐习惯,不积极的运动与锻炼更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3、高血压人群

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容易患冠心病,肥胖-超重更是会对心脏造成额外负担疾病;

4、抽烟

特别是对于男性朋友们而言,长期吸烟尼古丁的摄入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该风险是无法评估的,不要问什么时候戒烟合适,立刻马上便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

血栓是指在循环系统一部分的血管内,当血脂较多特别是由于胆固醇沉积的凝块形成纤维帽(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沉积)显著缩小血管直径,引起局部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壁,出现损伤的血管壁会发生凝血机制,因人群生理状态不同,动脉发生血栓的可能性也不近相同。如果斑块破裂血栓脱落,便有可能形成限制血流的血栓,随着血流定值并可能导致其他部位的阻塞,例如冠状动脉血栓导致心脏病发作,而脑部血栓形成导致中风。

虽然人体内有代偿能力但是代偿范围有限,过度的血栓靠人类机体是无法实现改善的只有医疗干预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改善。

以上便是个人以心肌梗死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