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自身原因嗎?

陳嗣謙


兩千餘年來對於“李廣難封”原因的討論也沒有斷絕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二、外界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學者在前人基礎上,從新的視角展開更為深入的討論,如“楊鹹從當時的用人政策分析認為,李廣的悲劇是由於封建社會親貴用事,即用人惟親造成的”;

張德芳認為:“李廣難封”的原因應從西漢王朝內部尋找,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始終尖銳,李廣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自然不能逃脫鬥爭的衝擊,統治階級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李廣悲劇性的命運“。

三、自負其能

就李廣自身的內部因素看來,李廣難封原因出自個人,概括來說就是李廣“自負其能”。表現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注意謀略,治軍方面也是如此;此外還表現在私受梁王印和殺霸陵尉兩事上。

擴展資料:

西漢名將李廣,精於騎射、驍勇善戰一生與匈奴大戰七十餘場,令當時的草原霸主匈奴頗感畏懼,“號曰“漢之飛將軍”,但正是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7樣一個名滿天下的將領卻不得封侯,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李廣更因”失道“而選擇自殺。

未得封侯的遺憾以及悲劇性的結局讓李廣備受當世人的同情,”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而伴隨著“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傳並廣為認可,李廣逐漸成為那些壯志難酬的文人騷客、失意官吏的精神寄託。

高適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則更是將李廣幻化為針砭當時軍隊建設弊端、寄託人們呼喚與尋找軍魂的希望”,落破才子王勃更是在名篇《滕王閣序》留下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直接感嘆。


月夜luck


李廣難封

一個久遠話題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談到另一個人霍去病,霍去病年輕有為,最著名成就的就要數封狼居胥。我們看一下這裡存在著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偏愛,將自己研究的匈奴戰法交付霍去病去實施。這裡霍去病扮演的是一把強有力矛,處於前鋒位置。加上自己的韜略和勇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廣一直從事的是防守,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美贊。這裡沒有漢武帝教授的戰法,沒有大將軍衛青強有力的後援。完全是擺在了一個後衛位置,負擔的多數任務都是防守。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廣自身沒有原因。原因是當時所擺的位置,和被重視的程度




大涉


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李廣射石的事開始說起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為什麼第二次就再難成功了?這個問題筆者曾請教過很多老師,得到的答案大抵是李廣由於第一次精神高度緊張,進而高度興奮,發揮出了潛藏在深處的潛力,大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抑或有人的解答是李廣第一次發箭著石的位置本身就是石頭的“軟肋”,或許只是一個概率小的不能再小的“巧合”。

筆者認為第二種設想可能性很小,因為李廣的隨從發現中箭的是石頭而不是老虎以後,李廣本人也是很“驚詫”的,隨後他又朝石頭射了很多箭而非一箭,而且很有可能是從其他多個角度嘗試射了很多箭,即使一塊石頭質地不均勻,即使不能“中石沒鏃”,以他的臂力至少也能“中石沒半簇”吧,然而並沒有提及,那麼相比較而言第一種假想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但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筆者對當時得到的答案一直都不太滿意,時常還會想起進而思索一番,抑或李廣最後究竟得沒得到滿意的答案。

後來,我發現一個詞彙能夠解釋——初心。

很多人討論李廣為什麼沒能夠被封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個問題或許李廣本人也嘗“憤憤不平”,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本身起點不算太低,“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名將後代,而且是從軍中底層混起,實戰經驗很豐富。

“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

“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不管是和匈奴作戰還是參加“七國之亂”的平叛,表現都很優秀,可以說“飛將軍”的威名不是一天能夠叫響的。

或許李廣自從軍那一天起就渴望封侯,抑或從“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時就勵志一定要封侯,但是漢武帝為什麼會說李廣“數奇”呢?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

是歲,元狩四年也。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也就是說漢武帝可憐他讓他去前線立功,卻明裡一套暗裡一套,私下授意衛青不要將他放在首要位置。 人說聰明莫過於帝王,漢武帝其實是看透了李廣這個人。

大家可以看看人家衛青的原話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再看看霍去病原話“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大家是否看出了對比,一個渴望封侯而去征戰的人會有戰爭大局觀嗎?漢武帝需要的是一場戰爭的勝利,而不需要一場戰役的勝利。

是命嗎?筆者想如果“李廣射石”這一橋段不是司馬遷老先生“杜撰”出來的話,或許其實這是上天對李廣的暗示或回答,石就是爵位,虎才應該是他真正的對手。

李廣更應該是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那個李廣,而非那個“得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再回歸李廣射石的故事,同樣還是那把弓,然而石頭和老虎對他而言意義卻實在不同。或許當他知道是石頭後,也曾試圖說服自已那仍舊是一頭老虎,然而,展示出的能量區別還是騙不了他自己。

最後我們看李將軍結局—“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李廣以前也數次迷路)。

或許直到最後,他還是沒有想明白,迷失的不是道路,也是自我。

看來終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