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電影之於我們,不僅是娛樂,也是一門藝術。

“電影是一種藝術”,最早由喬託·卡努杜在1911年首次提出。同時又被定義為除“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舞蹈”之外的“第七藝術”。

我們可以把電影籠統的分為兩大類:文藝片和商業片。簡而言之,商業片以盈利為目的,文藝片以藝術或者說人性為導向。

如果從票房的角度進行兩者對比,在國內上映的電影中,文藝片的票房相差商業片票房太多。哪怕這部文藝片口碑再好,亦或斬獲了多少國際電影節的獎項,依然改變不了如此現象。

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白日焰火》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一部由廖凡,桂綸鎂,王學兵主演的懸疑愛情文藝片。於2014年3月21日在國內上映。此片斬獲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廖凡也是憑此片,奪得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影帝。但即便如此,票房也才1.02億。相對商業大片的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真是沒有可比性。

對於《白日焰火》的上映之後,甚至曾有一部分觀眾發出“無聊”、“看不懂”、“不好看”、“拿過獎的電影都不怎麼樣”等等言論。當然這只是一部分觀眾的聲音,更多的觀眾是知道這部電影的確不錯,但就是真的不想看,僅此而已。

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江湖兒女》也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是唯一一部入圍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華語電影。雖然最後敗於《小偷家族》。但從文藝片的角度看《江湖兒女》,的確是一部口碑,質量都很不錯的影片。

《江湖兒女》的導演賈樟柯,更是一位享譽歐洲影壇的名導,其常年穿梭於歐洲各大國際電影節,拿獎更是拿手軟。其代表作《小武》《山河故人》《三峽好人》等等。《三峽好人》更是斬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但即便是名導打造,那又如何?《江湖兒女》上映後,票房定格在7000萬。同樣的,與商業大片對比起來,票房也是不值一提。

這裡補充一下,歐洲有三大最具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分別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
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那為何會發生好口碑、拿大獎、低票房的情況呢?如下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國內觀眾的成長環境,導致文藝片小眾化
  • 文藝片情感壓抑,觀眾無法釋放情緒
  • 文藝片偏向於“影視藝術”性,大部分觀眾更偏愛“娛樂性”
  • 缺少觀賞性,節奏性不連貫
  • 人生閱歷、經驗有限,無法深刻感知影片情感

一.國內觀眾的成長環境,導致文藝片小眾化

縱觀國內電影市場,目前的觀影主力群體是70後、80後、90後等,而對於這部分群體,起初主要是受香港電影文化薰陶成長的,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期。年產量平均能達200部,年份好的時候甚至達300部。對於電影資源來說,根本不缺量。而題材主要是喜劇、警匪、武俠、甚至黑道這一類型。文藝片說實話,幾乎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很少有人關注文藝片,更談不上對文藝片的情懷了。

而在2000年後,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本土的“商業大片”模式。同時隨著香港電影的衰弱,觀眾把目光轉向內地生產的影視作品。雖說電影類型開始多元化。但文藝片受關注度依然很少。

二.文藝片情感壓抑,觀眾無法釋放情緒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講,看電影就是圖個開心、休閒、放鬆一下心情。而文藝片的氛圍一般情況下都比較沉悶,甚至於沉重。原本生活的壓力就比較大,再加下如果電影烘托的氣氛又比較凝重。那對於觀眾來講,可能更加影響情緒。釋放不成。情緒上的不安,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那觀眾又何必自找苦吃,還不如選擇一些輕鬆搞笑的影片。

像《戰狼》《夏洛特煩惱》這樣的劇情就挺好,要麼荷爾蒙炸裂感湧上心頭,激發了情懷。要麼能開懷大笑,完全能達到情緒釋放的效果。

三.文藝片偏向於“影視藝術”性,大部分觀眾更偏愛“娛樂性”

文藝片可以說是,在表情、情感、眼神、動作等綜合因素的融合,亦或是平衡。需要有一定的內涵與表現手法。正是因為此,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欣賞,慢慢體會。而這種內涵所帶有的“影視藝術”折射出的人生百味,萬般情緒,說實話,大眾有時候真不樂意慢慢體會,反而更偏愛娛樂性的作品。為啥呢?因為慢慢品味一部本就不太感興趣的作品,而且還不一寫品味的出來其中意境 ,有時候真的是“累”。

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四.缺少觀賞性,節奏不連貫

文藝片的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不利於大面積觀眾的觀賞,因為文學也需要一定的基礎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全理解。更多的是需要仔細的對影片中人物進行慢慢的琢磨。影片的主題有時候都不好把握。

甚至於去個衛生間的時間,再次回到座椅上,節奏就已經跟不上了。也已經有點解讀不了劇情了

五.人生閱歷、經驗有限,無法深刻感知影片情感

文藝片中,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表達,世間酸甜苦辣,人間百態,以及影射的現實。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否則很難把握劇中人物想表達什麼。而且劇中臺詞的話中有話,欲語還休等等,一下子就有可能讓觀眾不明所以。

就拿《江湖兒女》這部戲來說,劇中巧巧為斌哥頂罪,蹲了5年的牢獄生活。可出獄後第一時間來尋找斌哥,斌哥卻避而不見。這又是如何解釋?但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作為斌哥那樣的一個男人,他也是有著自己的自尊,同時他又是自卑的,他也害怕而對,也慚愧。

文藝範的電影,即便口碑好,甚至拿過獎,票房為何比不了商業片?

但這又能怨誰呢?當初也是他自己選擇了退縮。他其時有的選,他可以選擇坦白事實,自己承擔,可是他沒有,他把煎熬丟了巧巧。5年啊,他讓一個女人替他承擔,其實作為男人,也挺可悲的。他也是懦弱的,內心也是害怕,不願承受“牢獄之苦”卻苦了巧巧。

表面上看,斌哥起初作為“大哥”,拿著一把手槍,自以為能“支手遮天”,結果呢?還連累了巧巧。

雖說他渴望成功,他也大步向前,他也努力過,但最後呢?終究成了瘸子,囚禁於輪椅之上。 說什麼江湖中人,其實就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

但如果說“斌哥”和巧巧到底是誰錯了呢?責任肯定在“斌哥”,因為他當年逃避了。但如果一味的指責他,恐怕也失去了影片的意義。更多的是要去了解,去體會“斌哥”的內心活動。

但事已至此,回不了頭了,只能感嘆造華弄人吧。但明天的太陽依舊升起,即使再難,也要挺胸向前啊!

 以上觀點僅是個人想法

所以說這個文藝片,是開放的,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想法,經歷不同,體會不同。而他有一定市場,雖說小眾,但也有獨特之處。如果說拋開藝術層面不談,似乎又更指向人性。

但不論怎麼說,回到我們本文的主題來講,票房是肯定比不了商業片。至於原因,不知道大家還有哪些想表達的呢?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