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在我國,三大主糧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保持較高水平,特別是普通水稻和小麥,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這也使得其價格上漲乏力,基本上在1.3元/斤以內波動。然而,農資、地租、人工等成本卻有上漲的趨勢,如果種植戶不加以調整,那麼種糧收益會有所下滑,為了提高種植戶的綜合收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也就非常有必要,種植業轉型發展過程中,中藥材種植是重要的調整方向之一。本文將圍繞著中藥材種植過程中,容易遇到哪些難點、痛點,以及種植戶該如何應對進行闡述,具體內容如下。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一、種植中藥材容易遇到的難點

1、種植技術難短期掌握

中藥材的品種繁多,而且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種植,產生的藥效也有一定的差異,有的中藥材價格比較高,比如重樓,產地統個的價格為1000元/公斤,但想要種植重樓不是那麼容易的。對種植戶來說,想要很短時間掌握相關的種植技術不太現實,如果種植技術掌握不好,那麼即使當地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其產量也不會很好,當然種植收益就難保障,再加上名貴中藥材前期投入較大,產量跟不上的話,也是比較容易虧損的。很多時候,種植收益的高低跟種植技術有很大關係,而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種植戶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只是靠自己不斷摸索,這也使得種植收益難達預期。

2、部分品種投入成本大

很多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往往會先考慮市場價格較高的,認為價格高的利潤空間大,有這樣的想法也正常,從某種角度來說,市場價格高的品種,畝產值的確很可觀。比如說重樓,在2017-2018年時,多個產區的重樓價格達到1200元/公斤,管理得當重樓的畝產量為150-200公斤,也就是說畝產收益為18-24萬元,不過想要種植重樓不是那麼容易的,綜合下來平均每畝投入達到10萬元左右,這樣的門檻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很多時候,市場價格較高的中藥材,往往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大,願意種植的人少了,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價格自然會偏高。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3、回報週期有時偏長

一般來說,很少有中藥材能當年播種,當年採收的,快的也需要第二年,比較常見的是3-5年才有收益,也就是說前期的都是投入,沒有產出,對部分種植戶來說壓力不小。回報週期較長時,會讓不少種植戶放棄種植該品種,畢竟投入是一方面,還有就是期間市場行情存在不確定性,一旦自己入行時價格較高,而後期產出時價格偏低,那麼大概率出現虧損。前幾年我有個大學同學,在雲南租地種植三七,入行時價格較好,平均收購價在400元/公斤以上,結果等到可以出售時,價格已經回落至200元/公斤以內了,導致最終的損失較大。部分品種回報週期偏長,種植戶要綜合分析判斷,反向操作往往較好。

4、市場銷路不穩定

很多農民習慣性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除了滿足自家口糧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基本上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每年將糧食種出來後,就有多種變現渠道。而中藥材卻不一樣,如果沒有合適的銷路,那麼意味著不值錢,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中藥材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中藥材的價格波動,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很大,大環境波動時又會影響銷路問題,很多人選擇種植中藥材,當然是希望市場銷路較好,而且價格能夠穩步上漲,這樣自己的收入上會穩步提升,不過,現實情況不會那麼樂觀,種植收益往往會有較大波動。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二、行業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痛點

1、種植戶缺乏專業分析,瞭解行情信息相對滯後

很多種植戶之所以選擇種植中藥材,很大的原因是當地相關部門引導種植,並給予了相應的扶持措施,覺得跟著其他人一起種植,不會有大的問題。這種操作也不是不可以,但這裡面就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種植戶自己對行業缺乏瞭解,沒有踏準節奏,導致價格較高時入行,購買種苗的成本較大,自己出手時行情低迷,最終的種植收益往往偏低。如今雖然互聯網發展的迅速,但不少種植戶依然難及時獲取行情信息,等自己瞭解了相關需求後,實際上已經滯後了,也就是說參考的價值意義不大。這也是種植業普遍遇到的問題,市場需求與種植產量不匹配,再加上沒有專業的分析能力,種植收益往往難達到理想的狀態。

2、中藥材價格波動幅度較為明顯

不少種植戶覺得,種植中藥材有時需要很大的內心承受能力,因為中藥材的價格波動較為頻繁,而且有時價格差很明顯。就拿白及來說,2016-2017年時,市場行情較好,價格高的時候,產地價格達到800元/公斤左右,隨後行情不斷走低,2018年年初時,產地的收購價就回落至550元/公斤左右,2019年更是下跌至140元/公斤,如今白及的產地收購價跟2019年保持一致。同樣的品種,產地收購價由800元/公斤下跌至140元/公斤,價格回落了660元/公斤,這麼明顯的下跌,只用了2年左右的時間,這也是不少種植戶擔心遇到的痛點。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3、容易出現盲目跟風種植的現象

在種植業,經常會出現一個怪象,那就是當地有種植戶在某一品種收益較多時,要不了多久就會有不少跟著種植,基本上不會去分析判斷後期的走勢如何,只知道跟著大家一起種植,跟風種植的現象較為突出。在大環境未明顯改變時,每一個產地都會形成一個小型的市場,正常情況下供求關係是相對平衡的,跟風種植出現後,意味著產量會明顯增加,市場供求關係就容易出現供大於求,從而使得價格明顯回落,到最後就是大家都掙不到錢。一直以來,跟風種植的現象難改變,這裡面牽涉到的角色太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這一現狀。

4、中藥材品質良莠不齊影響行業次序

原來我們那就遇到過一種情況,各家種植的瓜蔞,每到採收季節,每天都有人上門收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互相接觸的多了,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少數種植戶卻打了歪主意,將一些陳的瓜蔞籽或者一些品質一般的摻雜在裡面,表面都是賣相很好的,收購人員出於信任,當場並沒有嚴格驗貨,結果後面發現有以次充好的現象,使得當年好幾個商販退出了收購,瓜蔞的收購價也從16元/斤逐步回落至10元/斤。中藥材市場,裡面的規則較多,不同產地、不同規格、不同年限等,藥用價值也有差異,當然市場價格也會差異明顯,如果有人以次從好、以假亂真,那麼對整個行業都是很大的打擊。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三、種植戶該怎麼做?

1、緊跟當地的大環境走

在選擇種植中藥材時,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是基礎,另外要了解當地政策的扶持情況,因為如果有扶持時,相對有保障些,至少在銷路、技術等方面可以給予幫助,對那些缺乏判斷的種植戶來說,跟著當地的節奏走也是一種方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省不少事。特別是當地引進了深加工企業,也把相應的中藥材列入重點發展產業的,種植效益會較為穩定,當然種植戶自己也要觀察下實際情況,如果每年收購價波動較大,而其他種植戶還不斷增加種植面積,那麼後期可能價格會進一步回落。

2、做到量力而行,不盲目擴張

無論是搞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要考慮到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因為種植或者養殖都是有風險的,一旦市場行情出現較大波動,會給自己帶來較大損失。有的種植戶看到市場行情較好,就想盡辦法進行擴張,只想著好的一面,未曾想價格明顯回落,跌破了成本價,到那時自己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為了避免出現此類現象,種植戶不僅要選對種植品種,而且要量力而行,只能種10畝地的,就不要一下子種100畝,盲目擴張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3、抱團取暖,適度拓展深加工

如果當地沒有形成相應的產業,只有零星種植戶少量種植,會面臨著很多困難,育苗、銷路等方面會經常碰壁,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而且在種植技術上也只能自己摸索。比較好的操作是抱團取暖,比如說成立合作社,讓當地的種植戶一起加入,這樣在採購農資、中藥材銷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增加了議價能力,種植戶帶來的好處就是收入增加了。另外,在深加工領域,也可以適當的探索,可以做一些初級加工,這樣中藥材儲存的時間會更長,有條件的還可以發展深加工,相應的利潤空間會更大。

種植中藥材成了種植業轉型的熱點,實際操作上有哪些難點和痛點?

總之,種植中藥材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部分中藥材的藥用價值不斷被挖掘,市場需求也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比如說金銀花,近年來產地價格穩步上漲,突破了260元/公斤,對於種植戶來說,這也是一種機遇,踏準節奏了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不過,市場供求關係是動態變化的,一旦供大於求時,價格回落的會很快,收益上會有較大影響,因此,對於中藥材市場,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在提高種植技術的同時,還要多瞭解市場行情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