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驗環保業“+互聯網”之深 疫後“互聯網+”成產業發展之切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各地環保企業紛紛進入復工復產狀態。這一過程並不容易,挑戰不小。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多家環保企業後瞭解到,分領域看,生態環境治理和環保設備製造領域受疫情影響較大,環境服務業相對受影響較小。此外,環保企業尤其是小微環保企業在疫情中面臨較大沖擊。受訪專家、企業家判斷,未來環保企業對“互聯網+環保”的需求將大幅提高。

超六成環保企業努力確保今年收入不降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生態環境治理類環保企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衝,其危機來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連東泰公司是一家從事固廢、汙水、有機廢物處理,集清潔能源生產、環保設備製造、能效審計等循環經濟於一體的環保型綜合公司。公司總經理殷國元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上游客戶即危險廢物產生的單位都停工停產了,導致危廢產生量驟減,公司收入隨之降低。

相比之下,環保設備領域的企業則面臨另一種“無米”狀態。大連碧海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超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除了疫情下招投標減少導致合同相應減少之外,疫情還帶來運輸方面的壓力,使得公司生產所需原材料難以及時到位且成本上漲。“同時,企業停工時間長,客觀上耽誤了工期,後期我們還需加大人力物力趕工期。”吳超說。對此,安徽黃河水處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朱景海坦言,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是環境工程類項目,主要人員不能到崗等問題導致項目不能及時開工。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環保企業經營狀況影響究竟多大?疫情後企業又將會有哪些轉型需求?近日,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一份調查問卷顯示,儘管逾七成(76.36%)企業面臨資金短缺、需求放緩、客戶流失、產品技術落後以及人員不足等種種問題,但截至目前並未出現因疫情導致的企業倒閉現象,大部分企業在加強員工防護的基礎上積極採取網絡辦公等方式開展經營,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針對環保企業普遍反映的資金短缺問題,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項目部副主任林容珍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部分資金短缺都是短期的,只要產品有優勢,又有正在接洽的項目,資金不是問題。”為此,她強調,環保企業需要有可持續的發展目標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環保企業的反饋證實了這一點。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超六成(60.35%)企業預計今年收入基本不變或趨增,整體處於穩步上升趨勢。面對短期內的現金流難題,朱景海直言近期在政策層面已獲得一些支持,公司也拿到了近百萬元的補助。吳超表示,“從長遠看,疫情對環保產業影響不大,只是工期拖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待疫情結束後,相信環保產業發展會恢復正常。”

環衛企業、環境服務業受影響相對較小

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生態環境治理類企業,林容珍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類企業以重資產為主,服務對象是地方政府或大型國有企業。這類企業雖然短期內不會出現類似小微企業現金流中斷甚至企業倒閉等問題,但由於疫情防控帶來的項目暫停、招標延遲、開工限制、人員不足、固定成本負擔過重、供應鏈中斷以及可能的信用和債務風險等問題,都需要予以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態環境治理企業中,環衛企業是一個特例。林容珍解釋說,不論疫情與否,環衛領域都是保障城市或鄉村管理的剛性需求,因此在疫情期間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很多企業都處於正常復工狀態,且整體處置量呈穩步上升趨勢。“特別是疫情過後,預計各級政府將更加重視公共環境衛生管理,為行業帶來進一步利好。”

此外,整體來看,環境服務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影響也相對較小。根據原環境保護部的定義,環境服務業(環保服務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為各種生產活動提供汙染防治服務為核心內容,包括相關的諮詢、設計、監測、金融、保險、治汙設施運行等服務活動。在林容珍看來,此類企業以輕資產企業為主,且行業專業特點突出,又都是以互聯網技術或者利用互聯網開展相關業務,因此受到影響最小。“不過,由於其所服務的對象目前處於停工或待工狀態,所以對業務的開展仍有一定影響。”林容珍說。

環保企業未來時:積極擁抱互聯網

生態環境治理類企業在此次疫情中的“受挫”,除了其自身行業特性外,所謂的“互聯網性”不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林容珍坦言,“互聯網技術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線上辦公、線上溝通體系等,也是受疫情影響才初步建立。”問卷數據顯示,61.5%的企業在疫情期間的互聯網應用程度僅限於在線辦公以及相關流程管理方面,其中互聯網設施以及相關智能化設備不足2%。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在環保企業的應用程度並不算高。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中,得到互聯網技術助力的企業更能經受住疫情的衝擊與考驗。“水務運營這部分業務一直沒有停工,受影響較小,原因就是使用水務運營的物聯網平臺實現了遠程操控。”朱景海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疫情防控期間,從事水務運營的工作人員一般無需現場作業,身居家中就可監測每個站點的實時情況並進行遠程控制,僅在出現故障後或小部分需人為干涉的場景中才被要求趕赴現場。

簡單的遠程技術就可以解決疫情防控帶來的不接觸難題,這也激發了環保企業擁抱互聯網的熱情和決心。事實上,調查數據顯示:80%的企業認為,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企業經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中也發現,環保企業普遍認為,從中長期看整個行業機遇大於困難,生存與轉型的關鍵就在於能否響應“互聯網+”的時代召喚。

以智能化、數字化應用為例,殷國元認為,對於危廢處置行業來說,“智能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增強管理效能方面。“管理是環保產業的生命線,智能化管理不僅能提高運行效率、提高服務能力,更是確保環保企業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林容珍認為,此次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環境工程類企業主要是由於供應鏈出現問題。“以人工為主的供應鏈在出現重大應急事件時極易癱瘓。而以數字為核心的環境綜合服務平臺則可以實現供應商、採購商、環保工程等全產業鏈的線上市場交易。”林容珍進一步解釋說,“在大數據、智慧雲平臺的管理和推動下,環保產業將打通地域限制,並將逐步實現各垂直領域相關法律制定、人才培養、工藝流程以及操作規格等標準的統一化和規範化。”

林容珍判斷,目前來看,環境服務業尚處於產業初期,相較於環保設備製造和工程服務產業佔比不大,但疫情倒逼以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或將帶來其顛覆式、跨越式的發展。“數字環保、智慧環保等以數字為核心的環境綜合服務平臺,將為環保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拉開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