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哪段經歷讓你感覺最失敗?你從這段經歷中收穫了什麼?

成都優教


成長過程中,最讓我感覺失敗的是高一上學期,不僅僅是在學習上,心態上,人際社交上,各個方面都讓我很崩潰。那段時光,是我最不想去回憶的,甚至對那段記憶會討厭和牴觸。

中考以年級第一的成績考進我所在的高中,被分到一個層次最高的尖刀班。在同學們和家長的眼中,我都像一個神話級別的人物,表面上很謙虛,其實還是會在心中暗喜。在高中的學習中,我依然用著我初中的方法來學習,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上課總愛走神,剛開始覺得沒什麼,期中考試之後,考了班上倒數。一直名列前茅的我接受不了這種巨大的落差,開始懷疑自己。慢慢的成績就越來越差,每次出成績我都會悄悄躲在被子裡哭,以前的學霸如今成為了學渣。我不敢說,也不知道和誰說。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數學,每次上數學課,“困”好像成為了一種習慣,後來導致我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想補的時候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有一次在數學課上因為聽不懂哭了,還把本子劃破,我同桌說幫我補。我記得她剛開始數學考不及格,但是她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問班上數學最好的同學,偶然一次她考了129分,就沒有再掉下去過,後來她的數學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我和她最大區別就是,我永遠把數學放在最後,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算了。

那時候自己特別極端,總喜歡低著頭,不喜歡和別人說話,心裡一直有一種想法:在我們班,我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需要的時候就跟我笑笑,不需要的時候,從來不會跟我說一句話。那時候,我沒有朋友,只有自己一個人。

回望那段最崩潰的時光,痛苦也讓我積累了很多經驗

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極端,心態非常重要

我們總說“心態很重要”,可是我們往往做不到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我覺得回過頭去看我的經歷,我最想對自己說的一點就是:如果當初隨意一點,不那麼極端,不把一件事情看得太過重要,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向前,不讓自己後悔,等到我們再回頭看的時候能對自己說一聲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記住:千萬不要回避自己的弱勢

不要說我要等到什麼時候再去處理它,如果最後有時間,就處理一下,如果沒有時間我也可以安慰自己說,反正我沒有浪費時間,我的時間去處理別的東西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迴避自己弱勢的藉口。

千萬不要回避它,真心想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時間,有可能的機會。一定要不恥下問,不要覺得你好像懂,覺得不好意思。覺得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你沒有多大面子,要面子,你就毀了。看清自己的問題,不要一再縱容自己。

不要表面謙虛,背後驕傲

驕傲這種東西好像是一把陰影的殺手,也許還沒等你發現,你就已經付出了代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以為你很厲害,那是因為你眼光短淺,去了解那些比你厲害的人,努力追趕才能讓自己更優秀。不要裝作謙虛,你會以為自己真的很謙虛了,但最後內心真正的殺手會讓你感到痛苦。

以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分享給你們,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少走彎路。加油!


可可豆呀


年少時,學習佔據了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每一天都在和學習打交道,那時最重要的也是學習。

分享一段自己學習中感覺最挫敗的經歷,以及後來克服挫敗,快樂學習,並能讓學習成績好的方法給大家!

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現象,很多人小學階段成績都非常好,可到了初中階段,成績直線下降,排名也下降。很顯然,初中的我就是這樣的狀態,是學習中最挫敗的一個階段。剛入初中,課程增多,內容遠比小學時複雜越多,每天趕鴨子上架,每天新的內容。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9門課程往往喘不過氣。雖說是實驗班的學生,卻常常遊走在班級十來名,尤其到了學習的後期,往往心裡更加有挫敗感。

年少的自己很喜歡學習,但持續的挫敗,讓我進入了學習的惡循環:


就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加上不願服輸的自己,就在不斷地挫敗中煎熬著,直到初中畢業考試時,數學成績一度降到了90分(滿分150,剛及格),那是我度過的最艱難學習階段。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早起,熬夜,利用休息時間補課,很努力,卻沒有達到自己最理想的成績。在應試教育分數為王的現實生活中,這是我們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選拔性的考試,1分足以拉開1000名,所以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優秀,只要對手比你多考一點,都會被甩到後面,被淘汰。


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真正打破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並且學的很開心,成績也很好,同學老師相處也很愉快,把心得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


1、分析每個課程現狀,合理安排學習

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3門主課,6門文理科目,每一門都要從自己學習的成績,學習的難易程度,以後是否能突破,突破後能到達的分數情況來做分析。通過做分析來找出自己需要重點突破的課程,並且做好其他課程的規劃。比如,文科一般背一背,掌握答題的技巧就能有比較好的分數,更多的精力就放在理科上。主科語文一般提升難度比較大,水平是長期積累結果,外語一般掌握技巧,多做題就比較簡單,數學提分是比較明顯的,可以多花點時間。


2、制定目標

定一個比較有彈性的目標。根據對每個課程分析,定一個能突破的目標和一個有難度的目標。比如,目前的總分是多少,每一門能夠突破的分數是多少,制定一個目標。自己理想又接近現實的分數是多少,制定一個有難度的目標,然後朝著目標突破。


3、規劃好時間,勞逸結合。

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做好時間規劃。能在上課完成的,不要留到課後,能在晚自習完成的,不要熬夜。建議熄燈後不再熬夜,睡不著可以養精蓄銳,儘量不要影響第二天的精力。早起也不要太早,早起安排20到30分鐘學習就可以了,不要太長。然後進入正常的早自習。下課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不做題,不看書。午間除了複習和練習以外,一定要睡午覺,保證下午的精力。晚自習後適當休息放鬆,熄燈後,不建議熬夜學習。週末一定要放鬆休息,為下一週學習做準備。


4、學會上好每節課

課上掌握的程度,決定了成績的好壞。課前預習,把疑點難點重點畫出來,先做思考,上課認真聽,不懂就問,利用自習課做好複習和練習。上好每節課,勝過課後再補課。


5、養成愛思考,愛問問題的習慣

不懂的先想,想不通的就問。不要怕問,和同學探討,問老師,都可以,總之有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不要遺留。


6、不帶偏見。

學習不要挑肥揀瘦。不能喜歡的課程認真聽,不喜歡的課程不聽。對待老師也是一樣的,不能喜歡的老師就學習情緒高漲,不喜歡的老師就沒有興趣上課。畢竟,學習是自己的事,這個階段還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有學習好了,以後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7、錯題,難題,重點題做好標記,定期複習鞏固、總結,活學活用,忌盲目讀書。


8、保持良好的心態

每次考試後,不過度議論成績,不管前期努力有沒有成效,相信自己努力了就不會太差。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作息,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所以心態一定要好。


9、注意飲食,加強鍛鍊

身體素質也算是一門課程。吃飯不要過急、過飽、過少。過急傷胃,過飽容易犯困,過少容易餓。合理安排飲食,補充營養。飯後適當散散步,聽聽音樂,放鬆一下。晚自習後適當跑跑步,打打球,加強身體鍛鍊。


以上的方法可以借鑑適用於往後的工作中,8小時的高效工作,和8小時候的勞逸結合,8小時的求生存與8小時後的求發展。事業、家庭,親情、友情、愛情,方方面面的協調與規劃,就像學習階段的每一門課程。如何在這些課程上得高分,有著共通性。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下方點贊,或發表留言,共同學習吧!


淺談學歷提升


如果一定選一個“挫敗感”最強烈的階段,於我而言應該是高考後選填志願的時候。面對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的選擇題,讓我反覆在無力感和挫敗感中掙扎煎熬。

挫折的確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未來的選擇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發現“我可能會錯失掉那條美好的路”在情感上給了我十分大的衝擊。

高考志願報考就是一次對數字的審視。

我的高考分數變成了一個固定值對於任何學校只有“能上”或“不能上”兩種選擇。

每一天我都需要在厚厚的志願報考書裡對照最近三年的“等位分”,不斷向老師、同學反覆詢問參考。“等位分”對照法是否最準確,與劃線的分數差呢,會不會更準確一點。

我幾次情緒崩潰,號啕大哭。

其實我知道我“不能上”這所、那所、許多所學校,我知道不管是等位分還是分數差怎麼算都不會變。當但直面希望落空時,依舊無法讓明知會失去一些東西的我免疫。

當把所有的無力的情緒發洩出來試圖能扭轉現狀的時候,數字依舊安靜躺在那兒,沒有一絲改變。

故事最後,志願報考的最後決定其實不是我做的,因為無論我怎麼選,都明知自己不會滿意。

但我要對我的曾經、我的現狀、我的未來負責。我沒辦法停滯不前。

報考志願過後我時常回憶高中生活。與其說是回憶,不如說是一種帶有“後見之明”的臆想。

在腦子裡勾勒過去擁有過的無數種可能性,“如果當時我多做一套物理考題…如果高三那年多寫一篇作文…”。2018年那吵雜的教室裡,年輕人的臉上總是洋溢的熱情伴隨而來的疲憊,百般迷惘與渴望交織。

我站在一個審視者的角度,潛移默化地模糊了高中時學生需要承擔的學習壓力與責任,也模糊了將迎面而來的挫敗。但這既不是曾經的我,也不是現狀的我,更無法塑造未來的我。

這種囿於挫敗中而執著於對過往的鞭屍會打亂現實生活的節奏並且沒有任何良性價值。

不管志願報考順利與否,不管我最後踏上了那條路,就讀於哪個學校,陷入對過往的迷思總歸是不好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從這段挫折的經歷中尋找最平衡的處理狀態,那就沒辦法及時跨越這道17歲的坎。

王小波說:“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場挫敗讓我更堅定了追求的勇氣,堅定了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在忙碌的日子裡行走,社群生活、學習教育無時無刻穿插於我的大學,此時此刻真的為時已晚嗎。

我也會為了社會實踐放棄休息時間,我也會寫厚厚的材料筆記為了期末考試得取高分,我也會為了幾張證書認真準備一兩個月。

我承認的事實是,我似乎沒法和優秀掛鉤。但承認挫折後,我塑造的是更完整的自我。

珍惜當下聽起來的確十分空洞。但如果挫敗前的經歷再重來一次,就像再度黃粱一夢,醒來卻很難比現狀更滿足。

經歷過挫折再出發,各個階段的人生皆是重來並不見得會好過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