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伤恢复又重返战疫一线,口腔科医生要“打满全场”

来源: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楚天都市报4月21日讯(记者 晏雯 通讯员 黄智蕴 张潇)日前,因工作中眼角膜损伤,在医院职工公寓休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27岁的口腔科医生黄珺,再次熟练地穿上隔离衣,静静地回到熟悉的发热门诊的诊室里,继续奋战在熟悉的抗疫一线。到今天,她已经在发热门诊战斗快3个月了。

眼伤恢复又重返战疫一线,口腔科医生要“打满全场”

口腔科“新战士”,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长辈的样子,在前边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句话用在黄珺医生一点都不过分。黄珺医生是去年八月份刚刚入职武汉大学人民医元东院区,作为刚从校园走出的口腔医学研究生,但她做事十分小心认真、细致而沉稳。

2020年1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整体被征用,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之一。当时,不仅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病毒还无孔不入,许多人被感染,医院发热门诊形式更是严峻,最高峰时期一天要接待发热病人1000多例。

“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知道要上发热门诊了,当时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觉得至少自己做了点什么。”于是,明知环境恶劣,黄珺医生还是主动请缨,投身到这场当时还充满未知的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去。

口腔科医生不同于其他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知识储备本就少,实战经验更是匮乏,加之这种病毒防不胜防,一个不小心便会“中招”。

黄珺医生压下自己心底里的那份害怕出错的忐忑,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恶补相关知识,积累临床经验以提高专业水平,竭尽全力做到零误诊。

在如此高强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黄珺医生出现了失眠、焦虑等问题。同普通人一样,她也有担心自己被感染上病毒。

但是她说:“走进发热门诊,看到发热患者,所有的恐惧全没有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因为她一直以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抗疫最美女支书”—口腔科佘文婷副书记为榜样,时刻向佘书记学习。她说:“有了榜样的力量,她要打满全场!”

眼伤恢复又重返战疫一线,口腔科医生要“打满全场”

耐心鼓励与关怀,和患者共渡难关

最艰难的还是战疫的前期,病人多,病床太少,而我们能做的除了检查和开药外,就是最大程度地去安慰关怀,那些因感染新冠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患者。

她说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一对确诊新冠的年轻夫妻,因为没有床位收治,害怕在家隔离会传染给自己的儿子和父母,焦虑,精神状态十分差,小两口一直住在车里,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由于一直没床位,夫妻两人几乎快绝望了。黄珺医生心里难受又无奈,面对无法收治的病人,她既无奈又心痛,不停地鼓励他们说:“你们症状很轻,又年轻,抵抗力也强,只要调整好心态,好好吃饭好好吃药,坚持每天复诊打针吃药,肯定可以康复的。”

在黄珺医生耐心的开导下,渐渐地,小夫妻俩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配合医生好好隔离,重燃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他俩虽没有住院,但坚持在门诊治疗,最终顺利康复了。

“那段时间,我总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总是是被同事,被患者感动着”。黄珺回忆,那个时候,有很多在发热门诊输液的患者,一次输液就是6、7个小时,再加上天气冷,这些患者又吃不上饭,黄珺医生和同事们就从休息的地方把食堂送去的饭菜送给那些患者。这些微小的细节感动着患者,也感动黄珺自己。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刻在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这句话,时至今日,仍然被无数像黄珺这样的医生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表达医学对生命的挂牵。

眼伤恢复又重返战疫一线,口腔科医生要“打满全场”

受伤带病坚持,休整后重返战场

由于防护眼镜需要反复消毒使用,一次护目镜上残留的消毒药水不小心进了眼睛,加上脱防护服时紫外线灯的刺激,使黄珺医生眼角膜受损。起初,她以为是小问题,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眼睛疼痛不停地流泪,完全睁不开眼睛了,她才暂时告别了呆了近2个月的发热门诊,进入治疗休整状态。

即使是在受伤治疗期间,黄珺医生仍惦记着发热门诊的事情,经常问那里人手够不够,多次表示希望能早点重返战场。

她是口腔科在发热门诊坚持时间最长的医生,受伤治疗后,多次主动请求再上前线,因为她希望坚持到最后,“打满全场”!

本来科室彭友俭主任考虑她年纪小,而且在一线受过伤,根本就没打算再让她上前线,但是目前东院人手紧张,各类人员调动困难大,黄珺知道后,再次主动请缨,说:“主任,我可以去。”

4月6日,休整完毕的黄珺医生回到了抗疫“战场”。看着接诊的患者人数一天比一天少,她说,这大概就是给医生最好的奖励吧。

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是一场大考验,是一场磨炼,黄珺医生作为一名新兵,克服了恐惧等心理问题,守好了抗疫最前线,耐心开导了那些焦虑担忧的患者,并且又在伤好后重回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