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功败垂成四卿战,三家分晋七雄出!

2000多年前的晋阳之战,虽然在多数时间内都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事实上,它却是深刻地影响了华夏大地的历史进程。

因为此战过后,晋国解体成为定局,秦国出关,也无人再可以阻挡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01

智伯,姬姓,智氏,名瑶,因出自荀氏,又称荀瑶,于前475年,继赵鞅出任晋国正卿。

彼时的国际局势是,春秋五霸早已走入历史,战国的雏形开始浮现。

齐、楚、晋、越四大强国,各拉一群小弟,混战在一块,你方唱罢我登台。而原本最有实力的晋国,却因为政出多门,在对中原的逐鹿上显得并不突出。

追本溯源,不过是因为当年晋文公创下的"三军六卿制度",虽然打击了公室近亲,却也导致了六卿做大。

不过,对于智伯而言,虽然也是卿士之一,但因为是执政大臣,他所站的角度便有些不一样。

为了重振晋国雄风,他感到有必要加强一下国君的权威,从而遏制住日益扩张的卿族势力。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于是,在谋士郄疵的建议下,他想到了一招——食果去皮。

也就是说,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家卿士各自割让出一部分土地来,然后上交给晋国国君。

此举看似大义凛然和公平,却是藏了不少猫腻。

其一,智伯是正卿执政大臣,土地虽然名义上是交到国君手中,但只要晋君不能够节制朝堂,那么资源还是归智伯支配。

其二,在吸纳了范、中行两家卿士的土地后,智氏的实力在四卿中可谓是一家独大,不仅执晋国之牛耳,而且在诸侯列国中也是无人敢小觑,可是智伯却是让四卿等量而不是等比地上交土地。

所以,当智伯的大棒敲至赵襄子的时候,遭到了赵襄子的强烈抵制和无情拒绝。

怎么办?如果摁不下赵氏,智伯的正卿之位也就坐不下去了,于是,智伯便纠上韩魏两家同赵氏开战了。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02

莫说是三家,智伯一家赵襄子都不见得能抗得住,所以战争一开打,赵襄子便寡不敌众,一路败退到了赵氏的起家之地——晋阳。

晋阳是赵氏先祖赵简子经营多年的老巢,日常赵氏也是对城中百姓多有体恤,加之城厚民富,所以不仅抵抗住了三家的进攻,而且一抗就是两年。

局面僵持之际,一次偶然巡视战地,智伯突然发现:晋阳城虽然坚固,但是却地势低洼,而且,汾水又恰好在附近。

于是,足智多谋的他想到了一个计策——以汾水倒灌晋阳城。。

手段虽然残忍,但战术确是智伯首创。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赵襄子无恤怎么也没想到智伯会来这招。几乎一夜之间,晋阳城遍地汪洋,城中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赵氏家将都现出了隐隐的不安。

如果按照正常发展,赵氏一门的崩溃是必然的了,然而,赵氏的命终是够硬,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还克死了智伯。

因为,同样是几乎一夜之间,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个人临阵反水,各自率领亲兵夺取汾水堤坝,将没有提防的智伯亲兵杀了个精光,然后将汾水导向了智氏大营……

可叹智伯,虽才气横秋,却落得个身首异处,连带整个智氏家族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不说,也坑得晋国国君再无回天之力。

智伯输的冤枉么?

客观地说,智伯虽然输得遗憾,但却是并不冤枉。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03 智伯不仁。

公元前457年,从卫国凯旋归来的智伯,在蓝台设宴款待韩虎。可能是喝得有些尽兴了,席间竟然对同为卿士的韩虎直呼其名,并把他与齐国高虎、郑国罕虎合称为三虎进行戏弄。

韩虎的谋士段规看不过去,替自己的老板说了句话:

"同僚之间互相不直呼其名,这是最基本的礼数。您身为正卿,这样戏弄我的主人,未免过分了吧?"

智伯也是能言善辩之人,看到段规身材矮小,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

"你个小孩子,也凑过来在大人面前说话,三虎吃剩下的东西都给你了吧?"

还自卫,三卿宴于蓝台,知襄子(智伯)戏韩良子而侮段规……(《国语.晋语九》)

对待同僚及其下属的态度如此,智伯的不仁可见一斑。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长处乐。"智伯虽然可以坐得一时的正卿宝座,却是早晚埋藏着被倾覆的危险。

04智伯贪心。

不管是为了晋国的霸业也好,还是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也罢,智伯在加强集权消除异己方面显得有些急躁和贪心。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家卿士,击败晋国另外两家卿族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其地,后来更是凭借执政大臣的身份以及实力,将范、中行氏的故地完全据为所有。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知(智)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知(智)伯遂有范、中行地,最疆。(《史记.晋世家》)

仅过了两年,智伯便玩起了四卿献地的套路,目的是为了逐步蚕食并最终消灭韩赵魏三卿,不成想却酿出了晋阳之战。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智伯的最终目的或许是——君临天下

05智伯无心。

汾水倒灌进晋阳城,站在高地的智伯看着自己的战术成果,一时间有些风光无俩、喜形于色,忍不住指着城中的一片汪洋,对陪伴在两侧的魏桓子和韩康子说了一句话: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这河水不仅可以育人,而且还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智伯遥指晋阳城,谓韩魏曰:"我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晋国之盛,表里山河,汾、浍、晋、绛,皆曰巨川,以吾观之,水不足恃,适速亡耳。"(《东周列国志》)

听得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个人胆战心惊,彼此"你以肘捣我,我用脚踩你",然后相视一望。

为什么?魏氏都城安邑,韩氏都城平阳,都乃地势低洼之处,一个守着浍水,一个在汾水之上。

韩魏两卿怕今日的赵氏便是明日的自己,所以当后来赵襄子的说客张梦谈到来的时候,大家一拍即合,很快便形成了反智(伯)同盟。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反过来,对于智伯而言,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胜败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此口无遮拦,当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06智伯不智。

其实,即使在最后一刻,智伯也是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智伯的谋士郄疵,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当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面带惧色地告别的时候,他不无担忧地对智伯说道:

"韩、魏二家必反矣!"

智伯不信,问道:"子何以知之?"

郄疵回答道:"臣未察其言,已观其色。主公与二家约,灭赵之日,三分其地,今赵城旦暮必破,二家无得地之喜,而有虑患之色,是以知其必反也。"

"我都不用听他们说话,只需要观察他们的神情就足够了。主公您已经答应了将来三分赵氏地盘,可是他们非但没有喜悦的表情,反倒满面愁容,这不是要反还是作甚?"

遗憾的是,智伯非但没有相信,反而在第二天把郄疵的话当面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智伯举起酒杯将饮之际,对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人说道:

"瑶素负直性,能吐不能菇。昨有人言,二位将军有中变之意,不知果否?"

我这个人向来心直口快,有事不能搁在心里。昨天有人告诉我,二位要反,不知是真是假?

刚愎自用如此,即使彼时侥幸脱险,他日也必定重蹈覆辙。

07

对于智伯的失败和灭亡,北宋司马光在他所著《资治通鉴》中有过精辟的评论。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得谓之小人。…"

才是德的资本,德是才的统帅,德才兼备是圣人,才德双失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

史载智伯其人,美髯高大,骑射兼通,才艺超群,善辩能文,强毅果决,与敌军作战,往往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却不幸恰是那"才胜于德"的小人。

说起来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个人,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可是他们会装孙子啊,战前怂恿赵襄子出头,战中倒戈一击,所以笑到了最后。

才华横溢的智伯,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竟是一张臭嘴送自己归西?

你还真别说,翻遍中国史书,取得最后胜利的,其实往往正是像韩魏这样的伪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