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它從建立之初就預示著中國封建皇權將要達到最巔峰,第一任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最後一任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共傳十六帝二百七十餘年。

明朝初期,歷經洪武永樂仁宣之治,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遭遇土木堡之變,開始由強盛逐漸走向衰落,弘治中興,稍有緩和,後期出現東林黨爭,再加之對外戰爭,導致財政緊張,天災和賦稅,盤剝底層農民,多地爆發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明朝宣佈滅亡。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鄭和七下西洋,戚繼光平定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大明水師坐擁近三百年不敗的輝煌戰績,海面交戰,未嘗敗績,海軍力量更是堪稱當時的世界第一,這點毋庸置疑。

但由於古代戰爭重陸戰輕水戰,大明水師才逐漸沒落。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說完水師,再談陸軍,

在永樂年間成立的神機營,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火器為主力裝備的部隊,從第一次遭遇葡萄牙人開始,明朝開始大量引進西方的火器,並且加以改良,要知道,在那個冷熱兵器過渡的時代,火器與刀劍對峙,那就是文明對野蠻的虐殺,誰擁有更強的火器,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但遺憾的是,明朝雖然學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但其落後的軍工制度,卻無法將這種技術變現,火器粗製濫造,質量堪憂,後期與女真族野戰,輸就輸在這點上,劣質火器起不到任何作用,根本就無法穿透重甲。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簡單解釋一下明朝時期的軍工制度,火器的製造交託給民間的鐵匠,以此來抵消賦稅,並不給予額外的報酬和獎賞,這就形成了一種“怠工”的消極現象,我做的好,或者壞,反正都是起到同樣的效果,那不如把好的火器藏起來用於買賣,再把次等火器上繳朝廷,以此來充公,完成上面交給的任務。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導致明朝軍隊的火器質量越來越差,最後發展到野戰近戰,火器完全發揮不出效果,最多隻能用於攻城威懾。

那麼我們可以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軍事力量的落後嗎?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我覺得明朝覆滅,主要歸咎於以下幾點:

  • 有人說“明朝的消亡,始於嘉靖,實亡於萬曆。”

這句話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崇禎即位時,明朝早已風雨飄搖,外有敵患,內有閹宦,連年征戰,國庫空虛,接手的就是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但他並不是個貪圖酒色的昏庸之輩,沒有像前幾任帝王那樣荒淫度日,相反,他在盡心竭力地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想要勵精圖治,勤勉治國,致力於剷除閹黨改革朝政。

值得一提的是,崇禎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亡國之相的亡國之君。

雖然崇禎本人很勤勉,但他卻沒有治國之能,不是昏君,但平庸至極,為人剛愎自用,用人不善,對群臣責罰太重,導致沒人敢冒死諫言,在位期間,頻繁更換重臣,光是首輔就換了十餘人,但是一直都沒能出現具備救國才華的重臣。

  • 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各地氣溫驟降,夏天洪澇,冬天奇寒,就連常年溫暖如春的江南各地都受到暴雪的侵襲,糧食大幅減產,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吃不飽穿不暖,開始出現全國性的饑荒,大批難民

寒潮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萬曆十三年,到了崇禎即位的時候,才達到了災變的最高峰。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 明朝是我見過的最有骨氣的朝代,遠勝強漢和盛唐,即便是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明朝也絕不服軟,自始至終都沒有用和親這種方式去換取邊境太平,也沒有出現過割地賠款的記錄,無論對外還是對內都態度強硬,不妥協,不低頭,能用戰爭和武力解決問題的,絕不接受和談。

但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軍隊開銷以倍數增長,先前平定倭寇和韃靼,耗費大量的財力,導致財政吃緊,養不起龐大的軍費開銷。

那麼後續的軍費從何而來呢?自然是由那些未參與起義的農民分攤,先是出現遼餉,後來又增加繳餉和練餉。

前面說過由於小冰河時代的影響,天災降臨,導致糧食短產,幾乎沒有收成,農民連自己的溫飽都無法滿足,食不果腹,哪有多餘的糧食上繳?

這就逐漸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原本農民只是生存艱難,但沉重的賦稅把他們逼到了死路,除了造反,沒有別的出路,與其坐著等餓死,還不如拿起武器反抗,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 天災、賦稅和腐敗的官場,貪官汙吏橫行,政治黑暗,這些都是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各地起義軍聲勢浩蕩,但最開始明朝並沒有重視農民起義軍,認為起義軍只是群不成氣候的烏合之眾,明朝的精銳之師,都駐紮在邊境,譬如遼兵,被滿清所牽制,無法回援北京城。

這就給了闖王李自成一個絕佳的機會,他於1644年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才宣佈滅亡,這是明朝覆滅的最直接原因。

民間傳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那時的均田免賦的口號早已深入人心,十八騎就敢起義造反,最終還發展成百萬之眾,成為人數和規模最大的一支起義軍,可見李自成當時的親民撫民政策很成功,雖然最後只是在為滿清做嫁衣。

  • 皇太極掌權後,滅朝鮮,收復內蒙古,分封八旗,軍事力量得到增強,明軍粗製濫造的火器,無法穿透清兵的重甲,造不成實質的傷害,八旗鐵騎和明朝軍隊交戰,已經不處於劣勢,甚至勝多負少。

在崇禎自縊明朝覆滅後,李自成縱容部將在北京城內大肆搜刮,逐漸丟了民心,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遂引清兵入關,收復殘缺的河山,這算是撿了李自成起義的便宜。

當然李自成之所以能夠順利攻陷北京城,也得益於滿清在邊境對明朝精銳之師的牽制。

坐擁世界第一的水師和神機營,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滅的?

崇禎說:“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用自己的性命,來保護全城百姓免遭屠戮,這是大明王朝僅剩的最後一絲骨氣,帝王自掛東南枝,於煤山自縊,留下一句“天子守城門,君王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