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收入和需求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要擴大內需,加快新型消費高質量發展。新型消費為各類消費群體的各種生活方式提供瞭解決方案,實現了傳統生活場景的有效延伸,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和新動力。下一步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新型消費高質量發展。

訪談中,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新型消費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效拓展新空間。要進一步打通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堵點,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要進一步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網絡建設力度。完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數字化商品流通體系。大力推動智能化技術集成創新應用,加快數據的開發共享商用。此外,在服務上鼓勵銀行等各類型支付清算服務主體降低手續費用,降低商家、消費者支付成本,支持企業開展“共享用工”,加快建立適應新型消費健康發展要求的監管體系。

看了以上這位負責人的訪談報道,在全球經濟因受疫情影響十分低迷的情況下,我們的政府官員,能有這麼高屋建瓴、睿智英明自信的認識和工作思路,非常令人信心滿滿,士氣大振。信心,是市場經濟最不可或缺的靈魂。沒有了信心,就沒有了內需和消費的意願和慾望,也就沒有了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動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信心,也應是建立在對現實國情實事求是的調研和判斷基礎上的。不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判斷,必然是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好大喜功,置人民現實利益和生活疾苦於不顧的長官意志作祟。

拿擴大內需來說,我們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首先得讓老百姓褲兜裡有錢;其次,得讓老百姓有花錢的願望;第三,得讓老百姓敢花錢,有花了錢還能掙到錢的信心。第四,在崇尚節儉的傳統社會心理情況下,要引導老百姓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合理的消費習慣。

個人感覺,首先,目前中國老百姓有錢人是少數。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底公佈的統計數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元/月的群體有6億人口。這6億人的收入狀況,在當下混個溫飽都夠嗆,就更別提擴大消費了。二是中國現在的城市房價、醫療、子女教育,這三座大山壓的很多所謂的中產階層都省吃儉用,擴大內需估計也指不上這個群體。三是,擴大消費,拉動內需,最終還得靠有錢人。但是,這個群體不僅要有錢,還得要有時間和心情去消費,還得有他們瞧得上的商品和服務去消費,而且,他們的需求和消費是安全的合理的,社會普遍能接受的。

以上,又引起了另外兩個話題。一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中等收入群體,即國外所說的中產階層、中產階級,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是維持一個社會政治穩定的“穩定閥”。一個合理成熟的社會階層結構,必定是社會中間階層,即中等收入群體佔全體國民人口的絕大多數,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都應占少數,這種社會結構畫出圖表來類似紡綞型。這樣的社會結構才更加穩定。日前,有媒體報道,我國現在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口約4億,相比於14億人口,佔28.6%。顯然,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口還大大偏少。即便是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收入劃分標準。

另一個話題就是,所謂的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製造出新的消費,能滿足新的消費。記得幾十年前西方就有人提過,後工業社會的消費和需求是製造出來的。而且,還是以批判的態度對待這一社會現象。今天,在我們國家還遠未達到西方社會發展程度的情況下,難道我們也要步幾十年前西方社會發展的後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