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守規矩,盡全力

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守規矩,盡全力

Georgios Jakobides,Girl Reading

我們的教育要達到什麼目標?

雖然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大學,甚至是最好的大學,但終究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能夠實現這夢想。所以,這不該是教育的最大目標。但一旦入學,是不是要衝著好大學這個目標全力以赴呢?又應該要,否則,怎麼知道盡力了呢?


在盡力而為的過程中,我們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學會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勵,有了自我更新與自我學習的能力。就像學寫作文,沒幾個人將來成為文學家,可是學會清晰表述事情,腦子裡的觀念與感情,可以轉化成不變形的文字,作文訓練出的這個能力卻是人生必須的。


一個人高中畢業,他成了一個“守規矩,盡全力”的人,我想,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即使沒有讀好大學,甚至沒有讀大學,他的一生也不會差。世上的多數事情,比考大學容易,沒有必須存在的淘汰率,只要“守規矩,盡全力”,這些事情都做得好。很多人的起點很低,但就是在一件小事上“守規矩,盡全力”,不停迭代進化,最後做成了不可思議的大事。往大里說,日本、韓國,包括中國,經濟起步的早期,都是生產一些不起眼的廉價品,在別人不願意做的小東西上“守規矩,盡全力”,從而積累了自己的資本與人才,自然而然逐漸征服高端領域。


華為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生產一些邊角料,30多年後,成為技術領先者。相信我,一些30年後的偉大公司,現在也只不過無足輕重的小配角,在生存線上掙扎。那個30年後影響世界的大人物,現在正不知所措,苦苦求索,可能剛嘆完一口氣,又咬咬牙說,先把這件事做好吧!


一個人不盡全力,必然學會偷懶,偷懶有顯性的,有隱性的。顯性的是偷工減料,耍奸使滑,這顯得不道德,做的人少。絕大多數偷懶是隱性的,體現為劣質勤奮,表面上很忙碌,腦子卻停轉,拒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雖然是一臺無法升級的機器,沒有價值,但他們的自我評價可能不低。一個人進入這種狀況,沉淪是一定的,不僅做不好工作,也經營不好財務、情感、家庭和孩子的教育——這些都是智力活。

一個人不守規矩,那就會給人帶來無盡的麻煩,嚴重的像最近新聞裡那個13歲的謀殺犯,輕微的就是無法自律,不能節制,製造混亂,總是帶來熵增,人人對他的評價是“真是討厭,早點消失吧”。他去世了,連親人也會產生所謂的“罪惡的解脫感”,悲傷之中,夾雜如釋重負的感覺。


一些孩子,長成了“不守規矩,不盡力”,應該說,絕大多數是由於縱容與失責,當他們大了,體格超過父母,很多父母才著急。不止一次,聽這些父母說,我要把孩子送去參軍,只有軍隊才能教好他。他們也知道,該有的紀律與懲罰,是一個人學習的必經之路。不過,成年了才把鍋甩給軍隊,軍隊未必擔得起這個責。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老師佈置一點該有的作業,學校考試體現學生真實能力,你們都哇哇叫,認為一點壓力都不能給孩子。教育不嚴格,一點壓力都沒有,無法完成“守規矩,盡全力”的教育目標,一個人要成長,這課遲早要補。


補不了怎麼辦?自己的人生完蛋,周邊的人也倒黴,大致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